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研讨文本主题,感悟精神内核。
引导学生用心去理解生命,感悟生命。
教学重点: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研讨文本主题,感悟精神内核。
教学难点:
1、通过合作探究学习,研讨文本主题,感悟精神内核。
2、引导学生用心去理解生命,感悟生命。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生:结合课题,分享交流自己“散步”的经历以导入新课。
师:一场散步,让我们生活的脚步不知不觉慢了下来,仿佛时光也慢下来了,若有心,也许我们还能收获到更多。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走进的是莫怀戚先生的一场散步,作者和谁一起在散步?(与母亲,与妻子,与儿子) 想必那次散步,定是给先生不小的触动,才能用如此温柔的笔,刻画出背上的“整个世界”。那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这便需要我们一起来品读先生的文字了。
师:首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篇散文。(请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同步默读文本,从准确、流畅、有感情 三个方面进行点评思考)
朗读提示:想想文章的基调(应该是温暖的),自己在阅读文本时候的感受,在读的时候注意节奏停顿,尽量地把语速放慢一点。
生:朗读文本 点评交流
二、语句品析与主题探究
师:读完文章,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结合文本及自己的阅读感悟,请你用一个词概括总结这篇文章的主题,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解题提示:①什么是主题:是指文艺作品中或社会活动等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泛指主要内容。
②主题类型示例:友情、时间、爱情、亲情、奋斗等等
思考两分钟,随机叫同学先来说说,“你读到的主题是什么?”
(ps:学生可能对主题探究比较陌生,也比较没有方向。这个时候可以适当给他们几个已有的选项去选择。选项的内容,可以由学生第一遍思考达成的成果来提供,若学生的回答不甚严谨,老师帮助加以核心提炼。)
亲情 B、责任 C、生命 D、其他_________
师:老师根据大家第一遍阅读的成果,整理了以上几个关于主题探究的选项,注意到有一个选项是“其他”,也就是说,若你有比这些主题更好的解读,你也可以形成自己另外的答案。活动设计:微共体合作学习探讨
问题探究: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并围绕这个主题,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语句,进行解析说明,加以印证。
时间:6—8分钟
提示:①每个微共体可以在以上选项中确定一个主题进行解读,若认为以上选项均不合适,也可以形成自己的理解。
②围绕主题探究,以文本语句解读作为依托。
学生交流分享,老师提炼点评
文本解读:
主题一:亲情
关于家庭温情、幸福的刻画
①从人物的角度出发,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质(第一人称的叙述,通过作者的笔刻画的整个家庭的气氛与家庭成员之前的亲情流动。):
家庭氛围:幸福、快乐、温馨、和谐
母亲:“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我:对母亲的守护,对妻儿的呵护
妻子:“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
儿子:“小家伙突然叫起来: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品味语境,结合朗读体现)
②亲情之中对“爱”的表达
(2)尊老爱幼品质的体现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谱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文章中多次以“我”的行为为基准,以亲情为纽带,表现尊老爱幼的品质。尤其是文本的第6自然段。我在面对分歧时,“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所以我决定走大路。这是我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分歧”下表现出来的尊老,但是这个时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摸”这个动作,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奶奶对于孙儿的疼爱,从奶奶的变化,看到一个温暖人心的爱幼的场景。
主题二:责任
“责任”的主要聚焦点在于作者——“我”
我作为儿子,对于母亲的责任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我作为丈夫,对妻子的责任
我作为父亲,对儿子的责任
文章很巧妙地通过散步这一件事,展现了“我”的三个身份,而这三个身份也恰恰代表了“我”这样一个中年男子的责任。这一点,文章的第6、8自然段尤其能体现。(请同学来朗读一下第6、8自然段)关注文本中几个重点字词 “一切都取决于我” 母亲的“老”与我的“强壮”相对,所以她“早已习惯” 儿子的“小”与我的“高大”相对,所以他“还习惯” 妻子“总是”听我的。 包括我后面决定委屈儿子,成全母亲的想法,也是一种责任感的展现。文本以小见大,以大词小用的方式,一方面体现了语言的幽默,一方面更是强调中年人特有的心境以及责任感。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作者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经不起摔跌,非稳当不可。从深层理解来说,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这是一句情思隽永、富含哲理的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承受着扶老携幼的责任,对家庭有一种使命感。“慢慢地” “稳稳地”行走,可以看出中年人照顾一家老小、肩负家庭责任时的小心、稳重;“整个世界”的感受,表现了人到中年的心情:亲人的平安、健康、快乐,就是最大的心愿。
主题三:生命
“生命”一说,其实涵盖了之前的主题探讨。
文章第4自然段点明主题:“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通过环境刻画所展现 (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的第三题)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些景物描写,点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概,还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
通过对称回环句式的罗列与书写生命传承
从“对称与回环”这一点能发现生命的一种轮回与延伸。
例如,我与母亲为母子。妻子与孩子也是母子。
而作为我,我既是儿子,又是父亲。
从整体上来看,三代同堂的画面,本身就带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路”的象征意义与“散步”的生命思索
散步走的路,其实也是生命这一段路。因为我在路上看到了生命不同的模样,有儿子的可爱天真,有妻子的美丽贤惠,有我人到中年的责任感,还有母亲渐渐老去,但越来越依赖孩子的返璞归真,其实这也是一段关乎生命的长度,而我们一起在这样的路上,漫步与思索。
(ps:语段的解读,最终可以结合朗读来巩固大家的理解)
三、总结与提升
师:探究了文本的主题,老师认为思考探究中的第一题,便更有话可说了。
(结合题目: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课文题为《散步》,不仅直接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而且传达出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调。此外,具象化的题目,没有说破文章主旨,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
基于对文章所叙事件和细节的不同关注点,可以拟出《一家人》《三代》《儿子和母亲》《初春的田野》等题目;也可以基于对主旨的不同理解(“和谐”“孝道”“责任”“生命”“选择”等),拟出抽象的题目。
师:最后,我们不妨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
《散步》的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觉得有滋味。下面从三个方面作具体分析。
(一)情趣盎然。
(二)含义丰富。
(三)意在言外。
写法特点总结:
第一,在散文中运用了小说笔法。作者的文学创作本以小说见长,他在这篇散文的写作中也引入了小说笔法。正如作者所言,本文写的内容有真实生活的基础,却经过了截选、嫁接与改造,更富有曲折性和镜头感。
第二,语言朴素亲切,却又精心营构。
第三,对称与回环的句式表达。例如,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个回环句,把母子关系倒溯到几十年前,幼童的柔弱乖顺、老人的孤弱依赖、生命的轮回之感尽在其中,读来不能不为之动容。
第四,本文的语言,还有大词小用中见幽默的特点。小题大用,也更能从生活的细节感悟生命的厚度,意味深远。
拓展练习: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的感悟
拓展阅读:莫怀戚二十年后说《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