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再现
皇帝的新装
教学目标:
1、探究故事情节“真”与“假”,体会童话虚构、夸张、想象丰富等特点。
2、仔细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童话真实反映人性的虚伪、虚荣的特点。
3、引导学生能用自己的慧眼辨别这个世界的真与假,学习文中孩子勇于说真话的勇气,
一、游戏导入
词语开花游戏:含有“真”或者“假”的词语或者成语。走进 “世界童话大王”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二、初读感受,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请你告诉老师你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是在什么时候?当时有什么感受?
生回答。
周作人,他是把安徒生童话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的第一人。他说过这样一番话:《皇帝的新装》本见西班牙曼努尔著的《卢堪诺尔伯爵》第七章,安徒生取其事,改作此篇。……读来弥觉轻妙可喜亦可叹。
—— 周作人《域外小说集》
看来这个故事的确可笑。
现在请同学们把你认为最可笑的小片段找出来给大家朗读一下,朗读时可以加入自己的肢体语言。
2、学生交流片段,老师追问:你为什么觉得这里可笑?
文章处处涌动这这些“可笑”的因子,在这些可笑的片段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粉墨登场的人物丑态百出骗子的狡诈,大臣的奉承,皇帝的愚蠢昏庸……
可见,是一个喜剧、一个闹剧。
这真是个荒唐的故事,荒唐到让人觉得这个故事太假了。
为了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我决定给这个故事续写了一个结尾:
三、分析心理、探究主题
3、当游行结束,皇帝回到宫中,仔细想了这个事件的前前后后,心里窝囊透顶了,于是就派人去抓回那两个骗子回来审讯,
这时候骗子大声地说:“皇上,骗子又何止我们两个呢?你看 才是真正的骗子,他(他们) ”
请同学们结合文章相关的段落替这两个骗子找到指证的证据。
老大臣
诚实的官员
特别圈定的随员
骑士
百姓
皇帝
安徒生语:“这是一个不堪一击的悲剧,谁都能看得出,可是谁都不愿意说,可怕,可悲……童话故事也是写给大人看的。”
自欺欺人虚荣的心理。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揣摩心理描写的句子
(1)“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
这一点决不能让人知道这件事。难道我是不称职吗?不成!我决不能让
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善良的老大臣)
(2)“我并不愚蠢呀!”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
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诚实的官员)
(3)“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
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配做皇帝吗?
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皇帝)
4、(4)随员心里想:……(任选其一补写心理活动)
百姓心里想:……
虚荣心在作祟。
在《皇帝的新装》的世界里,仿佛人人都被笼罩在“自欺欺人”的阴霾里,幸运的是我们在这阴霾里终于看到了一线曙光。那就是一个小孩那句石破惊天的:“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呀!”(5、模仿叫,采访小孩为何敢大声叫出来?你不怕被治罪吗?)
回答:小孩无私无畏、没有私心杂念。无私无欲,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敢于说真话。
孩子叫后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群众的反应(起先…… 最后正是小孩子的“天真的声音”唤醒了“所有的老百姓”,大家一齐叫了起来:“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6、皇帝和其他官员的反应。继续前行,为什么?(专横)
四、辨析真假,体会童话特点
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光良《童话》
7、你觉得这个童话是真还是假的?
虚构夸张影射现实生活。
学生讨论回答。
最经典的案例《皇帝的新装》发生在丹麦安徒生的童话里——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
8、 如今你身边有皇帝的新装吗?
生举例子。
附加:指鹿为马的故事
师举例子。
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真真假假)
可叹这真真假假的世界啊!
在这真真假假的世界里,愿同学们都做皇帝新装里的那个孩子。
让5岁的孩子倾听安徒生;让15岁的少年阅读安徒生;让25岁的青年人品味安徒生;让35岁的成年人理解安徒生;让45-99岁的人思索和回味安徒生。因为在人的童年、少年、青年至老年,安徒生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温馨、欢乐、启迪,更多的是思考和悠远的人生体味。
案例品鉴
灵动而有味的童话教学
青田二中 朱洪
王伟珍老师执教的《皇帝的新装》一课无论是在教学设计的新颖别致上,还是在充分体现文体特点、亦或教学方法的创新突破上,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下面是我听课后的一点浅薄的感受。
一、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
首先,在课堂的导入上,王老师用了一个“词语开花”游戏——让学生说一说含有“真”或者“假”的词语或者成语。看似漫不经意的一个热身游戏,实是煞费苦心的点燃了学生的一束思想火花。其具有一箭双雕之功效:让学生们有话可说,奠定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而最关键的,是遥遥指向整节课的靶心,也就是那个“真假”二字。等到“真假”二字在同学们的激烈抢答中逐渐“开花”,得到了充分的强调,热身任务即告完毕。
紧接着,王老师的教学板块中大体分为五个板块:一:揭开闹剧的荒唐可笑;二:撩开虚假的面纱;三.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四.呼喊出最纯真的声音;四.体味童话的内涵。整个教学设计清晰而又丝丝入扣,围绕“真假”一词,层层深入,温和紧逼,其实,这也正是她课堂一贯的风格。
王老师用周作人对《皇帝的新装》的一段评价词入手作开篇提问,让人为之称道。“《皇帝的新装》本见西班牙曼努尔著的《卢堪诺尔伯爵》第七章,安徒生取其事,改作此篇。……读来弥觉轻妙可喜亦可叹。”接下来让同学们找出你认为最可笑的小片段,这实为学生阅读后的最直接感受。三五分钟之后,孩子们找出了“可笑”的段落:两个骗子织布做衣,老大臣谄媚赞衣,皇帝穿衣游行,百姓观望称好……王老师的及时追问非常到位:“你为什么觉得这里可笑?”在这一推动下,同学们对于“可笑”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这真是个荒唐的世界,于是在王老师的精心情景铺排下,第二个问题自然生成了, “这
时候骗子大声地说:‘皇上,骗子又何止我们两个呢?你看 才是真正的骗子,他(他们) ’请同学们结合文章相关的段落替这两个骗子找到指证的证据。”于是,同学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找出了皇帝、大臣、百姓等人的共同点——谎言。
为什么每个人都兴致勃勃,毫无愧色地说谎话,制造谎话,传播谎话?她要孩子们找出文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并作换位思考,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要说谎?几名学生分别讲述了文中几个关键人物的内心:自欺欺人的虚荣,无法抵挡现实的利益诱惑……
第四板块转得颇为灵动,“在《皇帝的新装》的世界里,仿佛人人都被笼罩在“自欺欺人”的阴霾里,幸运的是我们在这阴霾里终于看到了一线曙光。那就是一个小孩那句石破惊天的:“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呀!”课堂行进至此,新的洞见像闪电一样突然呈现,理智而清晰。孩子们明白了小孩无私、无私无欲使他敢于说真话,说真话是无罪的,并且说真话能唤醒人们愚昧的思想。
至此,这节课的使命已基本完成,余下的只是尾声。换了我,至多只会进一步回归现实,问一问,现实中是否有类似的事情等等。但王老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能够回归文本,升华对主题的解读,由此引向更为深层的对“童话”这一文体的有效探讨,让学生体味童话的内涵。
二、充分体现文体特点
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王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了童话这一文体特点,现从三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1、读出童话人物形象的味道
童话中的人物都具有夸张和想象的特点,王老师为让学生充分体悟这一特点,在第一个板块中特意设置了这一问题:请同学们把你认为最可笑的小片段找出来给大家朗读一下,朗读时可以加入自己的肢体语言。在同学们朗读时惟妙惟肖的荒唐可笑的语言和动作,学生们直接感受到皇帝、大臣们的愚昧可笑。在其后的对人物心理的分析及想象补写中,更是使皇帝、大臣的形象不再是平面化的了,而是一帮活脱脱的跳梁小丑。
2、读出童话语言的味道
夸张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得益于童话夸张而又讽刺的语言效果。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充分抓住语言的这一特点,就一些关键句进行适时点拨:“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这里是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荒唐可笑。“他们急迫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 ( http: / / wenwen. / z / Search.e sp=S%E7%94%9F%E4%B8%9D&ch=w.search.yjjlink&cid=w.search.yjjlink" \t "_blank )和最好的金子 ( http: / / wenwen. / z / Search.e sp=S%E9%87%91%E5%AD%90&ch=w.search.yjjlink&cid=w.search.yjjlink" \t "_blank )。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 ( http: / / wenwen. / z / Search.e sp=S%E8%85%B0%E5%8C%85&ch=w.search.yjjlink&cid=w.search.yjjlink" \t "_blank ),只在那两架空织布机上忙忙碌碌,直到深夜。”而后王老师更是抓住了官员的“诚实”、老大臣的“善良”、骑士的“最高贵”三个词语与他们的表现进行对比,突出了语言的讽刺艺术。
3、读出童话背后的味道
在课堂的结尾,王老师别出心裁地通过歌曲《童话》里的歌词“童话里的都是骗人的”,并紧跟着一句追问“你觉得这个童话是真还是假?”来引领学生走向更为深层次的思考: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虚荣,各个时代都有说假话、传播假话的人,也都有愿意听假话的人,荒唐之事时有发生,如指鹿为马,而我们应当是童话里的那个孩童,要无私无畏,才能听到真话,才能战胜谎言。由此,同学们明白了,读童话并非只是里面为了一笑了之,在笑的背后,我们要懂的更多现实的意义,要更多得体味出童话的内在意蕴。
三、潜移默化的教学
从整堂课上来看,我们没有看到王老师“填鸭式”的只是灌输,也没有看到王老师“咬文嚼字”的僵化教法,而是从学生的理解出发,从始至终让学生置身于童话世界,让学生跟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首先是引导学生用他们的童心来解读童话的可笑之处,充分肯定学生在第一次阅读中所获得的最初的感知。让学生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声音去读,用他们的心灵去悟,慢慢地牵着学生走进童话世界。
其次,在揣摩人物的心理时,王老师也没有过多的解说附会,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甚至让他们自己发挥想象对人物心理进行补写,这留给了学生充分想象的自由空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后,王老师又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从现实角度来多元的解读童话,理解童话的“真”与“假”。
在我看来,王老师的教学似乎是不为教而教,而是结合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在潜移
默化中,引导学生由浅层到深层,由文字到思想,由文本到现实的层层过渡,让学生在读、辩、思中提高了语言的鉴赏能力,确有“润物细无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