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5张PPT)
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背景探寻
春秋末期以前,西戎经常侵扰边境,周王朝及诸侯国都卷入这场持久战中,而毗邻戎的秦国更是首当其冲。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是秦地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的军中歌谣。
二、常识积累
1.了解《诗经》
《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诗经》 “六义”
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诗经》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2)《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3)《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4)赋,即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5)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6)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⑤修:整治。
⑥同仇:共同对付敌人。
⑦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
⑧裳:下衣,此指战裙。
⑨甲兵:铠甲与兵器。
⑩行:往。
任务三:阅读鉴赏
1.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设问。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2.“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它与“问答”有无逻辑事理关系?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逻辑上有前后关系,文章把它置后补充交代,先“议”后“叙”,目的有二:(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3.“岂曰无衣”改为“我有衣兮”好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不好。“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充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而且反映了时局的危急,修改后只剩下“关心”一层意思。
4.全诗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为什么这么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作用有二:(1)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2)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任务四:名句默写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一同对付敌人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战士们一起行动起来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战士们一起上战场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无衣》这首诗的语言有强烈的动作性,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上,这使人想象到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3)《无衣》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和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衣》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衣》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行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与子同仇 与子偕作 与子偕行 (2)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修我甲兵 (3)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4)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5)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春江花月夜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作品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抒写了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新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二、背景探寻
《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三、常识积累
1.《春江花月夜》来源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2.乐府诗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作“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例如唐代白居易的乐府诗。汉乐府诗开创了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其杂言诗自由灵活,似乎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篇之中从一二字到十来个字的都有(如《孤儿行》)。作者只是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写,
这为以后的杂言歌行开辟了道路。一般认为,五言诗是在汉代产生的。乐府诗中的《江南》《十五从军征》等是整齐的五言诗。到了东汉,乐府诗中的五言诗越来越多,艺术性也日臻完美,而且和文人五言诗互相影响,共同促进。在汉代乐府民歌中和文人创作中孕育成熟的五言诗体,此后成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主要形式。
④月轮:指月亮。
⑤穷已:穷尽。
⑥但见:只见、仅见。
⑦悠悠:渺茫、深远。
⑧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楼中思妇。
⑨玉户:用玉装饰的门。
⑩月华:月光。
任务三:阅读鉴赏
1.这首诗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诗人选取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最具表现力的物象,描绘了一幅气势宏伟、幽美恬静而又流光溢彩的绝美的春江月夜风景图。这些景物幽美深远,空明澄澈,美妙绝伦。
2.“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两句诗中的“卷”和“拂”两个动词为什么用得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这句诗把“月”拟人化,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四句诗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文中又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4.“月”在本诗中有何作用?诗歌借“月”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①月的作用:“月”在全诗中处于中心地位,它不但作为线索贯穿全诗的意象,而且给全诗景象营造了月光沐浴的背景。
②诗歌借月描绘了春江花月、月下沉思、游子思妇两地相思等图画,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以及对人们向往爱情和憧憬幸福的讴歌之情。
任务四:名句默写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2)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了一幅境界深远的图画: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与此相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4)《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托物寓情,白云飘忽,“扁舟子”的行踪不定。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5)《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写思妇与离人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以鸿雁、鱼龙与自己渴望夫妻团聚的急切心情相比,就更显出了思妇的离愁之深。
(6)《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幽美恬静的境界: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颜色。
(7)《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轮孤月,江天无尘,宇宙澄澈,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2)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3)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4)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5)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6)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7)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将 进 酒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金陵、溧阳一带。后隐居于庐山。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率师东下,恭请李白,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不料肃宗李亨与永王李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正安西北)。
当时李白正陷于“世人皆欲杀”的危险处境之中,以致杜甫还误信了流言写诗寄托沉痛的哀思。李白沿江西上,至巫山时遇赦放还。762年,李白病死于任安徽当涂令的族叔李阳冰家。初葬采石矶。后人遵诗人遗志,改葬青山。
二、背景探寻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被唐玄宗招进京,任职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毁,李白于天宝三年(744)被排挤出京,由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李白作此诗时距他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
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借酒兴诗情,抒发了满腔不平之气。
2.弄懂词义
①将:请。
②会须:应当。
③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
④馔玉:像玉一样珍美的食物。
⑤径须:直须、应当。
⑥尔:你。
⑦销:排遣。
任务三:阅读鉴赏
1.诗歌开头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雄放的悲情?各有什么表达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内涵?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表现手法 表达作用 情感内涵
起兴 由黄河水的东流来比喻时间的流逝,以引发自己对人生的慨叹 抱负不能施展,理想不能实现
比喻 以黄河水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再
反衬 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夸张 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给人灵动飞扬、横空出世之感
2.诗人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这里的“人生得意”应如何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这种“得意”并不是作者的才能为国所用,建立不朽的功业,而是与处境类似的三两知己相聚。诗人并不是真正的“尽欢”,而是无力改变不被任用的现状的豪放之语,这也反映出李白狂放的性格。
3.表现本诗主旨的是哪两句?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①本诗的主旨句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②含意: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表现了李白自从离开长安以来的愤激之情。他鄙视那些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那些人的黑暗卑劣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愿醒”。
4.诗人为何写陈王曹植的典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三国时期的陈王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因为被其兄曹丕忌恨而郁郁不得志,只有以酒浇愁,以泪度日,最后年纪轻轻的就死去了。诗人由曹植想到了自己同样怀才不遇,因权贵当道,自己为国效力的志向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诗人是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
5.全诗围绕一个“酒”字,而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何而愁?“愁”的实质是什么?请找出有关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相关诗句 实质内涵
一愁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易老,青春不再
二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壮志未酬,怀才不遇
三愁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圣贤寂寞,人生失意
任务四: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的豪情,也是他的愤慨之语,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
(3)《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酒后的狂言,也是酒后的真言;是诗人的豪放,更是诗人的愤激。
(4)《将进酒》中气势惊人,以时间空间范畴夸张,以比喻来表现人生易逝,用黄河的永恒伟大反衬生命短暂渺小脆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由悲而乐的转折,这两句表面宣扬及时行乐,实为宣泄愤激之情。
[明确] (1)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2)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3)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5)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二十一岁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被贬到杭州等处任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他被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并以六十三岁的高龄远徙琼州(今海南岛)。赦还的第二年,死于常州。
他的词作题材广泛,怀古伤今、咏史咏物、思乡怀友等题材都有涉及。他拓展了题材,丰富了内容,扩大了词境,提高了词品,确立了词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扭转了当时的词风,形成“豪放”词派。形式上打破音律束缚,词与音乐初步分离。语言清新朴实,简洁畅达。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等。
二、背景探寻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年轻貌美,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7岁时就去世了。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苏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市)任职,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此时诗人三十九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三、常识积累
悼 亡 诗
悼亡诗,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古代汉族诗歌题材之一,始于晋代潘安。西晋文学家潘安,美姿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标准的美男子。据说少年时曾挟弹出洛阳道,妇女们见到他无不为之倾倒,“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但是,他对妻子的感情却始终如一,可谓情深意笃。他二十四岁结婚,五十岁时妻子不幸死亡,夫妇和睦相随二十六载。潘安悲痛之极,为她服丧一年,期满后于元康六年(269)改服赴任,
作《悼亡诗》三首。诗中所写都是日常生活之事,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流畅,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句子。“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睹物思人,抚襟长叹,徘徊墓前,不忍离去,最后“挥涕强就车”“路极悲有余”。诗中所流露的真挚、自然、深沉的夫妻之情,颇为后人赞赏,此诗也得以广泛流传。从此之后,悼亡诗便成为丈夫哀悼亡妻的专用诗题。
现在广义的悼亡诗也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与西方的悼亡诗意思接轨。
2.弄懂词义
①思量:想念。
②纵使:纵然,即使。
③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④幽梦:隐约迷离的梦。
⑤顾:看。
⑥料得:料想,想来。
任务三:阅读鉴赏
1.“不思量,自难忘”,在“自难忘”之前加“不思量”,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不矛盾。“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而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对结尾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含意及表现手法进行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妻,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眷恋人生,难舍亲人,柔肠寸断;作者梦醒,料想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辉洒满大地,这样一种孤寂凄哀的情景,作者也不免肝肠寸断。这种表现手法,不仅说自己如何,而且说对方如何,意味更含蓄。
3.这首词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词。请反复诵读作品,想一想,词人是如何把现实和梦境交织起来抒写悼亡之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梦是不真实的,它往往是做梦者内心活动的真实反映。就记梦一类作品而言,毋宁说是作者郁塞沉积的思想感情的勃然兴发。本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抒发凄婉诚挚的悼亡之情。“两茫茫”状幽明相隔,惘然无尽,而“自难忘”愈见自然真挚。“无处话凄凉”一句,既承难忘,又点阻隔之遥。“纵使”以下三句,由假设转出相逢,融入自我身世之感。下片“夜来”以下五句记梦,意幻情真,虚中带实。“料得”以下三句,从梦境回到现实,写梦后设想对方思念自己,“年年肠断”,柔情绵绵无尽,令人酸楚。
任务四:名句默写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道出词人对亡妻阴阳两隔、再无聚首之日的哀痛和喟叹,为全词奠定了凄哀的感情基调。
(2)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死别,苦苦思念,一旦相见,纵有千言万语也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视无言,默默凝噎,此情此景正应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白描手法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四处奔波、生活艰难、仕途坎坷、心力交瘁的形象特征。
(4)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一首悼亡词,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梦境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从对方着笔的写法,借设想亡妻思念自己来表现自己对亡妻的深刻思念。
[明确] (1)十年生死两茫茫 (2)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3)尘满面 鬓如霜 (4)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5)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