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平淡数据后的震撼信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斯大林格勒之战
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画出疑难问题。
查阅作者相关内容,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相关课程标准: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口头表达等能力”“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认识战争的残酷和令人厌恶”
教学目标:
1、在掌握消息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领会本文对战争的独特表现。
3、体会战争给士兵及家庭带来的苦难。了解战争的残酷和令人厌恶。
评价任务:
1、学习报告文学,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领悟战争给士兵及家庭带来的苦难,认识战争的残酷和令人厌恶。
教学过程:
导入
《列宁格勒的树》歌咏了在二战中那些坚强高贵的人们,在厄运、苦难面前,他们仍从容地、有尊严地活着。这是一群宁死不屈、百折不挠、精神强健的人,正因为他们具有树一样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才有了不让侵略者前进一步的辉煌。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二战,去体会战争给士兵及家庭带来的苦难,认识战争的残酷和令人厌恶。
明确目
1、在掌握消息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领会本文对战争的独特表现。
3、体会战争给士兵及家庭带来的苦难。了解战争的残酷和令人厌恶。
三、自主学习(目标:识记生字词、了解作者及背景、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1、通过预习写出你认为本课中重要的字词并注音释义
谦逊( ): 端倪( ):
闲逛( ): 虱子( )
深渊( ): 拯救( ):
2、了解作者及背景
伊利亚·爱伦堡(1891---1967),苏联记者、作家、社会活动家。著有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获1942年度斯大林奖金)、《暴风雨》和《九级浪》等。用五年时间写成的《人·岁月·生活》被誉为苏联“解冻文学”的开山巨作和“欧洲的文艺史诗”。
1942年8月,德军主力对斯大林格勒全面进攻,艰苦的拉锯战就此展开。
3、了解报告文学及其特点
报告文学,即报告加文学。既讲述事实,又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但是它绝不允许艺术上的虚构。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①时效性;②真实性;③文学性。
报告文学的“新”:①新在事实;②新在时效;③新在语言表达;④新在篇章结构;⑤新在推出结论的过程。
整体感知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本文主要表现了在斯大林格勒之战中德国士兵的丑态,说明德军正一步一步在苏军的包围中慢慢的被消灭。
本文线索清晰,作者是抓住哪一点作为线索来描写德军不断失败的?
食物
找出文中描写德军食物匮乏的语句,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德军的情形的,这些情形造成了怎样的后果?从文中找出来。
食物匮乏:吃狗肉、面包逐渐减少、抢农庄的猫吃
谎言成风:元首派师团来援救、七个德国师团向斯大林格勒移动、包围线即将被冲破、古茨将军的坦克部队正向我们开来
处境艰难:塔曾斯卡亚飞机场的飞机被毁坏掉、红军占领莫罗索维基和塔曾斯卡亚飞机场
这些情形造成了军心涣散。
作者是为了将“德国法西斯必败”这一观点传递给我们的,除了写德军的情形之外还写到了苏军的情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苏军:团结一致,共同杀敌,步步为营,不断胜利
作者描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从中你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了什么?
反映出德国法西斯必将覆灭的结局。说明他们不得人心,走投无路,必然覆灭。(表现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人心向背问题。)
既然是写战争,作者为什么没有描写战争的大场面?
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从个别士兵的一举一动中,可以看到整个德军随着战争的日益深化,正在一步步地走向失败的深渊,而从德军被饥饿、恐惧控制,不断逃跑中,我们又可看出苏联的胜利趋势。同时告诉我们侵略者发动不义战争的悲惨下场。
合作探究
在《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叙述中,你觉得作者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之处,他如何使叙述变得生动起来?
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加入了作者的情感、引用了很多人的话,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多角度叙述、幽默风趣、富有调侃的语言
2、同样写战争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1)相同点:内容相同,都是描写战争的,以战争为描写对象。
(2)不同点:
①篇幅不同,《我》篇幅短小,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漫》篇幅较长,语言生动、描写细致。
②体裁不同。《我》是一篇消息,而《漫》是一篇报告文学。
③语言上。《我》语言简洁,准确明了。《漫》语言生动、凝练、幽默、准确。富有表现力。
概括总结
这篇报告文学描写了陷入绝境之中的德国侵略者的艰难处境,从侧面表现了苏联人民的英勇抗战,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主义必然失败的坚强信念。
七、当堂检测
一、一般说来,新闻通讯须采用冷静、客观的语言,而《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中的语言幽默生动,富有讽刺色彩。请品读并体会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可是汤的味道却使得这些士兵知道已经发生的事情的端倪。当一阵刺鼻的味道,从战地厨房传到一个弗里茨的鼻孔中去的时候,他激动地问道:“这是什么?”
“刺鼻”和“激动”说明了什么?
答:“刺鼻”说明汤的味道异常,同时德军士兵很久未闻肉味,更觉刺鼻,于是“激动”地问,可见其饥饿状态。作者描述得很平静,却语带幽默,令人忍俊不禁。
2.德国人很重视罗马尼亚的马,因此他们就把罗马尼亚的骑兵赶进德国军队的步兵师团,但这丝毫都没有使鲍卢斯将军更有办法些。
这里的“重视”是何意?“没有使鲍卢斯将军更有办法些”又意味着什么?
答:这里的“重视”与前文联系,可知德国人已经开始用罗马尼亚骑兵的马充饥了,而“没有使鲍卢斯将军更有办法些”,可见其已是穷途末路。语言在含蓄中见幽默。
3.他们像征服者一样来到斯大林格勒,现在他们在追逐着猫儿和梦想着鸡子。
他们本想征服什么?现在呢?
答:德国人本想征服斯大林格勒的军民,征服苏联,可是现在却饥寒交迫,“追逐着猫儿和梦想着鸡子”,鲜明的对比中充满了讽刺色彩。
八、课下作业
读后感:谈谈你对战争的感受认识
教学反思: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的出彩点首先是叙事内容的选择,不正面写战斗,而是侧面写被困的德军,其次是叙事手法的冷静、客观、和文笔的幽默、生动。所以在教学时要感悟通篇文字自然而深刻流露出对法西斯侵略者的蔑视与嘲讽的胜利者情感。对于叙事手法的冷静、客观、和文笔的幽默、生动,要让学生自主品析含有各种嘲讽意味的语言。
第二课时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平淡数据后的震撼信息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标出疑难。
2、了解新闻评论的文体特点
相关课程标准: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培养我们在快速浏览中抓住主要信息的能力。
2、品味作者评论性的文字、关键词语的含义。
3、认识到教育在任何一个时代,对于任何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评价任务:
1、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2、培养学生在快速浏览中抓住主要信息的能力。
3、认识到教育在任何一个时代,对于任何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农民工子女在校情况以及他们的教育现状如何?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闻评论《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培养我们在快速浏览中抓住主要信息的能力。
2、品味作者评论性的文字、关键词语的含义。
3、认识到教育在任何一个时代,对于任何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自主学习
1、在学生交流预习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下列检测
(1)、读准下列字词的拼音。
规规矩jǔ 矩jǔ 震撼hàn 宽裕yù 简陋lòu 趋之若鹜wù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宽裕:宽绰、富裕。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鹜:鸭子。
力所能及:自己的能力所能办到的。
震撼:震动,摇撼。
2、介绍新闻评论的文体特点
新闻评论也是报刊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就是对新闻进行评论,表明作者的看法或态度。它的材料是新闻所提供的,也可以是自己调查来的。但是,材料的运用往往是选择性的,它的目的不是讲述事实,而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三、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调查人数
收入来源
收入金额
就读孩子个数
131
全部靠我
还有其他
500—1000
108
有效
无效
72
53
民办学校
一般学校
重点中学
125
6
81
30
5
2、表格是从文中提炼出的有效数据,根据这些数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农民工收入低,农民工重视子女的教育
(2)、就所上的学校来看大多数的孩子还只能上民办学校,教育资源占有量低。
(3)、从最小的数据来看,上重点中学是农民工的心愿,这也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3、总结归纳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是一则新闻评论。记者以调查的统计数字为依据,得出了农民工尽管收入低,但非常重视子女的上学问题的结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是记者给那些贫穷的但重视教育的农民工的评语,道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4、再读全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了解新闻评论的文体特点。
公布结果------调查过程--------展开评论
5、文章主旨
本文是新华社记者在对农民工家庭调查后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出的震撼人心的结论:再苦也没有苦孩子。让我们在感到一丝宽慰的同时,更为他们担忧,如何让他们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四、合作探究
1、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时,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农民工收入低和农民工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这两个事实?
明确:作者强调这两件事实是为了说明供子女上学对农民工来说是极其艰难的事,尽管他们的子女就读于民办民工学校,但是教育费用占据着他们收入的很大的比重,在这种情况下仍能想尽办法送子女上学,更可见他们对教育的重视。
2、为什么在第6段中说“这是本次调查最为有价值的一组数据”?
虽说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光金副研究员没有做具体分析,但我们从前文叙述中已能够捕捉到这样一些信息:
1)农民工子女都能接受教育。
2)农民工子女和城里孩子不能接受同等教育。
这就为 今后政策的调整确立了方向,这种不平等教育将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慢慢消失。
五、总结归纳表格题的解题方法
看表格,分析数据,筛选信息,得出结论或作出评价。有时需要针对图表反映的情况提出解决办法、方案或联系生活实际谈启示。分析数据时注意大的数据也要注意小的数据,因为大数据代表普遍性,小数据可能预示着将来的发展趋势。
六、课堂练习
根据下面的调查表,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36字。(4分)
我国国民阅读方式倾向
年份
纸质图书阅读
网络(电子)阅读
2010年
80.2%
19.8%
2011年
76.3%
23.7%
近两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倾向:主要以纸质图书阅读为主,现已有所下降,网络(电子)阅读则逐步上升。
七、课下作业
完成助学
教学反思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提供的调查材料和数据是第一手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这是这些事实和数据反映出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状况不同于作者事先所设想的,也是出乎大多数读者意料之外的,知道了农民工对子女受教育的重视,改变了人们对他们的看法,所以,它使人感到震撼,这也是这篇新闻评论的价值所在。正因如此,在教学设计上设计了表格题,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这篇属于新闻分析报道的文章,只需要让学生明白“从事实中引出结论”是其主要特色,数据作为事实的唯一依据,一切以数字说话,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