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4 12:50: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陋室铭》 教学案
导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做到熟读成诵。 2、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使学生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重 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 难 点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课 型 阅读课(文言文精读) 课 时 1课时 审核人 主 备 人
环 节 教学内容 任务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对策
备 习 1、 “铭”的含义: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搜集有关作者刘禹锡的个人资料,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3、读准下列字音: 德馨xīn 苔痕tái 鸿儒rú 调素琴tiáo 案牍dú 西蜀shǔ 何陋lòu 4、反复朗读课文,尽量达到熟读成诵。 5、试着翻译课文,把不会译文的地方做好标记。
复 习 导入新课: 师:根据你的想法,慎重做出选择! A你可以拥有一栋豪华别墅,但是条件是你必须说很多违心的话,必须做很多违背良心甚至是伤天害理之事。 B你只能拥有一间陋室,但是陋室外绿草如茵、鸟语花香,陋室里有知音相伴、笑声不断,条件是只要你想要,你就可以得到它。 师:同学们,你们要选哪个呢?
生:我选择后者,因为……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
今天,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 备习检测: 1、《陋室铭》作者 ,字 , 代 家、 家,世称 ,本文选自 。 2、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 )或( )的文字 叫“( )”,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 )的。 3、读准下列字音: 德馨 苔痕 鸿儒 调素琴 案牍 西蜀 何陋 4、下列各句中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可以弹素琴,阅金经。 B.南阳诸葛庐,南蜀子云亭。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孔子云:何陋有之?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课; 教师解读学习目标; 教师检测学生的备习情况并予以评价; 教师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并说明理由; 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接受教师的检测,并明确不足之处; 学生明确本文的写作背景。 预见性问题:个别学生有可能选择A; 对策: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不理解“铭”这种文体一般是要押韵的; 对策:教师可帮助学生找到文中的韵脚。
研 习 一、1、 《陋室铭》 刘禹锡 山 / 不在高,有仙 / 则名。水 / 不在深,有龙 / 则灵。斯是 / 陋室,惟吾 / 德馨。苔痕 / 上/阶绿,草色 / 入/帘青。谈笑 / 有 / 鸿儒,往来 / 无 / 白丁。可以 / 调 / 素琴,阅 / 金经。无 / 丝竹 / 之乱耳,无 / 案牍 / 之劳形。南阳 / 诸葛庐,西蜀 / 子云亭。孔子 / 云:何陋 / 之有 2、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为了与陋室作类比;将三者用“名”—“灵”—“德馨”;“仙”—“龙”—“吾”贯穿起来,点明文章主旨。说明 “陋室” 并不陋,因为主人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2、“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 3、一是自然环境(幽雅)。二是交往人物(儒雅)。三是生活情趣(高雅)。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主旨:本文通过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 1、对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托物言志。本文借陋室来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一、感知文意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注意文言实词的翻译。 二、精析文本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这样写?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深刻含义是什么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4、作者把“陋室”比作哪些古贤名士?文中哪句话,进一步表明了“陋室”不“陋”的特点? 三、探究语言特点及写法: 1、本文主要使用了那种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本文使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请简要说明。 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巡视学生朗读情况; 教师对小组的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翻译课文,并提示学生要结合书下注释及工具书进行翻译; 教师对学生的译文情况进行评价,并强调“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等词句的译文; 教师强调“之”的用法:1、作动词用;2、作代词用;3、作助词用 教师大屏幕出示全文翻译; 教师使学生明确作者是从山水写起,同时运用了 “类比”“比兴”手法; 教师讲解“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大屏幕出示示意图: 山—水—陋 仙—龙—吾 名—灵—德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使学生明确“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教师指导学生先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然后进行概括; 教师讲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句子。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有远大的抱负及结尾一句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师讲解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 ”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教师追问你觉得作者是怎样的人?进而概括出本文的主旨; 教师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运用到对偶的是什么地方——对联(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两个短语或句子) 教师精讲“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托物-陋室;言志-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朗读课文; 学生小组内翻译课文; 学生提出不会翻译的句子,其他小组成员予以帮助; 学生明确译文中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纠正; 学生在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古贤人居住的屋子来证明陋室不陋,同时作者也以古贤人自况,表明自己也追求他们那样的精神境界。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不明确之处请求教师的帮助; 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具体如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拟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偶、衬托);“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对偶); 小组内交流陋室的特点,选取最简洁的词语进行概括; 学生找到原句后思考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学生明确句中的典故; 学生概括作者的性格特点; 学生自己读读画画,看看文中哪些句子是对偶句,有什么特点; 学生倾听教师讲解“托物言志”这一写作手法。 预见性问题:学生朗读的时候可能会有错音; 对策:教师要及时更正; 预见性问题:学生在翻译的时候,对一些词类活用的词语可能翻译的不够准确,例如“乱耳”的“乱”、“劳形”的“劳”; 对策:教师强调,“乱”“劳”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乱”“使……劳累”; 预见性问题:教师在巡视学生小组交流时,可能会发现一些共性问题; 对策:教师可采用专家指导法对组长进行学习指导,然后组长再帮助本组组员完成学习任务; 预见性问题:学生概括主旨时语言可能会不精练; 对策:教师提示学生采用以下句式:本文写了……表达了……。 预见性问题:学生找的对偶句可能会有遗漏; 对策:小组内进行交流,如还有遗漏,教师补充。
精 习 《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教师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并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教师总结全文。 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齐背课文。
时 习 1、课后查找刘禹锡的其它作品,进行赏析。 2、课后阅读《病梅馆记》节选,找出其与《陋室铭》的不同之处。
板 书 《陋室铭》 刘禹锡 自然环境 交往人物 德馨(主旨) 高洁傲岸 生活情趣 安贫乐道 (陋室) 托物言志 (不陋)
反 思
《陋室铭》 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做到熟读成诵。
2、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独立试航 彼岸花开
一、感知文意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注意文言实词的翻译。
二、精析文本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这样写?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深刻含义是什么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4、作者把“陋室”比作哪些古贤名士?文中哪句话,进一步表明了“陋室”不“陋”的特点?
三、探究语言特点及写法:
1、本文主要使用了那种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本文使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