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8单元单元课件(3份打包)部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第8单元单元课件(3份打包)部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3 22:04:44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一 丰富词语积累
一、语素
1.定义
语素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例如“语言”一词由“语”和“言”两个语素构成,“吩咐”一词由一个语素构成,“人”这个词由一个语素构成。
2.构词方式
二、熟语
1.定义
熟语是常用的固定词组。如乱七八糟、不管三七二十一、死马当作活马医等。熟语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的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
2.分类
3.成语
三、新词语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新词语不断涌现,为汉语增添了鲜活的生命力。新词语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汉语自身的新造词和外来语,如“供给侧”“刷屏”“刺身”“博客”“作秀”“点赞”等。
一、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1.正确理解成语意义。
绝大部分成语需要透过字面意义去深刻理解,如果不了解成语的来源,不知道其适用对象和范围,仅从字面去简单、肤浅地理解成语意义,往往会造成误用。
(1)正确理解成语意义,可按下面图示:
(2)辨析正确使用成语的规律和方法:
2.辨析易混成语。
成语中有些是近义成语,有些是含有相同的词素,对这类成语,可以从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范围大小、适用对象、感彩、语体色彩、语法搭配、关键语素等方面去辨析。
二、正确理解和使用规范的新词语的能力
1.辨别不规范的生造新词语。
新词语中有一些生硬拼凑、格调低俗、不合规范、难以被人们接受的词语,对汉语的规范化造成消极的影响。我们要准确辨别并自觉抵制。
2.正确理解和使用新词语。
要了解新词语的来源,正确理解其含义和适用对象及场合,并在语言实践中正确使用。
活动1:积累词语方法交流。
活动指导:
1.备好专用的词语本子,分类摘录词语。
2.将自己搜集、积累词语的方法整理成文,在课堂交流会上与同学交流。
答案示例:1.根据成语所涉及的事物进行分类,如:
(1)含有动物名的成语:狐假虎威、狼心狗肺、鸡犬不宁、兔死狐悲、狼狈为奸、鸦雀无声等;
(2)含有人体部位的成语:手忙脚乱、耳目一新、眼疾手快、掌上明珠、足不出户、腰缠万贯等;
(3)含有方位词的成语:前仆后继、左顾右盼、上行下效、声东击西、里应外合、南辕北辙等;
(4)含有数字的成语:颠三倒四、五颜六色、七上八下、十拿九稳、千丝万缕、千方百计等。
2.根据成语的应用范围分类
对于那些带有描写意味的成语,可以按照它们所表现的不同方面进行分类。如:
(1)描写表情神态的成语:眉开眼笑、愁眉苦脸、怒气冲冲、嬉皮笑脸、满面春风、垂头丧气等;
(2)描写心理活动的成语:情不自禁、心花怒放、惴惴不安、心惊肉跳、忐忑不安、思绪万千等;
(3)描写风景的成语:鸟语花香、山清水秀、花好月圆、争奇斗艳等;
(4)描写天气的成语:风和日丽、飞沙走石、风雪交加、风起云涌、天高气爽等。
3.根据成语中相同的字分类,如:
(1)带“心”字的成语:心惊肉跳、心有余悸、苦口婆心、口是心非、心心相印等;
(2)带“不”字的成语:不欢而散、不折不扣、不约而同、不翼而飞等。
活动2:小组分工合作,查阅工具书,说明下列成语的来源,归纳类型,完成下列表格。
成语:天衣无缝 画蛇添足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痛心疾首
天衣无缝
牛峤《灵怪录·郭翰》
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画蛇添足
《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鹬蚌相争,
渔人得利
《战国策·燕策二》
比喻双方争持不下,让第三方得了好处
痛心疾首
《左传·成公十三年》
形容痛恨到极点
活动3:理解成语中的文化信息。
从中华民族精神、天文地理、政治法律、文学艺术、衣食住行、动植物方面任选一个专题,积累相关成语,理解含义,并围绕“成语中的文化”这个话题写一篇语言札记。
参考答案:
成语中的服饰文化
在常见成语中,与服饰相关的成语有近百个,这些成语大体分为三类:作为衣服的总称出现与具体服饰的出现,在成语中单纯用作服饰本身含义与借服饰之词而言他,未出现服饰字眼但与服饰相关的成语。
1.衣与食连用
“衣”作为服饰的泛称,当然是服饰文化研究的首要关注词汇。有个成语叫“衣食父母”,认为衣与食是维持生活必备的两种事物,近代孙中山先生的演讲提到的一个新词也被纳入成语,即“衣食住行”,说明到了近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住与行也占据了生活的重要位置,但衣、食仍然是最重要的、人们生活最依赖的事物。衣与食连用的成语有:弊衣箪食、弊衣疏食、布帛菽粟、布衣蔬食、褐衣蔬食、侯服玉食、拣衣挑食、解衣推食、节衣缩食、觅衣求食、锦衣玉食、缩衣节食、宵衣旰食、衣食父母、衣食住行等。
2.褒贬的侧重点所在
与服饰有关,特别是以服饰为视角传达生活状态的成语大多寓意褒贬。倾向于褒义的一般赞扬寒士清简生活及人格、才学等,如“弊衣疏食”“节衣缩食”“被褐怀玉”。但“白衣秀士”指尚未取得功名官位的读书人,是中性词,而“鹑衣百结”指衣服破烂不堪,是中性词,甚至倾向于贬义。这些成语中明显含有贬义的并不多,倾向于贬义的一般用来形容官场阴暗腐败,如“弹冠相庆”。当然与官场有关的服饰成语也有褒义的,如“宵衣旰食”指政务忙碌,是褒义词;而“冬裘夏葛”指高贵华丽
的衣服,是中性词;“膏粱锦绣”“侯服玉食”等词也只是描述了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不可强加贬义。
3.男女服饰的数量悬殊
在所有此类成语中,提及的服饰一般以男子服饰为主,只有极少成语有明显的女子服饰类描述:如“长袖善舞”,衣服的袖子长,跳舞就容易跳得好看,显而易见,这里“舞长袖”者必然是女子。还有个成语叫“荆钗布裙”,意思是荆枝作钗,粗布为裙,用来形容妇女装束朴素,这个成语则描述了旧社会普通妇女的家庭形象。必须要提及的一点是,大部分成语中男女服饰的辨别意识很淡,绝大部分成语在于借服饰而言他,因此它们并不会刻意去描绘服饰本身的特征。
活动4:小组分工合作,搜集新词语,并分析其来源类型及其意义。
活动指导:
1.通过网络搜集,摘抄或下载运用新词语的句段。
2.可利用社交软件做调查问卷。
参考答案:略(共13张PPT)
三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1.词语的感彩
(1)定义:指词义中所反映的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情感倾向、态度、评价等内容。
(2)分类
(3)词语感彩的变化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起到讽刺或幽默的效果,可以采用“说反话”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用褒义词表示的是贬义,用贬义词则表示的是褒义。
2.词语的语体色彩
(1)定义:指词义中所反映的词的语体倾向、特征、烙印。它是由词经常出现的语体久而久之赋予的。语体色彩是指某个领域里使用的语言的特点。
(2)分类
1.在具体语境中正确把握词语的感彩,根据词语的感彩,正确表情达意。
2.在具体语境中,正确选用合适的语体。方法如下:
活动1: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的用法。
1.读下面几个句子,找出用得不准确的词语并修改。
(1)任何阻碍都不能割断两岸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2)古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已淹没在历史的沉沙中。
(3)经反复研究,校方决定启用本校精通业务的退休教师。
参考答案:(1)割断。“割”指用刀截断,不符合“阻碍”情境,应为“隔断”。(2)淹没。“淹没”指(大水)漫过,不符合“沉沙”情境,应为“埋没”。(3)启用。“启用”强调开始任用。少用于人,只指开始任用新人。多指开始使用物。不符合“退休教师”情境,应为“起用”。
2.参照示例,对下面句子中的用词进行点评。
示例: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点评:“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写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就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倾泻,但又绝无声响的幽静。
(1)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宗璞《紫藤萝瀑布》)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老舍《济南的冬天》)
参考答案:(1)句子中的“挑逗”生动而传神,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花最浅的部分的色彩特征,花色本来是给人以静态的视觉感受,用上这个词,就富有动态美了。
(2)“攀”“缩”“微倾”三个词,逼真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在翻越铁道时手、脚、身子的动作和姿态,表现了父亲翻越铁道时极艰难的情形,表达了父亲爱儿子的极其真挚朴素的情感。
(3)两个“卧”字,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写出了在这温晴的好天气里房屋和雪似乎暖洋洋地晒着太阳的情景。
活动2:体会词语的感彩。
1.根据词语的感彩,为下列词语归类。
贪生怕死 自强不息 彬彬有礼 鼠目寸光 中流砥柱 张冠李戴 决胜千里 励精图治 阴谋诡计 百炼成钢
参考答案:略
2.了解褒贬互换现象。
阅读下面两个句子,与同学讨论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判断其感彩。
(1)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魏巍《我的老师》)
(2)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参考答案:(1)句中,“狡猾”一词,本含贬义,但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突出老师的温柔、慈爱,为了写出孩子的天真无邪、机灵调皮,用上了“狡猾”一词,进一步突出了孩子的善于观察,心无惧意,反映了师生之间的融洽。这是贬词褒用。(2)“标致”本指“漂亮,美丽”,是褒义;但这里作者明褒暗贬,反语相讥,实是“难看,丑陋”,表达了作者对这类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这是褒词贬用。(共16张PPT)
二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1.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1)词的本义:词语的本来的意义。如《师说》中的“师”字,本义是“某些传授知识技术的人”。
(2)词的引申义:由本义引申衍生的意义。如“师”字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出“从师”“学习”的新意义,就是引申义。
(3)词义引申的规律
2.古今异义词
(1)定义:现代汉语与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
(2)古今词义演变类型
能够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
1.明确考查目的,即考查的层级和考查的综合性问题。
2.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落篇章”的原则,也就是综合上下文考虑,有的句子还要从文章中心、写作意图等方面综合考查。
活动1:巧用成语学文言。
1.利用成语来掌握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请查阅工具书,写出下列成语中“穷”字的意义,并加以记忆。
①穷形尽相(    )
②穷兵黩武(    )
③穷凶极恶(    )
④日暮途穷(    )
⑤穷乡僻壤(    )
⑥穷奢极欲(    )
尽、致 
用尽 
极为 
穷尽 
生活贫困 ,缺少钱财 
极为
2.利用成语掌握词类活用现象。
请指出下列成语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
名词作状语,像狼一样,像豕一样 
意动用法,把……当作帷幕,把……当作席子 
名词用作动词,长翅膀 
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使动用法,使……劳,使……伤 
形容词用作名词,不同的事物
3.利用成语理解掌握古汉语的特殊句式。
请指出下列成语的句式特点。
①胜败乃兵家常事(    )
②时不我待(      )
③行成于思(      )
④不以为然(      )
⑤贻笑大方(      )
判断句 
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 
省略句 
被动句
活动2:探究词义的变化。
梳理下面的词语,也可再找一些,明确词义变化的类型。用表格的形式,也可以用其他形式,在班里展示、讲解。
菜 宫 睡 河 瓦 臭 禽 汤 走 去 走狗 丈夫 钩心斗角 闭门造车 粉墨登场 道貌岸然
参考答案:
活动3: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下面这些句子中,加点的部分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 如何理解 再搜集一些类似的例子。
参考答案:地方 今义:①中央下属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②军队方面指军队以外的部门、团体等;③本地,当地。古义:土地方圆。例如: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史记·项羽本纪》)
痛恨 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古义:痛心遗憾。例如:痛恨高贤不再逢,临岐泣别两情浓。(《三国演义》)
无论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例如:无论再缱绻,已是安苍黄。(杜甫《入衡州》)
因为 今义:①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②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古义:于是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