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草原 ( 2课时 )
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疏通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注意语速。
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初步理解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了解常用的(对比)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草原的独特魅力。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3、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评价任务:
1、流利朗读课文,找出写草原特点和对草原感受的句子。
2、分析关键词语和句子,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3、找出文中的对比手法说出其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同时欣赏草原风景图片)后,问:歌中的天堂指什么?(生答:“蒙古草原”之类的)你能从歌中的旋律听到什么风格?(生答:“悠扬”之类的)。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说过:刚刚听到蒙古民歌的人,听出悠远,是第一楼台;听出蒙古民歌的苍凉悲抑,乃第二楼台;在第三重境界,会听到蒙古人的心肠多么柔软,像绸子一样柔软。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家鲍尔吉?原野的哲理性散文《静默草原》,从中感受散文在抒发情感时所散发的别样风情。
(投影:)展示课题和教学目标
二、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中国作协会员。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多次获奖,近年以散文创作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文汇报笔会奖、中国新闻奖金奖。鲍吉尔原野和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被称为“草原三剑客”。
(注:鲍吉尔?原野是成吉思汗后人,鲍吉尔为蒙古姓,原野为汉文名字)。
2、读写识记生字词:
鲍 bào 前瞻 zhān 簇cù立 迥jiǒng然不同 摩挲suō 面颊 jiá 长鬃 zōng 翡fěi翠 嘤yīng 衣襟jīn 咆哮 páo xiào 冥míng想
3、朗读课文,谈谈自己对文章风格的体会
文章总体风格:细腻、柔情、深沉、睿智
三、交流研讨
1、文中描写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哪些?
特点:辽远而苍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与看不尽
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触
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因而困惑。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2、第一段只有一句话,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设问句,引起读者的好奇“什么经历呢”,就有了继续读下去的欲望。
3、第二段作者接着就告诉我们是什么经历。?
为这种辽远而惊慌。这一段总括了草原的特点(辽远而苍茫)以及你(外来的旅人)对草原的感受(惊慌)。总起全文。
4、现在请大家速读3--6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惊慌的感觉呢?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修辞手法具体表现在哪里?
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这时作者指出,“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对草原,要用心去感受。“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既是草原的特点,也是我们了解草原的所要的态度——用心去感受。因此蒙古人“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苍茫是草原人面对草原的一种心情,一种感受,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实际上是用心去体会草原。
对比修辞手法。草原的景观(一样的风景)与他处的风景(处处是景,景随步移)相比。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与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大睁,因而困惑)。
阅读7、8段,思考:为什么草原具有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草原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草原的变化多端(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草原是辽阔无边的,所以看不到也看不尽,而草原的变化多端,就使得我们无法抓住草原得某一特点,所以“看不到”;因为变化多端,我们可以看到草原各种各样的特点,所以“看不尽”。这是草原的又一特点。
6、第9、10段中说“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单一与丰富是否矛盾?
不矛盾。以文中的句子解释“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在单一中呈现丰富。”也就是说,丰富是蕴涵在单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给人以单一感。“这颜色无疑是绿”,“无疑”也就是说,不用怀疑,草原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大片大片的绿。“草就是海水,极单纯”这都表现了草原的单一,然而,这种单一,“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这就是草原的丰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7、草原与大海一样在单一中呈现丰富,那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呢?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么用有什么效果呢?
从观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较出草原的另一特点:中心不定和可接触性,再进一步指出草原的辽远与苍茫,和给人的亲切感。
“对比”的修辞手法。(对比)草原的景观(一样的风景)与他处的风景(处处是景,景随步移)相比;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与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大睁,因而困惑)。通过对比突出了草原景色的辽阔而苍茫的特点。
在这里,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婉转而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在这一部分可以让我们感觉:无论怎么比,大海是不如草原,我(作者)终是更喜欢草原的。这是一个草原人对草原的赤子之心。现在我们在看到3--6,刚刚我们通过对对比的分析,知道草原的一个特点是不可看,只可感受及人们看草原应持的态度(用心感受)。
四、检测点拨:
1.每组有一个读音不正确,你能找到吗??
(1)穹庐(qióng) 局促(cù) 瞭望(liáo)
(2)前瞻(zhān)? 面颊(xiá) 渺小(miǎo)
(3)簇立(chù)? 迥然(jiǒng)?翡翠(fěi)?
2.根据课文补充完整下列词语。?
景随( )移 ( )然不同 ( )不足道
宽厚( )慈 起伏无( ) 凝立( )想
3.本文多次使用对比的手法,共用了四种景物和草原对比,这四中景物是什么?
五、反馈总结:
本文作者抓住草原辽远而苍茫的特点,写出了草原牧人生在草原长在草原,与草原是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深切感受。他们深深的了解草原热爱草原,所以他们看草原是用心去看。这就是草原之子的对家乡的细腻、柔情、深沉的爱。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1段。
2、完成《助学》“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读写识记生字词,朗读课文三遍, 背诵第11段。
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初步理解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了解常用的(对比)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草原的独特魅力。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3、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评价任务:
1、流利朗读课文,找出对草原特点和感受的句子。
2、分析关键词语和句子,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3、找出文中的对比手法说出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交流研讨
1、朗读11、12段后思考讨论:“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这里又出现一对相矛盾的词语。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首先要注意两个词“首先”、“第二个”,也就是说自由与不自由这两种感觉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依此而来。当我们站在草原上,面对草原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自由。我们可以在这里骑马、摔跤……悠闲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来所说的“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大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有句话说“有比较才有差距”人与阔大无边的草原相比,自然就显得渺小与微不足道了。而此前,人背负着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然而面对草原的宽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阔大无边的胸襟时,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显得可悲、可笑了。所以作者说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竟然”一词突显了人面对草原的感受以及“处境感”。这就是草原给人自由感同时给予人的另一种体会“不自量由”“局促”。这种局促反映在“外来的旅人”身上,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2、朗读第13自然段。思考讨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对草原、对家乡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
3、怎样理解“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这句话?
云杉在阳光的照射下,丛丛树影倒影在小溪的水面上。水是流动的,树影也随着小溪的流动而一起一伏,于是就给人以载着、拥挤而来的感觉。作者的观察细腻。大家回去可以试一试,是不是这种感觉。
4、如何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为“母牛”“烈马”?
母牛、烈马都是食草动物,是草原上最常见最普通的动物。它们生长在草原上,草原养育了它们。草原是它们的故乡,它们的母亲。虽然二者的性格完全不同,母牛温顺,烈马暴躁,但它们面对草原面对故乡时,却表现出了类似的多大行为,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对草原的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再这里,作者自比母牛烈马,实际上是作者的两种不同的心境。无论是怎样的心情,面对草原,作者的内心总是能得到宁静。这是草原豁达的胸襟对我(作者)的感染。
5、朗读第14、15段, 草原是宁静的,“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而作者此时能听到的只有衣襟的飘响,这是唯一的声音。“我扯住衣襟”,顿时,声音停止,作者的思维在此时滑入了对人生的思考?
“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6、 现在我们来一同思考“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这里“善忘”是忘记什么?对未来的态度,如何在静默中观望?
善忘实际上是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颗纯净的心。
静默一词始终贯穿全文,从草原的特点“辽远而苍茫”“不可看,只可感受”等始终暗含着看草原应以用心去感受,这种感受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作者站在草原上“凝立冥想”最后以“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点明题旨
三、比较探究: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了原野的《静默草原》,领略了原野笔下的独特的草原风景,感受了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和深沉的爱,以及草原给予作者的对人生的感悟。现在我们来一同比较,同样以草原为题材的《敕勒歌》与《静默草原》在情感表达、结构等方面说说有什么不同?
《敕勒歌》气势雄浑奔放,表达凝练跳跃,富有节奏韵律感
《静默草原》格调细腻柔情,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文章时而描写时而抒情……运笔自如,其对生活的感受信手拈来,似散而不散,“形散而神不散”,文本始终贯穿“静默”,这一题旨。
四、检测点拨
1、“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单一”与“丰富”分别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2、“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这是否矛盾?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3、如何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为“母牛”、“烈马”?
4、本文题目是“静默的草原”,为什么说草原是“静默”的?
五、反馈总结:
学习本文后,掩卷遐思之余,再听腾格尔的《天堂》你是否能听出蒙古歌曲的苍凉悲抑,会听到蒙古人的心肠多么柔软,像绸子一样柔软?你应该感受到作为蒙古人的作者对草原那独特感受和深沉的爱,应该明白了作者用心感受草原时的感悟: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颗纯净的心。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助学》“学习测评”。
教学反思
1、腾格尔的《天堂》是一首相对说的老歌,八年级的学生不很熟悉,婉转悠扬的曲调加上草原风景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后续学生研讨课文燃起热情之火。
2、学习课文的过程,就是我这个没去过草原的老师和都没去过草原的学生一起随作者写作思路去感受草原的旅程,也是一次心灵洗礼的历程。作为教师的我驻守的学校和面对的学生不就是我的草原么?单一而又丰富、辽阔又有亲切感、看不尽只能用心感受,作为老师就要像蒙古人对草原的爱那样:细腻、温柔、深沉。
相关资源
附件1,视频歌曲:腾格尔《天堂》.flv
附件2,演示文稿:静默草原.ppt
鲍尔吉·原野的《腾格尔歌曲写意》中写道:“刚刚听到蒙古民歌的人,听出悠远,是第一楼台;听出蒙古民歌的苍凉悲抑,乃第二楼台;在第三重境界,会听到蒙古人的心肠多么柔软,像绸子一样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