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浙江省科学中考二轮护航计划3-光现象 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2】浙江省科学中考二轮护航计划3-光现象 学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3-07 14:18:17

文档简介

例1-1.如图所示,是我们看到发生日食的图片,下面关于日食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日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
B.此时透过茂密的树叶,在树下地面上形成的亮斑是圆形的
C.日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形成的
D.地上的亮斑是小孔成像形成的
【解答】解: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月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使地球上的人看不到太阳,即出现日食现象,日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C正确;
(2)太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会在地上形成圆形的光斑,这是小孔成像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光斑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所以此时透过茂密的树叶,在树下地面上形成的亮斑是小孔成像形成的,光斑是图中的弯月形,故D正确,B错误; 故选:B。
例1-2.(2019秋 昆山市期中)2009年,中国出现了日食奇观小华借助小孔成像实验装置对“”形太阳进行观察,纸盒上扎有圆形小孔,则她在半透明光屏上看到像的形状是(  )
A. B. C. D.
【解答】解:(1)小孔形成与孔的形状无关,故A错误;
(2)由小孔成像的特点(倒立的像)可知日偏食经小孔成的像的缺口正好在日偏食缺口的对侧,故BC错误,D正确。故选:D。
1.(2020 金华)由于光的传播我们看到了色彩斑斓的世界。下列现象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海市蜃楼 B.镜子里的像 C.耀眼的铁栏杆 D.树荫下圆形光斑
【解答】A、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不合题意;
B、镜子里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合题意;
C、耀眼的铁栏杆,属于镜面反射,是由光的反射形成,故C不合题意;
D、树荫下圆形光斑是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D符合题意。故选:D。
2.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  )
A.B.C.D.
【解答】解:(1)C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始终是三角形,并且逐渐变小,故C符合要求;
(2)ABD三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不符合要求。故选:C。
例2-1.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一种复色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图中能正确表示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的是(  )
A.B.C.D.
【解答】解: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红光在最上面,紫光在最下方。故选:B。
例2-2.戴蓝色眼镜看白纸,白纸变成蓝色是因为(  )
A.白纸发射来的光通过眼镜,被眼镜染上蓝色
B.白纸只能反射蓝色的光
C.蓝色眼镜挡住了白纸反射光中的蓝色光
D.蓝色眼镜只能透过白纸反射光中的蓝色光
【解答】解:太阳光包括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太阳光照射白纸时,白纸反射太阳光的七种色光;当七种色光射向透明的蓝色眼镜片时,透明的蓝色眼镜片只让蓝光通过,其他的颜色被透明的蓝色眼镜片吸收,只有蓝光通过镜片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白纸变成蓝色,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某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  )
A.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白色,香蕉呈黑色
B.苹果呈红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黑色
C.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红色
D.苹果呈红色,瓷盘呈黑色,香蕉呈黑色
【解答】解:用红光照射白色瓷盘、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①白色瓷盘,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反射什么色光就是什么颜色,故瓷盘呈现红色。②红色的苹果只能反射红光,故呈现红色;
③黄色香蕉,只能反射黄光,吸收红色的光,因此在红光照射下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眼,故呈现黑色;故选:B。
2. 健康码是疫情期间用来展示健康状态的二维码,如图是健康码的绿码,下列关于绿码叙述正确的是( A )
A. 绿色部分只反射绿光 B. 白色部分只反射绿光
C. 绿色部分吸收所有色光 D. 白色部分吸收所有色光
例3-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而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折射现象
C.电影幕布选用粗糙布料,是让光发生漫反射
D.电影幕布选用白色,是让幕布吸收各种色光呈现彩色
答案:C
解析: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A选项错误;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反射现象,故B选项错误;银幕是凹凸不平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银幕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进入不同方向的人的眼睛,不同方向的人们都能看到.因此光在银幕上发生漫反射.故C选项正确;电影幕布选用白色,是让幕布反射各种色光,呈现彩色,故D选项错误。
例3-2.描绘纯美青春的《再别康桥》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长篙在水中的倒影是等大的实像
C.“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
答案:D
解析: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长篙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等大的虚像,故B错误;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的太阳光进入了人的眼睛,故D正确。
例3-3.(2020·湖州)下图是游客在公园观赏金鱼的场景。游客能看到水中的金鱼是因为眼睛接收到了金鱼反射出来的光。金鱼反射出来的光进入人眼的路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游客能够从空气中看到水中的鱼,那么光线肯定是从鱼身上发出。当鱼发出的光线从水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
1.(2020·嘉兴)学校的录播教室被一种单向透视玻璃分隔成上课和观摩两个功能区,坐在观摩室的听课教师通过单向透视玻璃进行观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上课区域的光照强一些,观摩效果更好
B. 从上课区域射向透视玻璃的光只发生折射
C. 听课教师能看到上课的情景,是由于上课区域的光能透过透视玻璃
D. 学生在透视玻璃中看到了自己的像,此时的透视玻璃相当于平面镜
【答案】 B
【解析】A.上课区域的光照强一些,听课老师看到的更清楚,观摩效果更好,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从上课区域射向透视玻璃的光既发生折射,又发生折射,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听课教师能看到上课的情景,是由于上课区域的光能透过透视玻璃,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学生在透视玻璃中看到了自己的像,此时的透视玻璃相当于平面镜,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2.(2019·杭州)太阳光穿过地球大气层时会发生折射。如果没有这层大气,会出现( )
A. 日出会提前,日落会延迟 B. 日出和日落都会提前
C. 日出会延迟,日落会提前 D. 日出和日落都会延迟
【答案】 C
【解析】由于大气层的折射,日出的时候太阳还在地平面以下的时候,就可以看到日出现象;而傍晚的时候太阳落到地平面以下,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太阳;如果没有了大气,则不会折射,看到日出,只有太阳升到地平面以上才可以,导致日出会延迟;而日落则会提前; 故答案为:C。
3.(2018·嘉兴)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A C D、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虚像,光路图不能从水中进入空气;故ACD错误;
B、 树木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正确;故答案为:B。
例4-1.(2020·温州)如图所示,在中国象棋棋盘正中央竖立一块垂直于棋盘的平面镜,棋子“象”由甲移到乙,则平面镜中“象”的移动是( )
A. 由④到② B. 由③到① C. 由②到④ D. 由①到③
【答案】 C
【解析】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即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且距离相等,那么棋子在甲位置的像应该在②处,棋子在乙位置的像应该在④处,那么“象”的移动是从②到④,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例4-2.(2018·台州)如图是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有关本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玻璃板应该与桌面垂直 B. 实验宜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C. 眼睛应从B一侧观察成像情况 D. 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像物不再重合
【答案】 C
【解析】A、玻璃板应该与桌面垂直的目的是使成像能够与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重合,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较暗的环境中像能够更加的清晰,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在B一侧无法观察到,故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像的长短发生改变,像的大小要明显小于物的大小,像物不再重合,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例4-3.(2020·宁波)如图所示是一位小朋友在照镜子(平面镜)。
(1)小朋友看不到被镜子遮住的物品,是因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_传播
(2)小朋友通过镜面所成的像在________。(填“镜面前”“镜面上”或“镜面后”)
【答案】 (1)直线(2)镜面后
【解析】(1)小朋友看不到被镜子遮住的物品,是因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因为小朋友在镜面前,所以通过镜面所成的像在镜面后。
1.(2018·绍兴)通过玻璃门(如图甲)可简单地验证平面镜成像的某些规律。
(1)先在房间A的地砖拼接处放一标记物,然后到房间B,若实验者及标记物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让实验者所成的像落在标记物上,他应向________(填序号)方向移动.
(2)为了让成像更清晰,房间B的亮度要比房间A________.
(3)对本实验的相关评价,合理的有( )
A.证明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等大的虚像
B.利用地砖方便地确定像和物体的位置关系
C.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物体进行实验,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答案】 (1)③(2)亮(大)(3)B,C
【解析】(1)平面镜成的像是等距的,所以像到平面镜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而标记物距平面镜3格,物到平面镜也要3格;故答案为:③;(2)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所以要让像更清晰,则发射的光线更多即可,所以物所在的房间要亮一些;故答案为:亮(大);(3)A、该实验只能证明像与物是等距的;故A错误;B、地砖大小都是相同的,这样去确认像与物相当于坐标系的使用,更加方便准确;故B正确;
C、该实验的完成就是家庭的房间,并是就地取材完成的;故C正确;故答案为:BC;
2.如图所示,落地平面镜高0.8米。身高1.5米的姚安美同学站在镜前却看不到自己全身的像,她回想起科学课上所学知识就 (选填“适当后退一段距离”或“适当把镜子升高一段距离”),当她看到了自己全身像时,此像的大小与她本人相比应该是 (选填“大”、“小”或“一样大”)。
答案:适当把镜子升高一段距离 一样大
解析:所谓要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全身像就是要求脚上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能进入小明的眼睛。如图所示,要让脚发出的光线进入小明的眼睛,平面镜的最高点至少在A处;很明显是平面镜不够高,所以小明看不到鞋子的像。因此需要把镜子升高一段距离。而物体在镜中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不受镜面限制,可以大于镜面,与物体和平面镜的距离也无关。
易错点: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物体大小不变,像的大小就不变;有时候我们在远离平面镜的时候,看到镜子中的像变小了,那其实是视觉上的误差,就像站在高山上看到山下的人很矮小是一个道理。
3.如图所示,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MN截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  )21·世纪*教育网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解答】解:
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半个平面镜仍能成完整像,故AB错误;
平面镜左右两部分都能成完整的像,像与小猫关于镜面对称,所以两个像的位置是相同,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4.(2017·绍兴)坐公交车时,看到同方向行驶的轿车玻璃窗上出现连续横移的字,拍摄了其中两字,如图。关于这两字写在哪辆车上,从车头向车尾看,字的顺序是( D )
A、轿车上 中兴
B、轿车上 兴中
C、公交车上 中兴
D、公交车上 兴中
例5-1.(2020·衢州)如图是小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相关实验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应选用光滑的硬纸板 B. 图甲中∠EOM是入射角
C. 图乙中反射光不存在 D. 图丙、甲中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答案】 D
【解析】A.图甲中应选用粗糙的硬纸板,这样会发生光的漫反射,保证我们能够从纸板上看到光路,故A错误;B.图甲中EO是入射光线,ON是法线,因此∠EON是入射角,故B错误;
C.图乙中反射光肯定存在,只是没有纸板的漫反射,我们无法看到它的存在,故C错误;
D.图丙、甲中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故D正确。
故选D。
例5-2.(2018·杭州)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金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当入射角为 40°时,反射角为________。
(2)小金将纸板 F 绕垂直于镜面 ON 向后转动,在纸板 F 上还能看到反射光吗?________。请分析原因:________。
(3)若使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那么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_。
【答案】 (1)40°(2)不能;因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纸板 F转动后与E不在同一平面内(3)120°
【解析】(1)当入射角为 40°时,根据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所以反射角为40°;(2)小金将纸板 F 绕垂直于镜面 ON 向后转动,在纸板 F 上不能看到反射光,因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纸板 F转动后与E不在同一平面内。(3)若使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 30 °,则入射角为60°,而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所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20°;
1.(2019·绍兴)同学们学习了“光的折射”后,知道了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那么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是否成正比呢
【建立猜想】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可能成正比。
【实验探究】同学们测得了四组实验数据。
第2次实验如图所示,请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实验序号 1 2 3 4
入射角 20° 40° 60° 80°
折射角 13° 35° 41°
【实验结论】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 ( 选填“成正比”或“不成正比”)。
【评价与交流】根据实验数据,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25°
(2)不成正比
(3)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增大值小于入射角增大值
2.(2018·衢州)小柯分别探究了光从空气中射入水中和从水中射入空气中的折射规律,并记录了表一、表二两组数据。
表一 表二
序号 1 2 3 4 序号 1 2 3
入射角(°) 60 40 20 0 入射角(°) 15 29 40
折射角(°) 40 29 15 折射角(°) 20 ? 60
(1)表一中“?”处的数据是__________。
(2)表二中“?”处的数据模糊不清,请综合分析两个表格中的数据,判断出这个数据应该是__________。22.(1)0 (2)40
例6-1.(2020·宁波)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光屏是用表面涂有白漆的铁板制成。小科把“F”发光物置于离凸透镜13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小科看到光屏上像的形状和大小分别是( )
A. 、放大 B. 、放大 C. 、缩小 D. 、缩小
【答案】 A
【解析】因为10cm<13cm<20cm,即f例6-2.(2020·杭州)照相机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对应右图,下列关于照相机、放大镜使用和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
B. 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
C. 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虚像
D. 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内区域内,成正立放大实像
【答案】 A
【解析】A.当被拍物体在甲区域内时,此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故A正确,B错误;
当被观察物体在乙区域内时,此时物距f当被观察物体在丙区域内时,此时物距u例6-3.(2018·湖州)小华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厘米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接着把光源换成蜡烛,调整好相关器材的高度,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5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蜡烛到光具座的左端并点燃,再移动光屏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中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通过移动蜡烛及光屏的位置,下列成像情况符合实际的是( C )
A、若蜡烛放置在1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清晰的像
B、若蜡烛放置在3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缩小的像
C、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D、若蜡烛放置在4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答案】 C
【解析】A、若蜡烛放置在10厘米刻度线处,物距u=50cm﹣10cm=40cm,满足u>2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呈清晰的像,故A错误;
B、若蜡烛放置在30厘米刻度线处,物距u=50cm﹣30cm=20cm,满足u=2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B错误;
C、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物距u=50cm﹣35cm,满足2f>u>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故C正确;
D、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物距u=50cm﹣45cm=5cm,满足u<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故D错误。故答案为:C。
1.(2018·宁波)为了研究眼的成像原理,小科自主研制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水透镜模拟眼的晶状体,通过注水或抽水可改变水透镜凸度大小。光屏和水透镜固定在光具座如图所示的位置。点燃蜡烛后.调节水透镜凸度,直至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________(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若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要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对水透镜________(填“注水”或“抽水”)。
【答案】 缩小;抽水
【解析】图中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光屏到透镜的距离是像距,由物距大于像距可知,物体成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若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要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增大水透镜的焦距,所以应该抽水。
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某次实验过程中,小敏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所成的是倒立 的实像。
(2)若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透镜应该移到 厘米刻度处。
(3)实验一段时间后,原为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图甲所示的位置。下列操作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 。
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
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
(4)研究好成像规律后,小敏模拟了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图乙中,小敏给透镜A戴上“眼镜“(凸透镜B),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如图丙所示,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答案】(1)放大 (2)45 (3)①③ (4)远离
【知识点】光学,凸透镜成像规律
【考查能力】实验分析能力,读图能力
【解析】(1)根据图形可知,物距为15cm,像距为30cm,像距大于物距,所以成倒立放大实像。(2)根据光路可逆知识点,在物与像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只改变凸透镜位置,那么物距与距位置应该反一下,透镜位置应该为离蜡烛30cm处,即光距座45cm处(3)图甲位置像偏上方,为了使像回到中间位置,可以将蜡烛、光屏上移,透镜下移(4)加凸透镜后成清晰像,说明成像位置在比光屏更远处,为了让像成在光屏上,应将蜡烛远离透镜。
【难度】中上
例7-1.(2020·台州)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眼镜的镜片可以改变(如图甲),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人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图乙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此时该人的视力缺陷和矫正时应选择的镜片是( )
A. 近视眼,镜片Ⅰ B. 近视眼,镜片Ⅱ C. 远视眼,镜片I D. 远视眼,镜片Ⅱ
【答案】 A
【解析】根据乙图可知,焦点在视网膜前面,因此为近视眼,应该应凹透镜矫正,即选择镜片I,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
例7-2.(2019·温州)将一蜡烛放在装有水的烧瓶前,调整蜡烛和烧瓶至如图所示位置,在墙壁上得到清晰的像。该像的性质是( )
A. 缩小的虚像 B. 放大的虚像 C. 缩小的实像 D. 放大的实像
【答案】 D
【解析】装有水的烧瓶在水平方向上中间后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因为墙壁到烧瓶的距离大于蜡烛到烧瓶的距离,所以肯定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
例7-3.(2019·台州) 2014年,人工视网膜通过临床试验,为失明患者带来福音。人工视网膜主要由装有摄像头的眼镜、电子设备和芯片电极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如图。
(1)从眼球的成像原理来看,眼球对光的作用相当于________镜。
(2)从反射弧的组成来看,“人工视网膜”相①传送画面数集影像当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 。
(3)摄像头中的对焦机构能调节镜头和CCD之间的距离。当配有人工视网膜的人向远处眺望,对焦机构将使镜头与CCD之间的距离变________。
【答案】 (1)凸透(2)感受器(3)短(或“近”、“小”)
【解析】(1)眼球相当于是可调节凹凸程度的凸透镜;
(2)人工视网膜接收到画面,产生的刺激向上传递,因此人工视网膜相当于接受刺激的感受器;
(3)向远处眺望时,相当于物距增大,所以为了依然能够接收到实像,相距要变小,即 镜头与CCD之间的距离变小;
1.(2019·嘉兴)如图,保持矿泉水瓶与白纸的位置不变,当向空瓶中倒入水后,可观察到“黑白颠倒”的现象,这是由于倒入水后的矿泉水瓶相当于形成一块________镜。此时,若要将“黑白颠倒”的现象重新颠倒回来,白纸应________矿泉水瓶(选填“靠近”或“远离”)。
【答案】 凸透;靠近
【解析】(1)保持矿泉水瓶与白纸的位置不变,当向空瓶中倒入水后,由于在水平方向上水瓶中间厚边缘薄,因此相当于一块凸透镜。
(2)凸透镜对光线后会聚作用,被水杯挡住部分的白纸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的会聚经过焦点后向四面散开,没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镜,因此看到被遮住的光线白纸为黑色;如果我们将白纸靠近凸透镜,这时就有射入我们的眼睛,因此看到的白纸又恢复白色。
2.持一只放大镜,在室内的白墙与窗户之间移动,有三种情况可能发生。但有一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这就是(  )
A.在墙上看到缩小的窗户 B.在墙上看到放大的窗户
C.在墙上看到正立的窗户 D.在墙上看不到窗户
【错解】选D
【析错】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此时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窗户的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此时成一个倒立、放大的窗户的实像。在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或者小于一倍焦距时,在墙壁上都看不到像。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不成像,小于一倍焦距时成虚像,虚像和窗户在同一侧,所以墙壁上不会有像,故在墙上看不到窗户是可能的。
【正解】选C 凸透镜成像,正立的像必是虚像,无法用光屏承接,且与物在同侧,所以不可能在墙壁上成正立的像。
3.小明和小华在窗边用凸透镜贴近报纸看文字,看到了文字的像。在移动凸透镜时,意外地发现在报纸上出现了窗外景物的像,如图所示。两次所成的像相对于原来被观察的物体,对比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三个方面,它们( D )
A.有一个方面相同,两个方面不同
B.有两个方面相同,一个方面不同
C.三个方面都相同
D.三个方面都不同
【解析】 贴近报纸看文字时,看到的文字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而窗外景物透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例1-1.如图所示,是我们看到发生日食的图片,下面关于日食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日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
B.此时透过茂密的树叶,在树下地面上形成的亮斑是圆形的
C.日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形成的
D.地上的亮斑是小孔成像形成的
例1-2.(2019秋 昆山市期中)2009年,中国出现了日食奇观小华借助小孔成像实验装置对“”形太阳进行观察,纸盒上扎有圆形小孔,则她在半透明光屏上看到像的形状是(  )
A. B. C. D.
1.(2020 金华)由于光的传播我们看到了色彩斑斓的世界。下列现象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海市蜃楼 B.镜子里的像 C.耀眼的铁栏杆 D.树荫下圆形光斑
2.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  )
A.B.C.D.
例2-1.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一种复色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图中能正确表示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的是(  )
A.B.C.D.
例2-2.戴蓝色眼镜看白纸,白纸变成蓝色是因为(  )
A.白纸发射来的光通过眼镜,被眼镜染上蓝色
B.白纸只能反射蓝色的光
C.蓝色眼镜挡住了白纸反射光中的蓝色光
D.蓝色眼镜只能透过白纸反射光中的蓝色光
1.某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  )
A.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白色,香蕉呈黑色
B.苹果呈红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黑色
C.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红色
D.苹果呈红色,瓷盘呈黑色,香蕉呈黑色
2. 健康码是疫情期间用来展示健康状态的二维码,如图是健康码的绿码,下列关于绿码叙述正确的是( )
A. 绿色部分只反射绿光 B. 白色部分只反射绿光
C. 绿色部分吸收所有色光 D. 白色部分吸收所有色光
例3-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而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折射现象
C.电影幕布选用粗糙布料,是让光发生漫反射
D.电影幕布选用白色,是让幕布吸收各种色光呈现彩色
例3-2.描绘纯美青春的《再别康桥》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长篙在水中的倒影是等大的实像
C.“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
例3-3.(2020·湖州)下图是游客在公园观赏金鱼的场景。游客能看到水中的金鱼是因为眼睛接收到了金鱼反射出来的光。金鱼反射出来的光进入人眼的路径是( )
A. B. C. D.
1.(2020·嘉兴)学校的录播教室被一种单向透视玻璃分隔成上课和观摩两个功能区,坐在观摩室的听课教师通过单向透视玻璃进行观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上课区域的光照强一些,观摩效果更好
B. 从上课区域射向透视玻璃的光只发生折射
C. 听课教师能看到上课的情景,是由于上课区域的光能透过透视玻璃
D. 学生在透视玻璃中看到了自己的像,此时的透视玻璃相当于平面镜
2.(2019·杭州)太阳光穿过地球大气层时会发生折射。如果没有这层大气,会出现( )
A. 日出会提前,日落会延迟 B. 日出和日落都会提前
C. 日出会延迟,日落会提前 D. 日出和日落都会延迟
3.(2018·嘉兴)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例4-1.(2020·温州)如图所示,在中国象棋棋盘正中央竖立一块垂直于棋盘的平面镜,棋子“象”由甲移到乙,则平面镜中“象”的移动是( )
A. 由④到② B. 由③到① C. 由②到④ D. 由①到③
例4-2.(2018·台州)如图是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有关本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玻璃板应该与桌面垂直 B. 实验宜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C. 眼睛应从B一侧观察成像情况 D. 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像物不再重合
例4-3.(2020·宁波)如图所示是一位小朋友在照镜子(平面镜)。
(1)小朋友看不到被镜子遮住的物品,是因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_传播
(2)小朋友通过镜面所成的像在________。(填“镜面前”“镜面上”或“镜面后”)
1.(2018·绍兴)通过玻璃门(如图甲)可简单地验证平面镜成像的某些规律。
(1)先在房间A的地砖拼接处放一标记物,然后到房间B,若实验者及标记物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让实验者所成的像落在标记物上,他应向________(填序号)方向移动.
(2)为了让成像更清晰,房间B的亮度要比房间A________.
(3)对本实验的相关评价,合理的有( )
A.证明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等大的虚像
B.利用地砖方便地确定像和物体的位置关系
C.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物体进行实验,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如图所示,落地平面镜高0.8米。身高1.5米的姚安美同学站在镜前却看不到自己全身的像,她回想起科学课上所学知识就 (选填“适当后退一段距离”或“适当把镜子升高一段距离”),当她看到了自己全身像时,此像的大小与她本人相比应该是 (选填“大”、“小”或“一样大”)。
3.如图所示,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MN截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  )21·世纪*教育网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4.(2017·绍兴)坐公交车时,看到同方向行驶的轿车玻璃窗上出现连续横移的字,拍摄了其中两字,如图。关于这两字写在哪辆车上,从车头向车尾看,字的顺序是( )
A、轿车上 中兴
B、轿车上 兴中
C、公交车上 中兴
D、公交车上 兴中
例5-1.(2020·衢州)如图是小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相关实验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应选用光滑的硬纸板 B. 图甲中∠EOM是入射角
C. 图乙中反射光不存在 D. 图丙、甲中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例5-2.(2018·杭州)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金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当入射角为 40°时,反射角为________。
(2)小金将纸板 F 绕垂直于镜面 ON 向后转动,在纸板 F 上还能看到反射光吗?________。请分析原因:________。
1.(2019·绍兴)同学们学习了“光的折射”后,知道了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那么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是否成正比呢
【建立猜想】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可能成正比。
【实验探究】同学们测得了四组实验数据。
第2次实验如图所示,请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实验序号 1 2 3 4
入射角 20° 40° 60° 80°
折射角 13° 35° 41°
【实验结论】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 ( 选填“成正比”或“不成正比”)。
【评价与交流】根据实验数据,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2018·衢州)小柯分别探究了光从空气中射入水中和从水中射入空气中的折射规律,并记录了表一、表二两组数据。
表一 表二
序号 1 2 3 4 序号 1 2 3
入射角(°) 60 40 20 0 入射角(°) 15 29 40
折射角(°) 40 29 15 折射角(°) 20 ? 60
(1)表一中“?”处的数据是__________。
(2)表二中“?”处的数据模糊不清,请综合分析两个表格中的数据,判断出这个数据应该是__________。
例6-1.(2020·宁波)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光屏是用表面涂有白漆的铁板制成。小科把“F”发光物置于离凸透镜13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小科看到光屏上像的形状和大小分别是( )
A. 、放大 B. 、放大 C. 、缩小 D. 、缩小
例6-2.(2020·杭州)照相机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对应右图,下列关于照相机、放大镜使用和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
B. 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
C. 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虚像
D. 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内区域内,成正立放大实像
例6-3.(2018·湖州)小华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厘米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接着把光源换成蜡烛,调整好相关器材的高度,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5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蜡烛到光具座的左端并点燃,再移动光屏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中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通过移动蜡烛及光屏的位置,下列成像情况符合实际的是( )
A、若蜡烛放置在1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清晰的像
B、若蜡烛放置在3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缩小的像
C、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D、若蜡烛放置在4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1.(2018·宁波)为了研究眼的成像原理,小科自主研制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水透镜模拟眼的晶状体,通过注水或抽水可改变水透镜凸度大小。光屏和水透镜固定在光具座如图所示的位置。点燃蜡烛后.调节水透镜凸度,直至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________(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若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要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对水透镜________(填“注水”或“抽水”)。
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某次实验过程中,小敏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所成的是倒立 的实像。
(2)若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透镜应该移到 厘米刻度处。
(3)实验一段时间后,原为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图甲所示的位置。下列操作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 。
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
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
(4)研究好成像规律后,小敏模拟了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图乙中,小敏给透镜A戴上“眼镜“(凸透镜B),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如图丙所示,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例7-1.(2020·台州)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眼镜的镜片可以改变(如图甲),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人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图乙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此时该人的视力缺陷和矫正时应选择的镜片是( )
A. 近视眼,镜片Ⅰ B. 近视眼,镜片Ⅱ C. 远视眼,镜片I D. 远视眼,镜片Ⅱ
例7-2.(2019·温州)将一蜡烛放在装有水的烧瓶前,调整蜡烛和烧瓶至如图所示位置,在墙壁上得到清晰的像。该像的性质是( )
A. 缩小的虚像 B. 放大的虚像 C. 缩小的实像 D. 放大的实像
例7-3.(2019·台州) 2014年,人工视网膜通过临床试验,为失明患者带来福音。人工视网膜主要由装有摄像头的眼镜、电子设备和芯片电极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如图。
(1)从眼球的成像原理来看,眼球对光的作用相当于________镜。
(2)从反射弧的组成来看,“人工视网膜”相①传送画面数集影像当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 。
(3)摄像头中的对焦机构能调节镜头和CCD之间的距离。当配有人工视网膜的人向远处眺望,对焦机构将使镜头与CCD之间的距离变________。
1.(2019·嘉兴)如图,保持矿泉水瓶与白纸的位置不变,当向空瓶中倒入水后,可观察到“黑白颠倒”的现象,这是由于倒入水后的矿泉水瓶相当于形成一块________镜。此时,若要将“黑白颠倒”的现象重新颠倒回来,白纸应________矿泉水瓶(选填“靠近”或“远离”)。
2.持一只放大镜,在室内的白墙与窗户之间移动,有三种情况可能发生。但有一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这就是(  )
A.在墙上看到缩小的窗户 B.在墙上看到放大的窗户
C.在墙上看到正立的窗户 D.在墙上看不到窗户
3.小明和小华在窗边用凸透镜贴近报纸看文字,看到了文字的像。在移动凸透镜时,意外地发现在报纸上出现了窗外景物的像,如图所示。两次所成的像相对于原来被观察的物体,对比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三个方面,它们(  )
A.有一个方面相同,两个方面不同
B.有两个方面相同,一个方面不同
C.三个方面都相同
D.三个方面都不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