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江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教案
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认知生字词,了解香港历史。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样,就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了。
教学目标
1.结合文体知识,找出“五要素”。
2.理解精确数字运用的效果。
评价任务:
巩固新闻类文体知识。
本文的结构模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香港回归升降旗仪式,全体起立,让学生感受庄严而神圣的时刻。
二、自主学习
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
1、写出阅读本文时遇到的生字词并注音。
(学生互批互查,纠正错误,也可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和大家一起交流。)
2、在文中划出能够体现国人自豪感的语句。
三、交流研讨
1、找出本则消息中的五要素。
何人:中英两国政府
何时:1997年6月30日23时42分到7月1日零时零分。
何地:香港会展中心新翼五楼大会堂
何事: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实现了香港回归祖国。
何故: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以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3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让和“租借”这一地区。中国按照“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指明的方向,通过外交谈判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
2、这则消息是如何组织报道内容的先后顺序的?你怎么看这种结构?
示例:这则消息的结构采用了“倒金字塔式”和“金字塔式”相结合的结构方式。这种方式既满足了读者希望先了解重要信息的阅读心理,又保持了事件主体“交接仪式”过程的自然顺序,这与读者希望了解仪式过程的需求也是一致的。
3、文中运用了一系列精确数字,如“7月1日零时零分”、“6月30日23时42分”、“23时59分”等,构成了一种鲜明的表达特色,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示例:因为香港回归时举世瞩目的一件大事,全中国人民在等待了156年后,梦想终于实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每一分、每一秒都牵动着全世界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的心,他们都关注着交接仪式的每个进程。因此,时间都相当精确。
4、这则消息为什么要用这么长的篇幅,如此详细地叙述这个事件呢?能改成篇幅较短的消息吗?
示例:首先,香港回归时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作为一篇新闻,必须突出重点,就该篇新闻的性质而言,此次事件的重点当然在交接仪式上,其每一个过程和细节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因此文章几乎把全部过程都加以记述。
其次,这篇消息有两千多字,是一篇比较长的 消息。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全景式的详细报道是因为:香港回归时全世界瞩目的世纪性的大事,香港回归这一天是中国人民历经一个半世纪的抗争才赢得的光辉日子,是全中国人民都不会忘记的历史时刻。本文写的最详细的是江泽民的将会,其中包括了对邓小平的缅怀、香港回归后的大政方针和对世界作出的承诺等。从这么多的内容来看,这篇报道是不适合写成篇幅较短的消息的。
四、检测点拨
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
1、在香港悬挂了150多年的米字旗在50秒钟落下旗杆。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在紫荆花区旗相伴下冉冉升起。
五、反馈总结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学习新闻类文章,应时时与文体知识相结合,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去理解一则消息,还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理论知识。在教学中英重点引导学生,找准比较点,从而领会本文的独特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