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再苦也没有苦孩子》(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再苦也没有苦孩子》(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8 20:4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再苦也没有苦孩子》(2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有关报告文学和新闻评论的资料,了解其主要特点。
2、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
2、在掌握消息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报告文学和新闻评论的特点。(重点)
3、理解《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难点)
4、理解《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平淡数据后的震撼信息》学会通过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重点)
评价任务:
1、了解报告文学和新闻评论的一般写法。
2、体会到战争给士兵及家庭带来的苦难。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关注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
教学过程: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第1课时)
导入
(多媒体投影下面的文字)大家看看,这段话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快艇离河岸越来越近时,敌人的炮火更加猛烈。炮弹不时在快艇周围爆炸,掀起根根巨大水柱,伏尔加河水像开了锅似的。不能再迟疑了,营长费多谢耶夫上尉一声令下,快艇迎着炮火疾速驶向岸边。战士们没等艇靠稳就纷纷跳入水中,涉过浅水,登岸投入战斗。由于情况紧急,13师官兵一上岸就投入到连天的炮火和呼啸的弹雨之中。他们消失在市中心的大街小巷里,使德军如潮水般的攻势受到阻击。”
(学生能够从炮火、炮弹、营长,战士,战斗……这些词语中回答出描写的是战争的场面)
这个片段描写的正是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会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一篇有关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新闻《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介绍:
小组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教师引导归纳。
1、作者简介:爱伦堡(1891——1967),苏联记者、作家。20世纪30年代回国后,在卫国战争中任军报《红星报》战地记者。著有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暴风雨》和《九级浪》等。195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解冻》在苏联文艺界一起巨大震动,此书被誉为苏联“解冻文学”的开山巨作和“欧洲的文艺史诗”。
2、背景介绍:
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会战是前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中,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并粉碎该方向上的德军集团而进行的一次会战。这次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苏联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取得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政治、军事意义。这次胜利,对争得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作出了决定性贡献。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结果,使苏军从德军手中夺取了战略主动权,并一直保持到战争结束,同时它鼓舞了各国人民同法西斯占领者进行更加坚决的斗争。
三、文体知识: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出示: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_______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_______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报告文学往往像_______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被人们称为“_________”。
四、研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学生大体能看出文章所描写的故事情节,但是概括时的语言可能不够精炼,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主要描写对象,以及此对象所遭遇的情况)
明确:攻进斯大林格勒的德国部队被苏军围困,处境艰难。
2、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请大家试着理一理文章的脉络,找出文章的结构。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或具有提示性的语句来划分文章的层次)
3、《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漫谈”战争,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德军必然失败的结局?就这场战争你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结合课文谈看法,引导学生体会战争给士兵和家庭带来的苦难。)
五、问题探究:
1、同样写战争,《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这篇报告文学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篇幅很短,只针对我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个刚刚发生的事件进行报道,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消息)。《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篇幅较长,比较完整地描述了被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国军队从当年8月份到12月份的境况。
(2)、《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内容具体。
《我三十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语言准确、平实、严谨。内容概括。
(3)因为《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篇消息,而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顾名思义是报告加文学。报告,是讲述事实;文学,是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它是一种介于报告与文学之间的文体。
2、《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为什么作者主要写的不是战斗,而写被围困的德军缺乏食物,饿的消瘦?这篇文章很有文学性,但跟写战争的小说有什么不同?
这样写突出了德军被苏军包围后陷入困境,连食物都无法保证,更谈不上战斗力。同时告诉我们侵略者发动不义战争的悲惨下场。
3、在《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叙述中,你觉得作者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之处,他如何使叙述变得生动起来?
——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加入了作者的情感
——引用了很多人的话,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多角度叙述
——幽默风趣、富有调侃的语言
六、品味语言:
(1)找出文章当中让人觉得幽默的语句并简要加以分析。
(西方的幽默与中国的幽默有时不大相同,另外,并不是只有笑才是幽默,一些荒谬的或与现实的正常情况反差较大的行为举止都可以是幽默的体现,注意从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例如:
现在,这位席勒是长眠在雪地之中了。“猎人”变成了一条被猎的野兽了。
这位将军是很谦逊的:在莫斯科的时候,德国人知道了什么是钳形攻势;而在斯大林格勒,他们则尝到了铁环的包围的滋味。
(本文的作者是很有幽默感的,他对曾以猎人自居、沾沾自喜的德国下士的挖苦,是毫不留情的,而对将军的讽刺则比较“委婉温和”,说他是“很谦逊”的,因为他领教了苏联红军的厉害:知道了什么是钳形攻势,尝到了铁环包围的滋味。他的讽刺是有不同分寸的,显出笔调的灵活多变。)
(2)这些趣味十足的语句为文章增添了什么样的特性?
(这些句子需要人们的脑子拐个弯才可以理解,但普通的消息或通讯的遣词造句是否也是这样?引导学生对比二者之间的差别,得出正确答案)
明确:
增添了文学的特性,也就是使文章具有文学性,因此这篇文章是一片报告文学。
七、小结:
本文讲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德双方态势发生的变化,揭示了纳粹主义 必将灭亡的道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战争给德军士兵及德国万千家庭带来的苦难。
八、布置作业 1、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三。
2、熟读本文,并预习下文。
学习《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第2课时)
一、文体常识:
1、新闻评论也是报刊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就是对_____进行评论,表明作者的看法或态度.它的材料可以是新闻提供的,也可以是自己调查出来的。但是,材料的运用往往是选择性的,它的目的不是讲述事实,而是阐明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主标题是————————,副标题是——————————。
二、研读课文:
1、这篇文章是新闻吗?为什么?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江 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相比,作者也列出了大量的调查来的数据(事实),全文也是写事实为主,他的写作目的主要是摆事实,还是谈观点,请讨论。
(是或不是都有可能成为学生的答案,可以回顾新闻的特点,找出相同点,区别不同点)
明确:是,这篇文章是一篇广义上的新闻,即新闻评论。前面两篇文章基本没有议论。后者有个别地方的议论,如“为了这神圣的一刻,中国人民奋争了一个半世纪”,但是,它的主要目的是叙述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个事实。本篇文章是一篇新闻评论(也称新闻分析),虽然也是以写事实为主,但是目的却是在阐明自己的看法“再苦也没有苦孩子”。调查来的事实和整理的数据,都是为了作为支撑观点的材料。这篇新闻评论,中在讲述调查者认识的转变,从以为农民工子女失学率极高,到认识到其实正相反,农民工虽然收入低,但是子女没有失学,从而表明了“他们值得让人们骄傲:‘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看法。
新闻评论的特点:阐明道理,分辨是非,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
2.文章第一段写道“调查设计与统计出来的真实结果是有差异的;而且,差异并不算小”,为什么这么说?
(此题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确调查者最初的想法和实际的调查结果,对比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自然能够得出答案)
明确:因为调查设计和统计出来的真实结果反差强烈,调查结果出乎人们意料,调查设计是“民工子女失学率极高,在百分之多少多少之上”,统计结果是“农民工们生活并不宽裕,但他们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孩子们都在上学”。
3.作者是怎么论述这一件事的?
(引导学生找出作者的论点,再列出作者得出这个观点的依据以及论据,论述的过程便一目了然)
明确:作者首先通过调查结果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虽然农民工的收入奇低,但是他们的子女都在上学。居此,作者提出: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为:
⑴ 因为家长的收入相对较低,1000元以下
⑵ 和一般城市居民相比,教育投资率相对较高
所以,作者得出了一个结论:农民工“再苦也没有苦(了)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一般地说,这个结论,揭示了通常舆论所忽略了的一面,已经很新了,文章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结论,基本上已经能够成立了。但是,作为议论文,不能光以基本上成立为满足。议论文所追求的是新度和深度的结合。有了一点新度,还要往深度里发展。有了一个层次,还要往第二个层次发展。文章提到,在159个孩子中:
在民办农民工学校就读者 81人
在一般学校就读者    30人
在重点学校就读者    5人
这第二个层次的议论就是问题的另外一面:虽然都在上学,但是学校的档次很不相同,
文章强调:“这是本次调查中最为有价值的一组数据。”为什么最有价值呢?
作者就此提出了平等受教育的矛盾,不是通常所设想的那样只是能否受教育,而是优质教育的比例。这个问题当然是比较新的,也完全符合新闻评论的要求。
三、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合作探究,逐步体会文章的写法。
1、从文体的角度来看,《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为报告文学(或新闻通讯),《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平淡数据后的震撼信息》为新闻评论,围绕下列问题,就两种新闻体裁的特点作以比较分析。
a作为报告文学,《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它浓郁的文学味?
b《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平淡数据后的震撼信息》一文,作者列举大量的调查数据,以写事实为主,你认为,写作的目的是摆事实,还是谈观点?
2、作为不同的新闻体裁,比较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试就自己的理解,畅谈自己的看法。
各抒己见
四、小结:
新闻以最快的速度、最新的视角引领我们了解社会,阅读生活,可以让我们更好更快的成长,希望大家多阅读新闻文章,并尝试新闻体裁类文章的写作。
五、作业
1、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三。
2、熟读本文,并预习下文。
教学反思:
这两篇课文,我运用了课堂是通过组织与参与来实现的理念,实现了语文学习的有效指导,收获颇多,感受颇多。
亮点就在于利用报纸上的新闻来帮助学习新闻知识 ,从而完成学习目标。优点在于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相结合,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学生讨论中明确战争带给士兵和家庭的是不幸。
本课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对新闻知识了解的不多,应找到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让学生学习文体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