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5 23:0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佳木斯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40小题,合计60分)
1.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2.汉朝曾有大臣上奏“今末俗之弊,政事繁多……而丞相独兼三公之事”,针对此类情况,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分设刺史巡视监察 C.设置中朝 D.确立察举制
3.北魏至唐初,政府都出台颁授土地给成年人的相关法令。这些做法的目的最可能是
A.扩大国家赋税来源 B.实现儒家社会理想 C.应对地方藩镇割据 D.促进农耕技术改良
4.3-6世纪被称为汉唐盛世之间动荡复杂而又充满机遇的过渡期。下列曾出现于东晋的历史现象是
A.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南方经济超越北方 D.高门士族执掌朝政
5.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党项族元昊、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等少数民族首领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贡献主要是
A.建立民族政权,扩大了中国疆域 B.使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C.使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了边疆开发 D.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6.大运河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槽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唐朝诗人李敬方在《汴河直进船》中写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由此可知大运河
A.造成了东南藩镇割据 B.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促进了中外经贸往来
7.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8.据《新唐书》记载,“(唐初)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这反映了两税法
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B.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促进了均田制的稳定发展
9.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为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 “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
B. “外郡县,其朝廷远者,镇之以行中书省。”
C. “故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D.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10.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中记载:“介甫(王安石)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钱穆的《国史大纲》提到:“王安石新政,一面忽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对外开疆用武,对内加意聚敛”。关于历史真相的探究,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
A.历史的真相是客观的,探究历史真相要坚持孤证不立原则
B.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属于一手史料,结论比较逼真可信
C.由于时代及政治立场不同,研究者得出的历史真相也不同
D.钱穆《国史大纲》属于二手史料,其研究结论更不可靠
11、北宋初年的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的1110年,已增长到2088万。北宋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政策放开 B.农业经济发展 C.商品市场繁荣 D.社会环境稳定
12.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思想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下列情形出现在宋朝的是
①“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
②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③“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④“苏湖熟,天下足”
⑤能够烧制出青花瓷和釉里红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⑤
13.隋唐以后,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分两类,一是考文学(诗赋),二是考儒家经义。蒙古统治者认为汉人文学没有实际用处,而对儒家经义比较赞赏,于是把程朱理学作为考试的内容和标准。这主要是因为,程朱理学有利于
A.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B.稳定伦理道德秩序 C.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消解各民族间矛盾
14.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史实反映这一主题的是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鉴真东渡 ③郑和下西洋 ④五世达赖来京朝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5.《元史食货一》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发行了中统交钞(如图)。下列有关元朝纸币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B.元朝宝钞在全国范围内仅作为辅币发行
C.《梦溪笔谈》记载了元朝纸币印刷技术
D.满足了商品流通规模扩大的需要
16.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挑帘军机”的出现
A.说明军机大臣的地位极低 B.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
C.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 D.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
17.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18.明朝在北方大规模修筑长城,并在沿线设置军镇,号“九边”;而清代却是大肆修建喇嘛庙,借以笼络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因此得了一句俗语:“明修长城清修庙。”下列项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的民族政策更具有实效性
B.清朝的民族政策放弃使用武力
C.明清王朝的举措都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民族政策
D.体现了明清采取防御和怀柔两种不同的民族政策
19.“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反映当时清政府推行
A.闭关自守政策 B.工商皆本思想 C.重商主义思想 D.重农抑商政策
20.从康乾盛世后期起到19世纪前期,清朝人口急剧增长、农民起义屡屡爆发、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这总体反映出清朝
A.人地关系紧张 B.阶级矛盾尖锐 C.民族矛盾激化 D.统治危机初显
21.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19世纪40年代,俄国势力侵及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
B.英国远征军司令懿律率军队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
C.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
D.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从独立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2.有学者写诗描写某运动,“借来上帝结联盟,竖起军旗反满清。金殿难堪遥圣殿,北京苦恼对南京。”据此判断,该运动为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太平天国运动 D.洋务运动
23.1864年李鸿章提出:“仿立外国船厂,购求西人机器,先制夹板火轮,次及巨炮兵船,然后水陆可恃”,左宗棠也认为:“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傲以无也。”以上主张
A.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 B.肯定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C.使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 D.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
24.近代某条约规定:“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贵,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此条约是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5.同治初年,清政府借口战败逃跑处死两江总督何桂清,到了光绪后期,两江总督刘坤一拒不执行清政府“向各国宣战懿旨”,而是组织“东南互保”,事后清廷不仅不予处分,反予嘉奖。这反映了
A.地方督抚竭力避免战乱扩大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26.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反抗外来侵略 B. “中体西用”
C.追求民主共和 D. “扶清灭洋”
27.民国初年,建立党社发表政治要求与见解的做法大受欢迎。据统计“仅上海、苏州、南京、广州、武汉、天津、北京七地,从1911年10月至1913年4月的一年半时间里,先后成立的党社共计386个,其中政党与具有明显政治色彩的社团271个。”材料表明辛亥革命
A.彻底改变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 B.开创了近代政党政治的先河
C.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8.1915年华侨商人在北京创办了双合盛啤酒厂。其初创时期的资料可以用来研究
A.洋务运动的民用工业 B.戊戌变法时期的民族工业
C.民国初年的民族工业 D.国民政府时期的官僚资本
29.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戊戌维新运动的“成功之处”在于
A.粉碎了列强的瓜分狂潮 B.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C.动摇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30.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中写道:“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政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为此,陈独秀主张
A.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B.以西方文化改造国民心灵
C.以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发展 D.以渐近改革实现国家富强
31.历史上每当动荡之时,总会出现权力的争夺,即便是割据一方的枭雄也不敢轻易称帝。但就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的二十年间,中国发生过多起复辟称帝的闹剧。下列人物,在其中扮演主角的有
①袁世凯 ②张勋 ③梁启超 ④溥仪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近代某时期,各地出现许多以“新”字开头的刊物,如《新国民》《新社会》《新生活》《新教育》《新妇女》《新共和》等,有数十种之多,全国报刊面貌焕然一新。由此可推知,当时
A.民主革命的呼声高涨 B.民众期盼和平民主建国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学界重视唤醒国民意识
33.鲁迅说:“现在大家都在议论什么‘过激主义’来了,但就没有人切切实实地把这个‘主义’真正介绍到国内来,其实这倒是当前最紧要的工作。……这次埋头苦干,把这本书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鲁迅提到的“这本书”是
A.《资政新篇》 B.《天演论》 C.《狂人日记》 D.《共产党宣言》
34.中国近代史上被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中共诞生
35.1922年,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的创刊号写道:“现在大多数人民所要求的是什么?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为了要和平要统一而推倒为和平统一之障碍的军阀,乃是中国大多数人的真正民意。”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湖北新军起义 B.护国运动 C. “二次革命” D.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36.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反抗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
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秋收起义
37.如表是1927到1930年中共党员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出身的党员比例统计。这反映了
时间 工人所占比例(%) 农民所占比例(%)
1927年 50.8 18.7
1928年 10.9 76.6
1929年 7
1930年 5.5
A.工人阶级丧失领导地位 B.农民阶级觉悟全面提升
C.中共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D.社会结构出现剧烈变动
38.中国有一座城市在近代被誉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这里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它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这座城市是
A.瑞金 B.遵义 C.会宁 D.延安
39.1935年5月,上海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广为传唱。丰子恺感叹,“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之于村夫牧童之口……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军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时期,《义勇军进行曲》广为传唱的原因是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B.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C.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D.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40.1937年5月,中国共产党提出新的民主共和国所包含的成分中应该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及一切国内统一民族和民主革命党的分子。这
A.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B.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D.有利于统一战线的建立
二、材料解析题(41题20分,42题12分,43题8分,共4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七十一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周朝的分封制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始皇本纪》
材料三 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意为宫禁,引伸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其制度定型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与行御史台一样,仍然是“元王朝特殊的政治军事形势及需要”、“对征服区域控制的政治军事课题”。特殊的民族统治背景,使得行省制度蒙上了一层与汉地传统中央集权体制不甚协调的外方,所谓“蒙汉二元制”。
——张帆读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材料四 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众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
——摘编自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分析西周分封制的影响;秦朝实行郡县制背景。(10分)
(2)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分析元朝实行行省制的特点;概括清代边疆政策。(10分)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周时期已设立对进出境的人员、货物进行检查管理的关,但不征收关税。唐玄宗时期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税率为10%,南宋时期有时税率高达40%,占政府财政总收入的5%左右。清朝乾隆时期大致可分为沿海关、沿江关、内陆关、沿边关四类征收货税。
鸦片战争后,沿海通商口岸逐渐设立起由外国人管理的西式新关,但国内原有的关并未被完全取代。宣统年间,海关税收约占财政总收入的25%,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税。1928年国民政府宣布“改订新约”,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1937年正式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从古代到近代关税的变化。(6分)
(2)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6分)
4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出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①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②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③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
1912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临时约法》共七章五十六条。阅读以下条目,回答问题。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之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李新《中华民国史》
(1)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是中国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材料中①②③代表的思想分别可以追溯到当时哪一学派?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思想或原则?(8分)
佳木斯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答案
1-5 BCADC 6-10 CCBCA 11-15 BABDD 16-20 CDDAD
21-25 DCADB 26-30 ACCDB 31-35 BDDDD 36-40 BCBAD
41、(1)西周分封制的影响: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巩固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6分)郡县制背景:秦朝统一六国,西周后期分封制弊端日益显露。(4分)
(2)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同时具有朝廷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两重性质;虽然具备汉族官制的表象,本质上是蒙汉二元混合的制度。(4分)清代边疆政策设置边疆管理机构;加强陆海疆全面防御;因俗而治;严禁其他民族人口进入边疆。(6分)
42、(1)变化:关税结构从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存到征收统一国境关税;关税地位从财政收入的补充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古代关税自主到近代以来丧失关税主权,再到逐渐收回关税主权。(6分)
(2)原因:列强的侵略和近代观念的影响;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及民族独立与解放;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和实业救国的驱动;政府的努力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6分)
43、①法家;②儒家;③道家。《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民主共和、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司法独立。(5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