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山坡羊·潼关怀古》
【教学目标】
1.诵读并背诵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2.学习咏古诗的鉴赏方法,掌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式;
3.激发对古诗词曲的阅读兴趣以及爱国忧民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怀古之由”—“怀古之典”—“怀古之思”的鉴赏咏古诗方法;
2.熟练应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1.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曲的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情感态度。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温故导入
古代有一类文学作品叫怀古之作,大家还记得有哪些吗?学生回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牧的《赤壁》、崔颢的《黄鹤楼》……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辛弃疾和张养浩笔下的怀古之作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什么样的怀古之情。
二、怀古之由
作家在怀古之时往往会有一个出发点,大家来找找在两首作品中是什么?
学生回答:《南乡子》中因为词人登上了京口的北固亭;而《山坡羊》中作者来到了潼关。
的确,登临远眺引发了情思。那他们都望见了什么景象?
学生回答:辛弃疾望见了“满眼风光”。教师追问:你怎么理解“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学生解释:我从哪里可以眺望中原地区?眼前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教师发问:“何处望神州?”的答案显而易见嘛,其中有没有什么弦外之音?(教师提示辛弃疾所处时代背景)学生回答:眼前的江山已经不属于南宋的国土了。教师补充:京口北固山在历史上曾是英雄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是抗金防线。不禁激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的怀古。
张养浩站上潼关则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西都”。教师追问:从这些语句中你能读出潼关附近怎样的特点?学生回答:雄伟险要。山本是静止的,一个“聚”字化静为动,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黄河水是无生命的一个“怒”字人格化,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第三句总结了潼关位于险隘之处,是入陕门户。“西都”就是指长安,(教师提示:是作者前往救济灾民之地)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三、怀古之典
两位作家由登临所见联想到了历史故事故人,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辛弃疾想到了在京口一带曾立下功绩的孙权,而张养浩想到了在长安地区曾建都开国的秦朝汉朝。
辛弃疾笔下的孙权是怎样的形象?
学生回答:“年少万兜鍪”可见他年少有为(教师补充: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军,年方二十七岁。)、“坐断东南战未休”可见他不畏强敌、“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可见他雄才大略(教师补充:《三国志》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那张养浩作品中的秦汉之地又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回答:从“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可见秦汉两代,已成为历史的遗迹。秦汉帝王精心营造的殿堂楼阁,如今都已灰飞烟灭,化为尘土。
四、怀古之思
叙述故人故事往往并非怀古作品的真正要义,而真实目的一般都是抒情写怀。结合屏幕上的背景链接,分组讨论一下作者是如何借古抒怀的。
屏幕出示:材料一:《三国志》:“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裴注:“《吴历》曰:“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谓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材料二:秦末,项羽攻入咸阳,屠城纵火,大火连烧三个月,咸阳宫大半夷为废墟。汉宫建在秦王宫遗址上,至隋末被毁。材料三:“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张养浩《骊山怀古》
学生回答:《南乡子》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说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教师补充: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相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鞭挞。)教师请学生朗读“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要求读出赞颂和坚决。
学生回答:《山坡羊》则借秦宫汉苑的衰颓,展现了朝代兴起,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巨大的负担;朝代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剥削百姓的愤慨。教师请学生朗读“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要求读出同情和愤慨。
你们觉得作者的怀古之思表现在哪些字眼上?学生回答:“悠悠”(“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又指词人愁思之无穷,犹如长流不息的江水。)、“踌躇”(历代的帝皇,有的建立功业,也有的昏庸腐朽,人民群众,更流过血汗泪水。这就是作者“踌躇”的原因)。那我们就试着把这些愁思和感慨倾注到朗读中去吧!师生齐读两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