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孙权劝学》
考前复习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一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文学常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原文呈现
孙权劝学
司马光(宋代)
本文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说明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文章中心】
〔当涂〕
〔辞〕
〔务〕
〔孤〕
〔治经〕
〔博士〕
〔邪〕
解释词语
当道,当权。
推托。
事务。
古时王侯的自称。
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语气词,同“耶”。
解释词语
〔但〕
〔涉猎〕
〔见往事〕
〔及〕
〔过〕
〔今者〕
只,只是。
粗略地阅读。
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到,等到。
经过。
如今,现在。
〔才略〕
〔非复〕
〔更〕
〔刮目相待〕
〔大兄〕
〔见事〕
解释词语
才干和谋略。
不再是。
另,另外。
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对朋友辈的敬称。
知晓事情。
1.刮目相看(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2.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浅薄。
成语积累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同“耶”,语气词)
一词多义
1.卿今当涂掌事(动词,掌管)
但当涉猎(应当)
2.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组成词组,可译为“认为”)
3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
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2.但当涉猎(古义:只,只是;今义:连词,表转折。)
3.见往事耳(见:古义:了解,知晓;今义:看见、意见等。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
4.孰若孤(古义:我,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
孤独等。)
5.即更刮目相待(古义:另,另外;今义:更加。)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正常语序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状语“以军中多务”后置。)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2.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重点句子翻译】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5.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6.蒙乃始就学。
【重点句子翻译】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7.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8.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重点句子翻译】
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另外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译文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谈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另外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一 朗读课文,理解大意。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课后思考探究
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孙权劝说吕蒙,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当吕蒙“以军中多务”相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说法,以“卿言多务,孰若孤 ”回应了吕蒙的推托,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鲁肃与吕蒙论议,惊叹吕蒙今昔的变化———“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确实学识进步很快、很大。鲁肃为之折服,与其“结友”。
启示: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多读书;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二 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诵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四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课外再搜集一些。
大兄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
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
阿蒙是吕蒙的小名。阿是词头,多用于亲属称呼或人名的前面。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爱—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高足—尊称对方的学生。
补充资料
称妻子的父亲——丈人、岳父、泰山;
称别人的家庭——府上、尊府;
称自己的去世的父亲——先父、先严、先考;
称自己的去世的母亲——先母、先慈、先妣;
称去世的同辈——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家父——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哥哥;
称自己家庭——寒舍。
五 参考下面的提示,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翻译提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1.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答: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指出吕蒙的身份,说明学习的必要性。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使吕蒙克服畏难的心理。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行性和好处。
问题梳理
?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答: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二人情投意合。
?
4.孙权、吕蒙的对话与吕蒙、鲁肃的对话在情调上有什么区别?
答: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两人间的君臣关系;
吕蒙、鲁肃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
?
5.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答:①详写“劝学”“论议”,而“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的经过,在“论议”之后通过写鲁肃的惊叹,从侧面突出了吕蒙学业上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
6.文中省略了吕蒙的学习过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因为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关系不大,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了笔墨,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
7.分析人物形象
——虚心听取别人意见、豪爽
孙权:
吕蒙:
——关心部下、勤学、善劝
鲁肃:
——敬才 爱才
实战训练场
(1) 但当涉猎 涉猎:
(2) 见往事耳 见:
(3) 蒙乃始就学: 乃:
(4) 及鲁肃过寻阳 过:
《孙权劝学》练习题(一)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思(4分)
阅读文段,完成练习。(15分)
粗略地阅读
了解
于是,就
经过
2. 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进步巨大,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B. 吕蒙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
C. 文章善于刻画人物,主要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地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D. 吕蒙读书的功效主要通过鲁肃从侧面展现,他的惊叹衬托出吕蒙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C 本文主要运用了语言(对话)描写。
C
4. 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4分)
链接材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日:“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北史·傅永列传》)
注:[让]责备。 [露布]公开的文告。
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4分)
答:他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人(武将、武夫);认识到读书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学习后都有了惊人的长进。
参考译文
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幼时跟随叔父傅洪仲从青州到魏,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严厉地责备地,不帮他回信。傅永于是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皇上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
【甲】孙权劝学
【乙】王冕僧寺夜读(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者。父怒,挞②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注】①蹊xī:踩踏,践踏。②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③曷hé:为什么。④恬:安静、平静。
《孙权劝学》练习题(二)
阅读文段,完成练习。(15分)
(1)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
(2)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3)自以为大有所益 益: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岂: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思(4分)
当道,掌权
推托
好处
难道
2. 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2)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中孙权善劝,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并且现身说法,使吕蒙无可推辞。
B.【甲】文中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侧面表现出孙权劝学的显著效果,又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乙】文中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痴迷的程度。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造就了他的成功。
D.【乙】文中年幼的王冕,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也会改变神色,内心惊惶。但他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奋读书。
D 王冕面对神像“恬然不见”,说他内心惊惶不正确。
D
4. 【乙】文第一段写了王冕哪两件事 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4分)
①在陇上放牛,溜进学舍听读书。②佛像腿上,伴长明灯夜读。
表现了他渴望读书、刻苦读书的品质。
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王冕七八岁时,他父亲就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但王冕就悄悄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他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王冕直到傍晚回家,但忘记去牵牛了。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他家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于是王冕的父亲勃然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王冕一如既往。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本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使他成了精通儒学的人。
(一)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③炳烛:点燃蜡烛。④昧行:在黑暗中走路。昧:暗。
(二)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练习题(三)
阅读文段,完成练习。(15分)
(1)及鲁肃过寻阳
(2)即更刮目相待
(3)恐已暮矣
(4)盲臣安敢戏君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思(4分)
怎么
迟,晚
另,另外
等到,到
2. 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少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
3. 理解填空(3分)
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不超过五个字)
古今中外有许多表现劝学内容的名句,请写出一句。
_______________
年纪大
事务多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4分)
答: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这样才能够不断进步。
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火把呢 ”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烛一样明亮,点上火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
平公说:“讲得好啊!”
【甲】孙权劝学
【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节选自《后汉书 烈女传》)
【注】①趋,快步走向 ②捐,抛弃
③亡,通“无”,不足 ④懿,美好
《孙权劝学》练习题(四)
阅读文段,完成练习。(15分)
(1)见往事耳( )
(2)卿今者才略( )
(3)当日知其所亡( )
(4)遂七年不返( )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思(4分)
历史
才干、谋略
每天
于是,就
2. 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推辞。
(2)何异断斯织乎?
同割断这丝织品有什么不同呢?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段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B. 乙文段中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了他的学业。
C.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D.甲文段孙权指出“学”的必要性;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
A
4. 文中乐羊子妻告诉乐羊子一个什么道理?对乐羊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乐羊子妻所说的道理,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示?(4分)
答:道理:求学要持之以恒。
影响:还终业,七年不返。
启示: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难以取得成就。
参考译文
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 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无法成功(织出布匹),迟延荒废时光。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 ”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并且七年没有回来。
【甲】孙权劝学
【乙】孔子谓伯鱼①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唯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饰。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譬之汙池②,水潦③注焉,雚苇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 (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 【注】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②汙(wū)池:水池。③水潦:雨水。
《孙权劝学》练习题(五)
阅读文段,完成练习。(15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
(3) 但当涉猎 ( )
(4)故君子不可以不学 ( )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思(4分)
研究
用
只
所以
2. 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士别三日,就要另外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
3.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纪传体史书,是由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B.古人都可以自称“孤”,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可以亲密地称“卿”。
C.孙权严厉批评吕蒙不爱学习,并现身说法,使吕蒙认识到读书的必要性。
D.孔子认为,打扮外表让人容貌光彩,学习让人更有智慧,二者道理很相似。
B
4. 甲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甲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4分)
示例一:吕蒙读书
甲文主要讲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勉下发愤读书、长进才略的故事。
示例二:鲁肃识人
甲文主要是从鲁肃的角度阐释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的道理。
参考译文
孔子对伯鱼说:“鲤呀,我听说有可以整天使人不知厌倦的,恐怕只有学习吧! 一个人的容貌形体是不值得向人炫耀的,勇猛的力气是不能让人感到害怕的,祖先是不值得向外人称道的,宗族姓氏不值得称耀的。 最后有好的名声,扬名四方、流芳后世的,难道不是学习的功效吗? 所以君子不能不学习,容貌不能不修饰,不修饰就没有好的容貌举止,没有好的容貌举止别人就不会亲近,失去了彼此的亲近就会失去忠信,没有忠信就失去了礼,失去了礼就失去了立身的基础。 让人远远看起来有光彩的,是修饰容貌的结果;让人靠近感到聪明睿智的,是学习的作用。就好像一个污水池,有雨水流到里面,苇草丛生,虽然有人来观看,可有谁知道它的源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