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改革和解体1

文档属性

名称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2-18 22:3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第10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列 宁斯 大 林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苏联没有因自身的改革变得强大而是走向解体,为什么?红星陨落——当一个伟大的国家退出历史的舞台时,我们仿佛看到它开国时的辉煌,也看到了它谢幕时的凄凉。回顾这段历史,苏联的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了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斯大林逝世一、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赫鲁晓夫(1894—1971)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少,1950年产电视机约1.19万台,电冰箱0.12万台,洗衣机0.03万台。农业的情况则更为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0年为447.1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第100、116页1、改 革 背 景——音响,录像机都不能生产2、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苏共二十大召开
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全面否定斯大林
引起了思想混乱(评价一个人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 。)——没有实事求是的评判斯大林的功与过。 为了在东部地区开垦荒地,“更充分地利用西伯利亚的农业潜力”,仅1954年上半年的时间里就有40000人去了西伯利亚的垦荒区。国家在1955—1956年间调往东部地区的拖拉机(以15匹马力计算)达20多万台。此数约为全国提供给农业的机器总数的三分之一。在哈萨克斯坦、乌拉尔、阿尔泰和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区、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萨拉托夫和斯大林格勒州,以及北高加索的部分地区,总计开垦出约3600万公顷的荒地。开垦荒地的最初成效是明显的,并且在1954年就表现了出来。1954年的春播面积一下子就增加了945万多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增加了近640万公顷(其中,小麦播种面积增加了358万多公顷)。
——赫鲁晓夫:《在苏联建设共产主义和发展农业》第1卷第337页、306页 1954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8560万吨,其中来自开垦地的产量为 3720万吨,约为总产量的 43%。新垦区的谷物生产增加得尤为显著。这一年,西伯利亚西部各区的谷物产量比1953年增加了一倍。哈萨克斯坦地区的谷物产量比1953年增加了35%。而阿尔泰地区则几乎增加了三倍。
——《苏联的农业(统计资料集)》第90—91页经济改革——农业赫鲁晓夫在农场视察苏联农业获得丰收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1964年莫斯科版《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返 回返 回 1961年10月,在苏共召开的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二十二大”决议和苏共新纲领提出了以扩大企业权限、加强经济刺激、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各种经济杠杆以及加强经济核算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改革思想和方向。《纲领》强调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更充分地利用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根据商品货币关系在社会主义时期所特有的新内容,对商品货币关系充分加以利用”;“经济领导将依靠对高生产指标的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对劳动的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是争取共产主义斗争中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 经济改革——工业改革——利用利润和奖金推动企业发展,但管理制度没有走出斯大林模式——仍没有改变农业轻工业落后的状态。1953年8月12日苏联进行了第一次氢弹爆炸试验国


设1954年6月27日,苏联科学家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右图为1956年发行的纪念邮票。反应堆原子能发电站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加 加 林加加林在苏联“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内返 回返 回二、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1906—1982)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1960年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工业产量增长迅速。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从5070亿度增至10386亿度,石油产量从2.4亿吨增为4.9亿吨,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为1.4134亿吨,汽车的年产量从62万辆增为196万辆。农畜产品的产量也逐步提高。1961—1965年间,谷物的年平均产量为1.3亿吨,肉类为930万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1975)的年平均产量,谷物为1.8亿吨,肉类为1400万吨。工农业的发展使苏联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了。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1945—1992)》,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戈氏改革经 济 改 革 没 能 打开局面政治改革:以“人道的、民主的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放弃党的领导地位,
实行多党制经济大滑坡民族分离活动加剧党内斗争尖锐、公开1990“8.19”事件政权性质的根本变化1991《阿拉木图宣言》苏联解体1991年8月19日,副总统亚纳耶夫(中)宣布正在休假的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职责,由他本人代行总统权力。三、苏联解体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1年8月21日,戈尔巴乔夫从克里米亚的别墅回到莫斯科,但是在几天内,前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苏联瓦解。“独立联合国家联合体”徽标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 1991年12月25日19时40分,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国家电视台发表声明说,由于当前国内的形势和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建立,他决定停止在苏联总统职位上的活动。他承认,这些年来进行的种种改革“都失败了”,“国家失去了前途”。他强调,“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必须从根本上改变”。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大为十一国返 回返 回整体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