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思想之美
课 型:作文
课前预习:
对本单元所学课文进行再阅读,搜集议论的语段,体会文章议论的妙处,了解什么是思想之美。
相关课程标准: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思想之美,体悟议论性文字的“议论”性特点和“思想”之美。
2、了解表现思想之美的方法,练习创作思想之美。
3、合理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评价任务:
1、阅读几组句子,感受思想之美。
2、互读互评,班内交流。
教学过程:
一、感受思想之美
导入: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作文就是用文字表现思想的一种方式,议论文尤其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都在品头论足、说长道短、论是说非,就是说,每天都在议论。议论,就是为了满足人的评论事物、表达见解的需要。在写作时,更要进行议论,宣扬观点、阐明理论,来影响读者。先感受一下“议论”这种表达方式。
首先,看一看这段话: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培根《论读书》】
生齐读、交流,体会这段话的特点。
教师小结:这就是议论。议论就得有观点,而且必须是独特的。议论还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陈述。它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周密。
在五种表达方式中,议论对我们而言要比记叙、描写陌生得多,理解起来也困难得多。什么是议论?说白了,议论就是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某一事件或者某一人物谈论自己的看法,也就是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它使文章的思想更深刻、主题更显豁。你能对这则材料发表你的看法吗?
(一)发现问题
1、出示材料:2008年5月12日,在中国的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特大地震。大灾面前,有大喊“让群众先走”的领导干部,有日夜奋战的子弟兵,还有从四面八方赶来支援的志愿者,但也有丢下学生只顾自己逃生的中学教师。他就是四川都江堰某中学的教师——范美忠,网民赠名“范跑跑”。
不当言行已使他成为全国的焦点人物,成为全民口诛笔伐的罪人。然而,故事还在延续,为此丢了工作的“范跑跑”辗转各地求职,国人对他却是不依不饶,重新上岗将被无限延期。
2、思想碰撞:对于“范跑跑”,你的态度是怎样的?原不原谅他,给不给他重新工作的机会?(自由发言。)
3、深入讨论:有同学把这一人物作为素材写进了作文中,下面我们来对两个作文片段进行评点。
展示:片段一(题目:《道歉的意义》)
道歉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已经对当事人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范跑跑事件,现在网上最热门的话题。范跑跑,原名范美忠,他是四川一名中学教师,四川发生特大地震时,他丢下学生自己第一个逃生了。事后,还口出狂言说“除非是自己的女儿,其他人谁也不救”。他的言行遭到了全体国人的唾弃。
讨论一: 这个作文片段的观点是什么?片段就这个观点分析了吗?
教师归纳:这个片段只是简单的观点加事例,完全没有扣住观点来分析。
片段二(题目:《学会宽容》)
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因为宽容是一种美德。08年5月12日,在我国的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地震发生后,灾区得到了社会各界及海外人士的热心支援,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像“范跑跑”这样缺乏职业道德的人。地震发生时他丢下了自己的学生不管不顾,此举激怒了广大国人,各大媒体对他口诛笔伐。其实,我们不妨宽容地对待他。如果我们原谅了他,也许他内心深处就会涌起一丝丝羞愧,这不是更好吗?
讨论二:片段中,为什么“如果原谅范跑跑,他的内心深处就会涌起一丝丝羞愧”,作者说出来了吗?
教师归纳:这个片段并没有深入分析为什么“我们原谅了范跑跑,他就会有一丝丝的羞愧”,也就没有说清楚为什么“我们应该学会宽容”。
(二)质疑探究
1、激活思维
探究一:为什么我们思考问题没有深度?怎样才能深入?
(教师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原不原谅范跑跑”的理由。)
探究二:我们在探讨这个事件时,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与出示的片段有什么区别?谁的说法更有深度?为什么?
教师归纳:因为我们的思维激活了,看问题更全面、客观、理性、辩证,也就更有思想的深度。
2、 点拨归纳
引导学生归纳,点拨学生明白:之所以我们的说法更站得住脚,更深入,是因为我们在看问题的时候更注重——
(1)、找出事情结果产生的根本原因(寻因);
(2)、透过事件现象看本质(求质);
(3)、一分为二、全面、发展、联系地看问题(辨证)。
(4)、力求更有思想深度(求深)。
教师过渡语言: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议论是思想的表达,思想,看起来很抽象,却存在于文章之中,起着“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作用。一篇《岳阳楼记》,因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从而使这篇短文立意深刻,教益隽永,在中国文坛上确立了不朽的地位,为历代所称道。文章中这些深刻的思想内涵,不是作者随手从生活中拈来的,而是以深邃的洞察力和厚实的文字功底,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命之盐”。它融哲理的思辨力、高度的概括力、深刻的感染力于一炉,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并深烙在记忆之中,挥之不去,常忆常新。
思想有诸多独特的品格和特点,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才能掀开它的“盖头”,领略它迷人的风采。怎样才能让文章具有思想之美呢?
二、表现思想之美
面对同样一个事物,不同的人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即感悟不同。感即感受,悟即领悟。如果对所叙写的人、事、景、物有深刻的感受,进而从中悟出深刻的道理,就可以撼人心魄,引人深思。
下面我们来分析几个事例,来谈出你的感悟、看法。
(生阅读以下材料并交流,明确怎样议论才更精彩,师点拨、总结。)
1、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考历史时,有道题考某一事件的年代,他忘了,又想起曾在课桌上写了这一事件的年代,于是慢慢移动试卷,在移动试卷的过程中,他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快下考时,他大着胆子移开试卷,一看,没有,才恍然大悟:原来坐的是别人的课桌!失望之际,心情一下子倒觉轻松起来。
(1)、请你给他加几句结尾,表达对这件事的感悟。
(2)、该同学的结尾:“铃响了,虽然那一个空没有填,但我觉得没填比填了更好。”作者对这件事的感受是深刻的。我们是否可从中悟出更具普遍性的道理呢?
(3)、“──得到某种东西的同时,不能失去比这更珍贵的东西。”如果不加这一句,只能使人感到,作为学生,应该遵守考场纪律,做人要光明正大等等。加了这一句,就会使人更领悟到:除了要注意自身的品德修养之外,在对待他人、社会、自然等方面,不也同样要懂得珍惜你拥有最珍贵的东西吗?
2、有个同学写道:“我默默地想,炊烟或许是灶前老母亲搓成的风筝线,牵着对游子的挂念;炊烟或许是灶前老母的诗篇,挥洒着写不完的挚爱情感。”
(1)、请对这段联想和感悟进行评析。
(2)、参考意见:作者由炊烟想到灶前老母,由老母想到游子,进而想到风筝线,──即景生情,景中悟理,赞颂了真挚而伟大的母爱。
3、有个同学以《网》为题,写自己观察到一只小蜘蛛在墙角织网,不一会儿,一张天衣无缝的网展现在眼前。“我”带着一种好奇的心理试着将网捅破,没想到这一捅,小精灵又忙着补起来,不一会儿,蛛网又完整无缺了。“我”一连捅了好几次,都是如此。
(1)、这个事例给你的联想是什么?
(2)、作者由此感悟到:我们的生活不正如在织一张网吗?这张网,我们开始时并不知道有多大,也并不知道将收获到什么,但我们只有一个信念:把这张网织得完整、结实、精美。尽管我们会遭受到各种失败、打击,但我们仍有不灭的信念,永不停息地编织着自己的生活。
教师总结: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恰当地进行精到的议论,常常会使文章“锦上添花”,因此,要在“点睛”上多琢磨、推敲。“议”应确有需要,“睛”的位置要“点”在龙的所当点处,能使全龙灵动,破空腾飞。 再是,议须感人肺腑,发人深思。要能如重锤击响鼓,使人震撼,有些带哲理性的“议”,又要能产生不尽之意于言外而引人思考遐想。所以议又应注意含蓄,千万不要讲空道理;议不能水份太多,语句繁沉,否则反而会使文章不紧凑,使“叙”的基本事实反而淹没在空泛的议论之中。
三、创作思想之美
1、自古以来,关于读书一事,大家都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读书真苦,也有人认为读书是天下第一大乐事。你认为呢?
要求:请用一段话表明你的观点,并简单阐述你的理由!(50字左右)
学生当堂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小组内互读互评,推荐几篇最好的,在班级内展示。
2、深入话题——读书有什么作用呢?
3、徜徉书海——回忆书的世界。
思考:我读过哪些书?我知道了什么故事? 我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四、展示思想之美
展示片段,评价一下是如何体现思想之美的?
1、学生当堂完成,小组内互读互评,推荐几段好的,在班级内展示。
如:观点一 ——我爱读书,读书是最快乐的事。因为书是知识的海洋;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窄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更是一种享受。
如:《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个个勇猛无敌,讲意气,让人看后不禁连连叫好。《武松打虎》中武松面临危险,勇敢机智作斗争的精神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学习。感受一百零八将的豪情,这便是读《水浒传》的乐趣。
2.选择两段较好的,教师点评一篇,学生点评一篇。
五、小结课堂,布置作业
1、小结:一般拿到一个作文题,我们都会产生丰富联想:或者人或者事情;或自己或别人。但这些联想只是材料,如果不能感悟出其中包含的意义,就不可能写出优秀作文。因此,当想起与题目相关的材料时要思索:里面有什么意义?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对意义的感悟和追寻是构思立意的基础,要让作文立意独特而有深度,避免人云亦云,避免思想幼稚,要尽量挖掘有深度的思想内涵。要关注时代、关注社会热点、时常看报看电视新闻、多读一些时文,善于从社会现象中体察人生,在放松精神的同时思考一些学习之外的事情,在思考过程中澄清自己的灵魂,对人生、对社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力争在文章中表现出卓尔不凡的思想。另外,作文要善于以小见大,社会热点不空谈大道理,不一味拔高,要就小方面见深刻道理,见微知著才是有深度思想的作文。
2、作业:完成该作文,要由浅入深,有自己的体悟和看法,字数不少于600。
教学反思:
1.本课总的设计思路是,先由所学课文感知、体会、品味“思想之美”,再从典型的材料中感悟“思想之美”,最后,书写、展示“思想之美”。体现了一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这也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从实际的课堂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通过这堂课,力求激活同学们的思维,增加同学们写作的思想深度。鼓励同学们多进行思维训练,全面思考,整篇布局,雕琢片段,增加文章的思想深度。
3、“质疑探究”部分是整堂课中重要的一环。这部分要及时抓住学生发言的亮点,进一步追问,追问,再追问,将问题的探讨不断深入,这需要教师本身有敏锐的思维和丰富的人生智慧。这一方面还要在今后的从教生涯中继续锻炼自己。
4、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能当堂展示的学生太少,不能更多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要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