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5 11:5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统编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民族政策和边疆治理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历史解释角度探究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汉、唐两朝和周边民族及邻近各国的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情况。
导入新课
唐朝《礼宾图》壁画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中国的对外交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各朝代都有管理边疆民族和国外宾客的机构。商朝的“宾”、周朝的“小行人”、汉朝的“大鸿鹏”、唐朝的“鸿庐寺”,都有管理民族事务及对外交往的职能。图中所绘是唐朝鸿脂寺官员接待外来宾客的场景。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目录
蒙恬击匈奴,收河套,筑长城,修直道
南抚夷、越,设南海四郡
沟通西南夷,修五尺道
秦朝民族关系
笔记整理
秦朝的民族关系
东北:夫余、乌桓
北方:匈奴
西北:羌、氐
南方:夷、越
西南:西南夷
蒙恬北击匈奴,收河套,修直道、筑长城
沟通西南夷,修五尺道
南抚夷越,设南海四郡
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
西汉民族关系
汉初:和亲政策
汉武帝:卫青、霍去病击匈奴
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
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府,丝绸之路
东北:护乌桓校尉
边疆:屯戍政策
东汉民族关系
窦宪击北匈奴,刻铭燕然山
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班超治理西域,西域都护府
东汉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
边疆:屯戍政策
笔记整理
汉代的民族关系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击匈奴
东北:护乌桓校尉
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西汉
匈奴
汉初:和亲政策
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
西域: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府,丝绸之路
东汉
窦宪击北匈奴,刻铭燕然山
匈奴
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西域:西域都护府,班超治理西域
罗马帝国:东汉甘英出使大秦
边疆:汉代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
隋朝民族关系
突厥分裂,东突厥归附隋朝
吐谷浑、党项归附隋朝
百越首领冼夫人迎随军进广州
边疆地区推行郡县制,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隋朝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唐朝民族关系
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贞观初年,唐灭东突厥,西北边疆各族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唐蕃会盟,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
南诏王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玄宗时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
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
安北都护府
单于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
安南都护府
唐玄宗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笔记整理
隋唐的民族关系
礼部和鸿胪寺负责民族事务
隋朝
唐朝
礼部司:朝聘册封各民族首领
主客司:各族朝见事宜
鸿胪寺:宾客接待礼仪
突厥分裂,东突厥归附隋朝
边疆地区推行郡县制,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吐谷浑、党项归附隋朝
百越首领冼夫人迎随军进广州
隋朝三次派人抵达流求(台湾)
东突厥:贞观初年,唐灭东突厥,西北各族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西突厥: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吐蕃:唐蕃会盟,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
南诏:南诏王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玄宗时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
靺鞨:唐玄宗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边疆:六大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羁縻政策)
两宋民族关系
两宋时期,局部政权割据,战争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腹里:中书省直辖
行省:全国设10个行省
琉球:澎湖巡检司管台湾
西藏:宣政院管西藏,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中央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西南边疆:土司制度
西域:北庭都元帅府
元代民族关系
东北:设辽阳行省,征发赋役
云南:设云南行省,征发赋役
明代民族关系
鞑靼: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明朝设立九边重镇,重修长城,防范蒙古骑兵袭扰
乌思藏:僧官、卫所制度,在藏族地区封僧俗首领为法王、王;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贡赐、茶马贸易
废行省,行三司
东北:设都司(奴儿干都司)卫、所管理女真各部
西南:土司制度
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
在辽东、大同、宣府开马市,与蒙古、女真贸易
明代九边
清代民族关系
漠南蒙古:满蒙联姻,加强控制
漠西蒙古:平定准葛尔部叛乱
西北:土尔扈特回归,巩固了西北边疆
西藏:
册封达赖和班禅
设立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金瓶掣签制确定达赖班禅的继承人
内地:立18行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
西南:土司制度,改土归流
在伊犁、乌里雅苏台、吉林、黑龙江、盛京设立将军辖区
笔记整理
元明清的民族关系
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
东北
西藏
元代:宣政院
明代: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清代:理藩院
元代:设辽阳行省,征发赋役
明代:设都司(奴儿干都司)、卫、所管理女真各部
清代:在吉林、黑龙江、盛京设立将军辖区
元代: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明代:僧官、卫所制度,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管理西藏军民事务
清代: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立驻藏办事大臣;金瓶掣签制
西南
元代:土司制度
明代:土司制度
清代:改土归流
西北
元代:北庭都元帅府经营西域
明代:设九边,重修长城,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贸易
清代:土尔扈特回归,设西宁办事大臣
内地
元代:分设10个行省
明代:废行省,行三司
清代:分设18行省,派巡抚、总督治理
汉代的对外交往
汉朝打通陆海两个通道。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海路最远可航行到印度南部。
97年,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但仅抵达波斯湾一带。
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国国王“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唐代的对外交往
陆路
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地区。
海路
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遣其子来到中国。
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宋元的对外交往
宋朝
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元朝
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
13世纪,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17年,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
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
1689年,中俄就双方边界订立《尼布楚条约》。
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但清政府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明清的对外交往
朝贡贸易:古代中国的封建王朝与周边及海外各国建立起来的一种寓政治和经济为一体的对外政策。
总结: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由开放走向闭关
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
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
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