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程标准】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
法治: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用法律科学管理
两者关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于哪一年的什么会议上?
(2)《54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3) 1954年以前,新中国的施政纲领是什么呢?
1. 聚焦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材料一 :君上大权:(计14条)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解散议院之权;…发诏令筹措必须之财用……。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 根据材料一、二、三找出三部宪法有什么不同点?
②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在立法思想上有哪些进步?
第一部: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人民无权。
第二部:规定国民的权利,但没有规定具体实施机关。
第三部:规定公民的权利及其具体行使机关。
专制集权向民主政治发展, 由人民无权向人民主权发展,
由形式上的“民主”向真实性的民主发展。
思考:五四宪法与八二宪法的不同?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54年宪法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82年宪法
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
p55
2. 关注社会百科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等以及附则。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详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明确权利受到削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和救济权等,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同时废止。
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6分)
特点:参考西方法律编纂。
国内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
直接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4分)
中断原因: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
经济社会条件: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4分)这一历程反映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4分)
基本历程: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
特点: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有利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
时间
初创时期
严重破坏
发展完善
伟大 转折
法治建设的趋势
1956
1976
1966
1978
1949
3. 认识新中国法治建设进程——法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
1982
法制建设进入新发展时期
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P55第1段
思考点: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是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一字之改,体现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
老十六字方针: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新十六字方针: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2008年5月12日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
雷楚年
全国抗震救灾小英雄;入选感动中国人物;
为什么会让雷楚年在全国做汇报演讲?
精神
一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当代的精神文明建设
孟泰
王进喜
焦裕禄
雷锋
李四光
邓稼先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了无数重整山河的壮丽诗篇,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P56
1. 改革开放前——为有牺牲多壮志
孟泰
王进喜
焦裕禄
雷锋
李四光
邓稼先
2. 改革开放后——敢叫日月换新天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形成与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五讲四美三热爱”,是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五讲: 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
四美: 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 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2001年,中共中央在总结以往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史料阅读
2、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
4、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这样,中国人民才能和各国人民一道,为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年8月23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颁布的
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实施必要性和原则。
2006年10月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2007年10月
中共十七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012年11月
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他们的事迹说明,只要每个人都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由易到难,由近及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P57最后
2008年的雷楚年
2015年的 雷楚年
英雄少年沦为阶下之囚
全国抗震救灾小英雄;入选感动中国人物;
精神
雷楚年沦为阶下之囚
法律
为什么?
法治和德治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习近平2016年12月9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改革开放前:为有牺牲多壮志
改革开放后:敢叫日月换新天
聚焦: 根本大法
关注: 社会百科全书
认识: 法治建设的曲折历程
课堂小结1
当代中国的法治
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精神文明建设
一社会是要有点规矩的
——法治建设
相辅相成
聚焦: 根本大法
关注: 社会百科全书
认识: 法治建设的曲折历程
改革开放前:为有牺牲多壮志
改革开放后:敢叫日月换新天
1949
1954
1966
1976
1980
1990
19971999
2001
2004
2010 2012
2018
2020
共同纲领
五四宪法
造文革破坏
八二
宪法
依法
治国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全面依法治国和宪法修正案
民法典
五讲
四美
三热爱
爱国
主义
教育
《公民道德建
设实施纲要》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
观
法治
进程
精神
文明
课堂小结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初创与奠基:20世纪50年代
曲折与徘徊:“文化大革命”时期
新的发展期:改革开放后
依法治国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