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4、体会文章刻画人物的手法及详略的处理。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难点】
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2、体会文章刻画人物的手法及详略的处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比如:项羽破釜沉舟消灭秦主力军队的巨鹿之战,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让我们一起走进古战场,一起了解这场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
作品介绍
春秋三传包括公羊高《公羊传》、谷梁赤《谷梁传》、左丘明《左传》,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左传》。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朗读课文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宋)
要求:1、读准字音,声音响亮;2、把握朗读节奏和停顿;3、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问题:1.读完课文,你能简要地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吗?
课文讲了一个叫曹刿的人协助鲁庄公用策略战胜齐国的故事。
2.根据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
请见 (论战) 参战 (释疑)
学习课文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加点字词及翻译。
分析第一段
(1)从“十年春,齐师伐我”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十年春 )作战的双方。( 齐国、鲁国)战争的性质。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齐国发动战争,鲁国捍卫主权。(齐师伐我)。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可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
曹刿的身份是怎样的?
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位卑未敢忘国忧”。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对当时的形势具有深刻的洞察力、深谋远虑的品质。
(4)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对于这几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注意:曹刿对鲁庄公提出的第三点予以肯定,读出肯定语气。
(5)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从这三问三答中可以看出,鲁庄公作为“肉食者”的代表,他的“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上,其鄙一。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庄公祈盼作战时天地神灵给予帮助,其鄙二。
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讲解第二段加点字词及翻译
分析第二段
在作战过程中,曹刿和鲁庄公的表现分别是怎样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鲁庄公不察战情,急躁冒进,再一次表现了“肉食者鄙”。战斗一开始他就要击鼓进军,忘记了自己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下令追击,全不知可能会有诱敌、埋伏之事。
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在“击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仔细,能够正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
前者的“鄙”和后者的“远谋”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释疑”埋下伏笔。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讲解加点字词及翻译
2、分析第三段
(1)联系第三段,在“未可”和“可矣”后补出曹刿论战的潜台词。
(2)曹刿的取胜之道分为几个层次?
两个层次,一是强调蓄养士气的重要性,二是要看准战机,再做行动,谨慎判断,谨防埋伏。
注意:再读第三段: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解说的语气.
(3)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①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未基础的;
②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并不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曹刿在战争中可谓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三、人物形象分析
1、文章塑造了曹刿和鲁庄公怎样的形象?
曹刿:问战,肉食者鄙-取信于民,体现了他爱国热情政治远见。
参战,齐人三鼓——反击,下视眺望——遂逐;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敌疲,我打辙乱旗靡——敌退我追,体现了他深谋远虑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鲁庄公:战前,寄希望于施行的“小惠”和神灵的保佑,政治见识短浅。
战中,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上轻率。
战后,取胜后仍不知原因,军事上无知。
2、刻画人物手法
课文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为了突出曹刿的形象,文中处处以鲁庄公与曹刿对比。
曹刿: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在军事上善于把握战机、详察敌情、具有爱国精神。
庄公:在政治上昏庸无能;在军事上急躁冒进。
3、说一说:鲁庄公是昏君吗?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他的其他品质?
①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②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③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前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
④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任人唯贤,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⑤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不耻下问,“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综合以上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四、本文的详略安排
文章围绕“论战”来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虽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而紧扣曹刿这一人物,详写了他的言论。通过他与鲁庄公的两次对话,表现了他取信于民、善抓时机、谨慎果断的战略思想,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曹刿的人物形象,
战前论战(详写)
从战克敌(略写)
战后论战(详写)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补充拓展】
《曹刿论战》中的成语:
一鼓作气: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彼竭我盈:彼:他,对方;竭:尽;盈:充满。他们的勇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辙乱旗靡:辙:车辙;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作业布置】
完成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