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目 标 素 养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3.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知 识 概 览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微思考11949 年 6 月 30 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即“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他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毛泽东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提示:历史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剿匪镇反
人民解放军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土地改革
3.稳定物价
4.抗美援朝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第一次建交高潮
(1)方针:“一边倒”“ 另起炉灶 ”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成就。
①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②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2.日内瓦会议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首次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
(2)确认:1954年6月,周恩来同印度、缅甸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亚非会议
微思考2周恩来在亚非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周恩来年谱 (1949—1976)》上卷
“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和“异”的含义是什么 这一方针的提出有何意义
提示:含义:“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意义:“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亚非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途的危险。亚非会议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建立
(1)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3.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4.毛泽东的贡献
(1)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2)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微思考3下图为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
根据材料,指出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历史意义。
提示: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意义: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材料一】 有人主张,中国现代史从1919年开始,一直延续下来。这种主张不仅模糊了社会性质的不同,也掩盖了1949年这个时间的极端重要性。还有人主张,中国现代史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这种主张貌似重视辛亥革命,却忽视了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较之辛亥革命具有更为重大的历史意义。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
分期问题》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将1949年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比另外两个时间作为现代史开端更准确。
提示:原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而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而1911年辛亥革命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都还属于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共和国,而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的政体,但没有真正建立起民主共和政体。
素养阐释
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分界线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发展前途的变化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与以辛亥革命或五四运动作为开端相比更具有科学性。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
【材料二】 经过三个月筹备和认真协商,建立新中国的条件完全成熟了。1949年10月1日下午,首都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开始。它不但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创造了前提条件,而且开辟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问题探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建立新中国的条件完全成熟了”,并从社会性质和国家政治建设角度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提示:举例: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取得胜利,使国民党丧失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为开国大典作了全面准备。伟大意义:社会性质上,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开辟了道路;国家政治建设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素养阐释
“建立新中国的条件完全成熟了”强调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开辟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考查学生家国情怀的素养。
核心归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宣告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到来。
(2)结束了军阀割据、战乱频仍的历史,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3)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开始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果,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在世界东方大国建立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大大增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改变了冷战格局中的力量对比,对人类和平、民主、正义、进步作出了贡献。
学以致用
1.杨成武在《杨成武回忆录》中写道:“开国大典和开国大典阅兵式,给我留下了莫能淡忘的壮观图景。”开国大典除了给个人留下壮观图景外,它还标志着(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B.国民党丧失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
C.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完成了祖国的统一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故A项正确。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的努力
【材料】以下为1952—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
(单位:%)
问题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中数据的变化与哪一事件有关。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提示:事件: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意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核心归纳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的努力
(1)政治上,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2)经济上,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取得突出的外交成就。
(4)思想上,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学以致用
2.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社论里,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作为三项伟大任务之一,向全国公布。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政治上的主要任务是( )
A.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A
解析:题干设问的限定词是“在政治上”,B、D两项属于经济领域的内容,故排除;“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蒋介石政府内战独裁、追求民主的统一战线,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1953年”“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可知A项正确。(共29张PPT)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
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目 标 素 养
1.梳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历程,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2.知道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阐释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感悟以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为代表的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知 识 概 览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成功探索
2.曲折探索
(1)表现。
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②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③1958年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影响。
①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②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3.政策调整
二、“文化大革命”
1.背景
(1)20世纪60 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强调“ 以阶级斗争为纲 ”,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经过
(1)1966年春夏,“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2)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 一月风暴 ”发生。
(3)1971年9月, 林彪 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
(4)1972年和1975年,周恩来、 邓小平 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 极左 思潮,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5)结束: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微思考1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邓小平《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
《邓小平文选》第2卷
指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提示:贡献: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领导党和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我国历史的第二次巨变。为探索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我国各领域的成就
2.建设成就的历史意义
这些成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 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微思考2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 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 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从总体上看,三线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和
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简析我国进行三线建设的历史影响。
提示:历史影响: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了国家的国防能力;改善了中国的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史实、特点及启示
【材料一】 下面是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
【材料二】 我们有6亿多人口,我们党同6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
【材料三】 1961年应当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
问题探究:
(1)从材料一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政府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强调了什么 这种指导思想导致实践中出现了怎样的错误
(3)材料三中1961年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速度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三中所说的“已有的胜利”是事实吗 你的理由是什么 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1)变化:反映了追求高速度的倾向,后来调整了经济指标,反映出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
(2)强调:主观能动性,追求高速度。实践中的错误:掀起“大跃进”的高潮,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3)实质:部分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判断:并非事实。理由:当时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局面。问题: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出对“左”倾错误的认识不足,“左”倾错误并未得到根本的纠正。
核心归纳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史实、特点及启示
(1)重要史实。
①开辟了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提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③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④提出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⑤发动“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破坏。
(2)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3)启示。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④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⑥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
学以致用
1961年,中共中央起草并颁布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取消了农村部分供给制和公共食堂。这说明( )
A.由于物资匮乏,生活必需品要凭票供应
B.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
C.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全面展开
D.为调整国民经济取消了人民公社体制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中1961年中共中央取消农村部分供给制和公共食堂,这说明中共中央在进行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故B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