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边塞诗歌四首
课型:比较·探究
比较·探究
边塞诗歌四首
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背诵诗词,在朗读中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感受四首诗歌的景物描写与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尝试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读出诗歌特有的节奏与韵律,感受声韵美。
2、收集边塞诗歌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5.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边塞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关于《凉州词》《从军行》等相关音频资料。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首好诗,往往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现在,就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记忆的大门,背诵一些你所积累的古诗词吧。??
二、整天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2遍。
2、齐读。
3、请你写出每首诗中描绘边塞之景的词或短语,并根据这些词和短语想象其情境,概括一下这些景带给你的感受。
学生自主找出词与短语,并且做了标记,写出相关的感受。
教师:如黄河、白云、高山、孤城;青海湖、长山、雪山、孤城、黄沙;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圆;北风卷地、白草折、八月飞雪、百丈冰、愁云、红旗冻不翻。
感受:旷远,凄寒。
4、作者在诗中除了向我们展现边塞特有的风光外,每首诗还融入了怎样的情思?
教师:守边将士艰苦的征战生活、浓重的思乡情、满腔的报国豪情;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友人的别离之情。
5、教师介绍黄河的相关资料。
(1)李白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幻灯片导入)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正如诗人所说,(出示黄河图片)黄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山东等九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它的流程长约5500千米,流域面积达75万平方千米。它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因此人们称它为“母亲河”。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写下壮丽的诗篇来赞美它,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黄河,去聆听黄河岸边的故事。
(2)王之涣(688—742),字季凌, 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为人慷慨,有大略,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3)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是流行于盛唐的一种曲调名,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他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4)《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5)??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6)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被誉为?“诗佛”,他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
三、自主学习:
(1)解释诗歌中的重要词语: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度:经过。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远”一作“直”。
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唐时已无楼兰之称。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还:归,回家。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
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
长河,黄河;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学生归纳总结《凉州词》: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
《从军行》: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使至塞上》: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3)这三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四、合作探究: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3、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百战”极言战事之多;“黄沙”二字,极力突出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的艰苦激烈和将士们所做出的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道。
4、“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6、体会诗歌的意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
点拨要点:?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浩淼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五、总结归纳:
三首诗歌都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流出作者的爱国之情。
附件:达标练习:
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凉州词》一个“怨”字,表达了他们此刻的心情。这里的“怨”指的是什么?谁在埋怨?埋怨什么?
4、《凉州词》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___的手法。
5、《凉州词》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6、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首诗的意境。(2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了解边塞生活,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2、 以雪为切入点,把握诗歌的内容,从情出发,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小组合作体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3、 激发情感,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学习作者面对艰的生活环境表现出的乐观昂扬的精神气概。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自主学习
1、听录音读课文(感知诗文)
2、有节奏跟读课文
3、日积月累扫清文字障碍;
折( ) 着( ) 薄( ) 狐裘( ) 锦衾( ) 瀚海( ) 阑干( ) 惨淡( ) 风掣( )
4、作者介绍
投影: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5、再读课文为品析做准备
(1)、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
师: 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学生答教师明确: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2)、赏析写景的句子
思考:你喜欢哪些写景的诗句,说说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提示:古诗词语言凝练,在浓缩的的语言里饱含丰富的情感,所以品味文言诗词,人们一般从三方面入手:1、关键字2、修辞3、感情。
关键字: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
修辞: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雪比喻成梨花,因风而起的雪花像是春天盛开的梨花,很贴切,而且它们都有相似点,那就是洁白。“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感情: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
三、合作探究:
学生继续找句子赏析
(B)“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C)“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E)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学生回答,理由自由阐述,句子归纳如下: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②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重点引导赏析第三个句子
意思: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师: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在想什么?
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句体现了作者送别时的惆怅心情。
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词
2看修辞方法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F)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师: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五 、课堂小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六、 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
2、 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忽如 梨花——豪放
送别:不见 空留——惆怅
达标测试:
1、本诗作者为 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与 齐名,世称“高岑”。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
2、这首诗 与 巧妙结合,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衬托了 之情。
3、巧用对偶,侧面烘托大雪寒威,极写边塞苦寒的句子是 。
4、写野外雪景,并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 。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6、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7、赏析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8、这是一首送别诗,“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走了,诗人久立雪中,他在想些什么呢?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2、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3、感受作者对大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原野放歌,前面我们学习了《敕勒歌》《静默草原》都是描写草原的文章,由于每个作者生活经历不同写作的风格也不同。今天我们就跟随着楚楚一同走进她眼中的草原。今天我们学习〈〈草原散章〉〉?
随后简介作者:?
楚楚,女,1964年出生,山东荣成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现供职于《福建日报》社。主要从事散文创作,已出版作品集《行走的风景》《生命转弯的地方》《轻轻踏在我的梦上》《淡墨轻衫》《人间有味是清欢》十余项。作品被收入《中国50年文学名作文库》《新中国50年诗选》《中华百年游记精华》《当代散文经典》《新时期中国散文精选》《当代美文百篇》《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补充教材》《中学生诵读文选?名家精美诗文》等50多种选本,并连续六年入选《年度最佳散文》。部分作品被《新华文摘》《中华文摘》《中国文学》《读者》等期刊转载。?
二、自主学习:
屏息(?????)俯瞰(??????)缠绕(??????)撒娇(??????)黔贵(?????)踱步(??????)铸成(??????)嚼草(??????)喘气(??????)繁衍(??????)簇拥(??????)羞涩(??????)一瞥(??????)昙花(??????)蝉蜕(??????)搭讪(??????)叨扰(??????)引吭高歌(???????)捉襟见肘(????)(????)恣情率性(?????)肆无忌惮(?????)心旌摇荡(???????)?
(1):详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抓住草的特点描写的??
明确:第一,作者抓住了草原上草的绿色,这种绿是城市人很少看到的自然的绿色,真正的绿色。不同于城市园林、内地农村污染过的、灌溉过的、移植过的、人工很强的绿色。
第二,作者抓住了草原上绿没有拘束、没有限制这一与人心理相同的特点用带有散文诗意的词语来描绘草原上的绿,如“灵醒”“恣情率性”“肆无忌惮”“心旌摇荡”“生命”“跃跃欲试”等都是用来写人的词语,在这里作者赋予了草人的灵性,二者在作者的描绘下水乳交融。?
教师讲解:
楚楚写草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是,她是带着想象的去看草的,自然而然流露出心灵深处无拘无束的心态,带着这种心情看草原的天空自然就不一样。写草原的宽广,无边无际说成是草和天空赛跑,带着孩子气的描绘使文章变得生动、有趣。这就是楚楚的特点率性自然。(天空会走开是黑夜)?
三、合作探究:
(2)、详读课文第2部分,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云矮??
明确:因为旷野显得天低,云也因此上变得矮了。这是讨巧的写法,把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化为散文。?
教师讲解:化用诗句是散文家常用的手法。下文的把雾形容成猫:“象收了爪子、蹲在膝前的撒娇的猫”化用了美国现代诗人桑德堡的《雾》:“雾来了,踮着猫的细步。他弓起腰蹲着,静静的俯视?海港和城市,又再往前走。”?
(3)、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描绘了云??
明确:1、从心理效果方面。说是看云看得让人要“痴”过去。这个“痴”字,和前面的看草有相近之处,很着迷,很任性。
2、抓云的特点,把自己想象成云:洁白、柔软、温情。
3、云的动态:“半推半就,半掩半露”用了拟人的手法,少了点孩子气,多了点温柔而多情的淑女气。
4、?楚楚没花太多的篇幅去直接描写云。而是带着幻想。“有一群肥羊,温驯的从中间小跑过去,好像急着去与天界的神羊会合;有一群瘦马,愣头愣脑的从中间踱过去。马太重云太虚,难免“马失前蹄”,铸成一个个美丽的错误”(化用郑愁予的《错误》:“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哒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美丽的错误是爱情的等待,很是淑女气。楚楚笔下的云就象她向往的爱情一样,飘飘渺渺,充满了错觉,变化无常,即使沾着地面,也不化为尘泥。
(4)、作者带着淑女气的感觉一直延伸到下面花的描绘上,思考作者写花抓住了花的那些特点??
明确:多;无名;不论形状;没有香味;耐严寒;好养活;繁盛。草原上的花很美,美的自足,美的自信,美的有些自恋,连“香气”都觉得俗气。草原上的花生在荒野,没人欣赏时也很满足,无须装饰,总是与纯洁、善良、真诚、欢乐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站在一起。?
(5)、从这部分关于虹的描绘的文章中可以看到楚楚怎样的特点??
明确:全是女性关注的,从外表的装饰(七彩发夹、柳叶眉)到内心(比爱情短)的期盼,淑女气质更加集中了。虽然这一切都没有脱离草原的现实环境,但是仍然以“神的一滴”,把这淑女心态诗化童话化。?
(6)、作者在写到草原上的“水”时,仍然用的是女性的拟人格,找一找文章中那些描写体现了这些特征??
明确:见课本?
(7)、如何理解‘小水死去了,如秋蝉走后留下一枚惨白的蝉蜕。’??
明确:小水干涸以后,将是土地的盐碱化,那是很严重很可怕的生态悲剧,蝉蜕即使惨白,也不能表现生态的丑陋和草原的命运威胁。再作者看来悲剧应该淡化才够艺术,她将悲剧淡化为哀愁,把哀愁淡化为回忆,而回忆还不能是痛苦的,而是优美的。“草原上的水,最终将变成一段回忆,让爱它的人只能隔着记忆的木窗,拓一副“小池烟雨”。唯美到了极端,显得这个淑女真有点不识人间烟火,他的诗意模式发挥到了极致。?
(8)、文章的最后写到了蒙古长歌,作者写长歌是为了表现什么??
明确:草原上的牧人用歌声来抒发对草原的热爱,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9)、结合前面学过的〈〈静默草原〉〉谈谈这两篇文章在内容写法上的不同??
明确:《草原散章》以柔美为主,柔中含壮;描写细腻,修辞手法多样,抒情意味重;外乡人看草原,写出了别于各地的草原奇美,别人少谈的柔美。《静默草原》以壮美为主,壮中有柔;叙述?议论凝练,富有哲理韵味;草原人看草,表达了新异独特的感受。
(10)、作者采取分节描述的结构形式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茫茫草原上,牛羊成群,繁华似锦,物种丰富,可以描写的内容许许多多。作者选取草原极具代表性的又为人所熟悉的六种景物,采取小标题,用分节的形式加以描绘,既集中笔墨描述了美丽的个景,又从整体上让他们群芳争艳,交相辉映,结构严谨而不拖沓,避免了繁冗杂乱之嫌,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四、归纳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采取分节、空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草原上的动人景象:胖草、矮云、薄虹、笑花、小水就像把一副副优美的图画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很好的揭示了草原的?广阔、美丽,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积极进取、笑对人生的志趣和理想。?
板书?
胖草----姿情率性?
矮云----洁白柔软??
笑花----笑对生活????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笑对人生?
薄虹----神的一瞥?
小水----死而后已?
长歌----长于歌唱
教学反思: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四首诗歌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以及内心的孤寂之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边塞风光的神奇秀美,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