2021_2022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4单元课件选择性必修上册(7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4单元课件选择性必修上册(7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3 20:2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课程目标
1.了解一些逻辑的基本知识,学会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
2.通过实例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运用逻辑知识来构建和完善论证。
3.通过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更清晰地理解语言中体现的逻辑,并自觉地借助逻辑知识来促进语文学习。
学法指导
1.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了解与语言有着紧密联系的逻辑知识。
2.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通过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做到无懈可击。
3.在议论文写作中,借助逻辑知识,采取恰当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增强说理的严密性和论辩性。
逻辑的四大基本规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逻辑是无处不在的。逻辑的基本规律一共有四条,分别是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一、同一律
(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即“A就是A”。
[知识必备]
篇目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都要具有确定性,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
(二)常见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例如,某报刊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
小伙子:“你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
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能行吗?”
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这句话是在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字(“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例如,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有人讲过下面这样一段话:
“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对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的学习完全可以和对这个国家历史的学习同时进行。我主张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就会造成地理和历史的分裂,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
分析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
二、不矛盾律
(一)不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是真的,必有一假,即“非A即B”。
2.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
(二)常见的违反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两个命题。
例如下面的一则故事: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年轻人顿时哑口无言,满脸通红。
为什么这个年轻人会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呢?因为他的想法包含了逻辑矛盾。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
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
例如:一个盗贼偷了一个父亲的儿子,他保证如果这个父亲能猜出他要做什么,他就会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
如果这个父亲猜“盗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就会成为所谓“悖论”,即如果盗贼不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那么这个父亲就猜对了,盗贼就必须把儿子还给这个父亲,否则盗贼便违背了诺言;如果盗贼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那么这个父亲就猜错了,盗贼又违背了诺言。
三、排中律
(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即“A或者非A”。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只能具有某种属性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而不存在其他可能。
2.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同时加以否定。
(二)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违反了排中律,命题就会陷入“模棱两可”(实际上应该叫作“模棱两不可”)之中。
例如:有人在陈述自己的思想时说,“说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这我不同意。但说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的,恐怕也不正确”。
这种说法,显然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和“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的”这两个矛盾命题的同时否定,这明显是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四、充足理由律
(一)充足理由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内、同一条件下之所以具有某种同一性质,是因为具有充分的根据。即“所以有B,是因为有A”或“B真,因为A真,并且A能推出B”。
2.要求:①理由必须真实;②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③理由必须充足。
(二)常见的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
1.以主观臆造的理由进行论证,会犯“诡辩”“理由虚假”的错误。
2.论证根据与论证结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所犯的错误叫“推不出”“强加关系”。
3.论证根据不充足,不能充分证明论点,所犯的错误叫“以偏概全”。
例如:契诃夫的名作《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到别里科夫有一次看到他学校的同事柯瓦连科同他的姐姐华连卡在街上骑自行车,吓得脸色由青到白。第二天他到柯瓦连科家里,说:“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当柯瓦连科问他为什么时,他说:“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别里科夫反对青年教育者骑自行车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二是“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这两个理由,前者是虚假的,犯了“理由虚假”的错误;后者虽然是真实的,但与“青年教育者不能骑自行车”的结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总之,别里科夫的话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1.以下违反排中律的一项是 (  )
A.小陆踢完足球回到宿舍,小陈问他:“赢了吗?”小陆说:“没有。”小陈问:“那么,输了?”小陆说:“也没有。
B.小周在回答招聘单位面试的问题时说:“我的专业不是社会学,也不是教育学。”
C.甲、乙二人下完棋后,一位观棋者笑着说:“看来你俩是谁也赢不了谁。”
D.这场战争,既不能说它是正义的,也不能说它是非正义的。
[活动实践]
【答案】D 
【解析】A、B、C三项都存在两种以上的可能性,因此跟排中律无关。D.战争的性质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两种可能性,而选项说“既不能说它是正义的,也不能说它是非正义的”,违反了排中律。
2.反证法是先论证与原论题相矛盾的论断为假,然后得到原论题为真的论证方法,其依据的逻辑基本规律是 (  )
A.不矛盾律 B.同一律
C.排中律 D.充足理由律
【答案】C 
【解析】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
3.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乙:“丁是罪犯。”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四人的口供中只有一个人的口供是假的。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  )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E.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
【答案】B 
【解析】乙和丁的口供相互矛盾,根据不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的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的口供是真的。因为甲的口供是真的,所以作案者为丙,加上丙的口供,故丁也是作案者,由此也可以断定乙和丁中,丁讲的是假话。
4.阅读下面的故事,分析鲁迅在说话时故意违背了哪条逻辑基本规律,有何表达作用。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林文庆又提出要克扣一笔经费,教授们纷纷反对。林文庆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林文庆话音刚落,鲁迅一下子站了起来,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拍在桌上:“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
【答案】违背了同一律。林文庆说的“有钱人”是“投资人”的意思,鲁迅偷换概念,巧妙地回击了校长的势利
5.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它们分别违背了哪条逻辑基本规律。
①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②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③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④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⑤《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答案】①违背了同一律。此段原文之前有这么一段话: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周在和惠施的论辩过程中,显然歪曲了惠施的原意,偷换了惠施的论点。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这句话的原意是否定庄周会知道鱼的快乐。而在①这段话中,庄周却把惠施的话歪曲成两个意思:其一,惠施承认了庄周知道鱼的快乐;其二,惠施是问庄周在什么地方知道鱼的快乐。其中第一个意思是庄周强加给惠施的,第二个意思是偷换论题,即把惠施对庄周表示怀疑的问话“安知鱼之乐”(“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偷换为“你在什么地方知道鱼的快乐”。综上所述,在庄周与惠施的对话中,庄周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②违背了排中律。在“值得读”与“不值得”二者之间必须选一个,而这里却“模棱两不可”。③违背了不矛盾律。前后观点相互冲突,相互否定。④违背了同一律。属于偷换概念,“鲁迅的作品”和“《孔乙己》”不是同一个概念。⑤违背了充足理由律。鲁四老爷认为祥林嫂是“谬种”的理由不充分,甚至是谬论。
6.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③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有效的推理形式
推理是从一个或若干个前提推出结论的过程。推理要得出正确结论,既要求前提为真,也要求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这里重点介绍以下几种有效的推理形式。
一、三段论推理
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做前提,推出另一个性质判断为结论的间接推理。三段论有大、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
[知识必备]
篇目二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示例:
大前提:凡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小前提:抢劫行为是犯罪行为。
结论:所以,抢劫行为是违法行为。
二、归纳推理
也称归纳法,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如:封建社会教育为封建阶级服务,资本主义社会教育为资产阶级服务,社会主义社会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所以教育总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
归纳法又分“完全归纳法”与“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又分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
1.完全归纳法:从所有对象中得出一般结论。如:直角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钝角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锐角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所以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2.不完全归纳法:从部分对象中得出一般结论。
(1)简单枚举法:从个别或少数对象中得出结论。如: 瑞雪兆丰年。
(2)科学归纳法:科学归纳出所有对象或部分对象的一般结论。包括求同法、求异法。
①求同法:同一现象在各种场合中,如果有一个相同的现象,那么,这个现象就是在各种场合都出现的那个现象的原因,这叫作求同法。如:太阳光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可以在雨后彩虹中看到,可以在肥皂泡中看到,还可以在分光镜中看到,这种现象出现的场合虽然不同,但在不同场合中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光线产生了折射,可见,光线的折射是出现七色的原因。这个结论就是应用求同法得到的。
②求异法:归纳同一现象在各种相同场合出现不同现象而得出的结论。如:证明白杨早落叶与大气污染有关。使两间实验室的土壤、水分、温度、光照时间等均相同,同样栽上几株白杨,但一间实验室放入污染空气,一间实验室的入气孔装上活性炭过滤器或清除污染物质的装置,这样就可以证明白杨早落叶是否与大气污染有关。
三、类比推理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并列比较类推得出相同的属性,即一般结论。它是以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推理。
如:声和光有不少属性相同: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等现象。由此推出:既然声有波动性质,光也有波动性质。
四、两难推理
就是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种可能推理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
如:孙悟空在第三次打白骨精时,实际上就面临了两难,因为打白骨精或者不打白骨精,会分别引起两种后果:或者孙悟空被师父赶走,或者师父被白骨精吃掉。这都是孙悟空所不愿接受的。
一、探究以下几个案例,概括其中的推理形式。
1.《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内用瓜果私祭时想:“但我此刻走去,见他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
【答案】贾宝玉的思想过程可简化为一个两难推理的简单构成式,表示如下:如果贾宝玉去林妹妹处,足致疾;如果贾宝玉不去林妹妹处,也足致疾;或者去林妹妹处,或者不去林妹妹处,总之皆足致疾。
[活动实践]
2.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鲁迅《藤野先生》)
【答案】此处采用归纳推理,即由“白菜从北京运往浙江后,被尊为‘胶菜’”(个别)和“芦荟从福建运往北京后,美其名曰‘龙舌兰’”(个别)两个例子得出“物以希为贵”(一般原理)的观点。
3.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案】邹忌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运用类比推理(以事设喻)的方法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至治国大事,这样没有单刀直入,而是措辞委婉的劝谏,使齐威王乐于纳谏。
二、运用逻辑推理形式,合理表述。
4.下面的文字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请说明其问题。
晚报上周刊登的《北京的塔》一文说:“北京的塔多建在中轴线西侧。”北京的塔都是建在中轴线西侧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
【答案】批驳者将原文“北京的塔多建在中轴线西侧”窜改成 “北京的塔都是建在中轴线西侧”。偷换了别人的论点,然后对这个不正确的论点进行批驳,这在逻辑上是典型的“偷换论题”错误。
5.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个符合逻辑、句式基本一致的句子。
例句:如果流行的一定是被喜欢并接受的,那么流行感冒也就成为最受欢迎的疾病了。所以凡是流行的未必是被喜欢的。
【答案】示例: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所以作品水平越高未必知音越少。
6.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大前提必须是引用名言,语言简明、连贯,句式不要求完全一致。
示例:“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是勇者,所以最终我们将取得胜利。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是圣贤,所以肯定会犯错。
(2)“谦虚使人进步”,我们保持了谦虚的品质,所以能不断取得进步。
常见论证方法概述
论证,就是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规范的论证总是包含由多个判断构成的逻辑链条。适当运用我们掌握的逻辑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评估论证的合理性,提高论证的水平。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下面细谈四种在议论文写作时常用也比较好用的论证方法。
[知识必备]
篇目三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一、事例论证
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事实胜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要用好事例论证,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一般来讲,应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园、市井的琐碎事例。
(2)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举例是为了证明观点,不是为了弄清事实,切忌本末倒置。
(3)事例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要点面结合。同类事例较多时可考虑采用排比的形式列举。
(4)事例之后要有简短分析,不能将事例论证变成事例整理,忌有例无证。
(5)勤于积累,精于筛选。平时多读书报,摘记剪贴是主要手段。积累多了,自然能融会贯通。
二、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的目的是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而引证法是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引证法,即通过引用名人名言、俗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由于引证法引用的是世人公认的思想结晶,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那么,怎么用好引证法呢?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
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有特定的交际目的,即使谈论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要仔细分析名言警句的内涵,将其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例如:强调志向远大,要选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某同学不能持之以恒,要选用“有为之人立长志,无为之人常立志”。
2.要简洁,不宜过多。
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让读者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引文过多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
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需要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三、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比喻论证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运用比喻论证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
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
2.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
作为喻证的喻体与作为比喻的喻体不同。比喻的喻体是为了强调特征,描绘事物,侧重形似,以形比形;而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力求神似。
3.精剖喻体,丝丝入扣。
《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将比喻论证运用得很是经典。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令人不由得拍案叫绝。
四、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也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分类比法与对比法两种。
1.类比法。
所谓类比,就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
运用类比要注意所选取的“类体”要同类,不能相反;在类比之后要剖析,要善于揭示,一语破的。
2.对比法。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可以是人对人、物对物,也可以是纵向比较或横向对照。
当然,以上所概括的几种论证方法,仅仅使用其中的一种,论述也会过于单薄。为强化说服力,许多议论文兼用多种论证方法。不过,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一定要注意突出其中的一种,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阅读经典的议论性文章,梳理论证思路,分析其中的逻辑链条。
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江南客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一年一度中秋节,是人们寄托祝福、共享天伦的日子。那圆圆的月饼,那酽酽的月饼,人们品尝了多少年。而今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老百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在月圆之日阖家吃饼赏月。
[活动实践]
然而,近年来月饼的味儿有些变了。
月饼一改简单、纯朴的传统样式,不仅让人眼花缭乱,而且有点匪夷所思。比如月饼的包装花样繁多,木盒、锦缎盒、铁盒,十分精致,近于奢华。盒里也不光是月饼,还有洋酒、金银饰品,甚至一套住房钥匙。而月饼的售价则令人咋舌,动辄上百、上千元以上,令寻常百姓不敢问津。月饼的如此“变异”,并不是为了吃。有人说,如今的月饼是形式大于内容。仅拿一种木盒包装来说,据环保部门专家测算,平均每生产100万盒木盒月饼包装盒,就要消耗50棵左右直径10厘米的树木。
而大量的诸如不锈钢、镀金、仿红木等等的盒子,吃完月饼,除了扔掉,别无他用。正像一位月饼销售商所说,有的月饼真正值钱的是包装,而不是月饼本身。中秋节前后,人们看到许许多多精美无比的包装盒被丢弃,无不感到心痛。
“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月饼“大旅行”,又是一个怪现象。如今送礼成风,佳节来临,有的人希望借此表达一份人情,疏通一下关系,月饼便成为适时出现的最佳礼品。在一些人的心里,似乎只有包装的豪华、价格的昂贵,才能表达出一份情意,显示一种档次。
流风所及,导致了月饼的礼品化、高档化。有人说,美好的节日成为人们的沉重负担,一些困难家庭因此而变得不堪重负。月饼也就偏离了人们一般的礼尚往来,成为一些人拉关系的“敲门砖”。
小小的月饼,折射出社会的变化和时尚。变化是说,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大城市已经从温饱有余向更宽裕的小康迈进。时尚则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怎样才是追求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应该看到,我们的国家刚刚实现总体小康,有不少城乡居民生活还很困难。在生活方面,追求高档,追求铺张,甚至竞豪赛奢,实在是很不应该的。这样做既不符合国情,也不符合民意。
诚然,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有买的就有卖的,买卖两便。特别是扩大内需也需要促进消费。但消费要讲文明。我们应该记住浪费不是消费、消费不该浪费的道理。我们提倡的是,物尽其用,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但绝不是提倡花钱越多越好,物耗越多越好。我国是个资源紧缺的国家,那么多的纸张、木材、金属,付之一炬,这无论如何也不能看作是正常的消费。
年年月圆,岁岁中秋。老百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心气儿很高。此时此刻,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越是在国民经济顺利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越是要牢记“两个务必”,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勤俭持家、勤俭建国的教育。现在要坚持这样做,将来生活更好了,仍然要坚持这样做。古往今来的历史证明,一个善于勤俭节约、不懈艰苦奋斗的民族,才是一个拥有远大前程的伟大的民族。
(选自2003年9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本文论证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
二、开展班级辩论赛,在辩论中体会逻辑的力量。
小组一起先确定辩题,然后从逻辑的角度对辩题进行分析,对辩论进行谋划。分析和谋划的思路可以参考下面的示例。
示例:假设抽到了辩题“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辨析。
(1)观点分析。
以下哪些是正方观点?哪些是反方观点?哪些既非正方观点也非反方观点?
没有温饱免谈道德
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
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
有人处于温饱之中,却不谈道德
温饱之人都谈道德
【答案】正方观点:没有温饱免谈道德;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
反方观点: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有人处于温饱之中,却不谈道德。
既非正方观点也非反方观点:温饱之人都谈道德。
(2)概念界定。
以下对“温饱”概念的界定,哪些对正方有利?哪些对反方有利?
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
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
温饱就是或温或饱
温饱就是既温且饱
【答案】对正方有利: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温饱就是既温且饱。
对反方有利: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温饱就是或温或饱。
(3)论证思路。
以下论证思路是正方的还是反方的?分析这样设计的理由。
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
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
【答案】是反方的。设计的理由:“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言外之意是,不论温饱与否都得谈道德。“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对正方的“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直接反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反驳了正方的“在温饱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够谈道德”的时间限制。“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强调了谈道德在“走向温饱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比正方的观点高了一个层次。
(4)攻防策略。
以下哪些属于正方的策略?哪些属于反方的策略?
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
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
对方举例时,指出例子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例子中的人物已处于温饱状态
谈道德的行为要尽量宽泛
【答案】正方的策略: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
反方的策略:对方举例时,指出例子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例子中的人物已处于温饱状态;谈道德的行为要尽量宽泛。
三、关注社会热点,学习写作驳论文。
驳论文就是为反驳某种观点而写的议论文。写驳论文,会促使你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帮助你学会表达合理诉求,参与公共讨论。围绕最近的社会热点问题,搜集、阅读媒体上的评论文章,选择你不认同的一篇,针对其观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驳论文。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