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5 20:2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评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10分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
一、看拼音,写字词。(6分)
1.从一cā hēi( )儿,鞭炮就响起来。
2.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zhōu( )里jiǎo huo( )。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nóng chóu( )了。
3.终日不成zhāng( ),泣涕零如雨。
4.艺人们唱着,说着,跳着,在面具下演yì( )着各种故事。
二、在括号里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6分)
1.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然放,既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 ) ( )--( )
2.蜡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采排”。( )--( ) ( )--( )
3.锅里的弼也像是益发浓绸了。( )--( ) ( )--( )
三、选词填空。(4分)
娴熟 熟悉
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对这里的环境非常( )。
2.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 )技能。
灯火辉煌 悬灯结彩
3.元宵节,处处( ),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4.除夕之夜,山城到处( ),人声鼎沸,热闹极了。
四、按要求写词语。(3分)
1.写出“ABAC”式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2.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3.含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五、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4分)
1.这( )粥,( )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2.北京( )城市,( )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 )过得分外热闹。
3.( )孩子们的文章写得好,( )他们用心去体会生活,感悟万物。
4.( )老师一再强调要仔细审题,他( )看错了一道题。
六、按要求写句子。(6分)
1.难道我们会忘记党的恩情吗 (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就这样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6分)
1.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
2.你难道不知道这件事有多么严重吗 ( )
3.父亲的爱如雨,滋润着我;父亲的爱如水,灌溉着我;父亲的爱如风,吹拂着我。( )
八、阅读本单元课文,完成练习。(14分)
1.《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_________,文章用充满_________的朴实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_____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_____,展现了中国_____的温馨的温馨。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腊八粥》是作家_____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_______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______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_____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________________。
3.盈盈一水间,_________。
4.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
5._________,寒食东风御柳斜。
九、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10分)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 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 拨)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观众团团围坐,所有的剧情全靠艺人们用说唱来描述。艺人们唱着,说着,跳着,在面具下演(译 绎)着各种故事。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西藏地广人稀,生活节奏比较缓慢。表现在藏戏中,即情节可以任意拖延,艺人们的唱腔、舞蹈动作可以随意发挥,一段戏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观众也在吃喝玩耍中看戏,双方随心所欲、优哉游哉,一出戏演他个三五天毫不(希稀)奇。
1.用“√”画出括号里用得恰当的字。(2分)
2.给课文“□”里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3分)
3.用“﹏”画出藏戏的艺人们是如何唱戏的,用“~”画出面具的作用是什么。(2分)
4.总结藏戏的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大厅上供着祖先的影像,长辈指点曰:“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虽然都是岸然道貌微露慈祥,我尚不能领略慎终追远的意义。“姑娘爱花,小子要炮……”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个桃脯、蜜枣沾上的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大年初几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余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芥末堆儿、素面筋、十香菜,比较地受欢迎。除夕夜,一到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梁实秋的《过年》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
煎熬——( ) 辉煌——( )
特别——( ) 丰盛——( )
2.短文共写了几件事 请概括出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三个“满”字,有何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是作者回忆幼时过年的经历,语言不乏幽默风趣,请举一例加以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习作。(30分)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请你拿起笔向大字
或者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吧!题目自拟。
附加题。(10分)
1.《十五夜望月》和《寒食》写了哪些传统习俗 还有一些古诗也写了传统习俗,试着写一首吧!(6分)
2.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四大民间故事是什么吗 请把它们写下来。(4分)
【参考答案】
一、1.擦黑 2.粥 搅和 浓稠3.章 4.绎
二、1.然一燃 既一即2.蜡一腊 采一彩3.弼一粥 绸一稠
三、1.熟悉2.娴熟3.悬灯结彩4.灯火辉煌
四、1.各形各色 自由自在 风言风语2.鼠目寸光 九牛一毛 如鱼得水
3.七上八下。上天入地 东张西望
五、1.不是 而是2.虽是 可是 而且3.之所以 是因为 4.尽管 还是
六、1.我们不会忘记党的恩情。
2.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正在窃窃私语,聊得不亦乐乎!
3.唐东杰布留下铁索桥
七、1.拟人2.反问3.排比、比喻
八、1.老舍 北京味儿 春节 隆重与热闹 节日习俗 认同与喜爱
沈从文 八儿 猜想 其乐融融 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3.脉脉不得语 4.不知秋思落谁家5.春城无处不飞花
九、1.幕 钹 绎 稀2., 。 , , , , 、 。 , 。
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钱为其伴奏。艺人们唱着、说着,跳着,在面具下演绎着各种故事。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4.(1)情节可以任其拖延(2)艺人们的唱腔、舞蹈动作可以随意发挥。(3)一段戏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一出戏演三五天。
十、1.折磨 灿烂 突出 丰富
2.六件事:熬夜守岁、磕头要压岁钱、拜祖先、放鞭炮、分杂拌儿、吃年夜饭。3.三个“满”字写出了所备食物的丰盛。
4.示例一:“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吃 ”中“低枝倒挂”一词生动传神地写出“我”因熬夜而困倦不堪的动作,语言不乏幽默风趣。示例二:“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这一句近似口语的表达,写出一个男孩对鞭炮的独特感受.语言自然亲切。
十一、答案略。
附加题、1.《十五夜望月》是描写八月十五中秋节;《寒食》描写的是寒食节。示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