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1.如图是四个透镜实物图,属于凹透镜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A、透镜中间比边缘厚是凸透镜。
B、透镜中间比边缘厚是凸透镜。
C、透镜中间比边缘薄是凹透镜。
D、透镜中间比边缘厚是凸透镜。故选:C。
1.透镜是利用光的 规律制成的,有 透镜和 透镜两种,现有一个玻璃球分成A、B、C、D、E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属于前类的为 ,属于后类的为 。
【解答】解:透镜可以让光透过去,光经历的不同的介质,所以是折射现象;
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可知,ACDE都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都是凸透镜;B都是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故答案为:折射;凸;凹;ACDE;B。
例2-1.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用手电筒射出一平行光,要使射入杯中的光束发散,应在杯底放置的器材是( )www-2-1-cnjy m
平板玻璃 B.平面镜
C.凹透镜 D.凸透镜
【解答】解:
A、平板玻璃可以使光线通过,然后沿平行方向射出,光线不会分散。不符合题意;
B、光照到平面镜上被平面镜反射,不能沿原来的方向继续传播。不符合题意;
C、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烧杯底部放上凹透镜,光线经过凹透镜后会发散。符合题意;
D、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烧杯底部放上凸透镜,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会聚。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例2-2.很多人喜欢在汽车的中控台上放置香水,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香水的主要成分是易燃酒精,如图所示为四瓶相同的香水,透明的玻璃瓶盖形状各异,其中在阳光下最容易引发火灾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如图所示为四瓶香水,透明玻璃瓶盖形状各异,最容易在阳光下引发火灾的应该是B瓶,因为B瓶的玻璃瓶盖相当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最容易在阳光下引发火灾。
故选:B。
1.小星同学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图所示。他注意到让凸透镜正对阳光,但没有仔细调节纸片与透镜的距离,在纸片上的光斑并不是最小时,就测出了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L.而且他将透镜远离纸片发现光斑变小。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 )
A.一定小于L
B.一定大于L
C.可能等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解答】解:只有在焦点处得到的光斑最小、最亮,在焦点之前和焦点之后光斑都不是最小。当测量距离为L时,焦距可能大于L,也可能小于L.当他将透镜远离纸片发现光斑变小。则焦距一定大于L
故选:B。
2.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不同,为判别直径相同的两个透镜的种类,现分别将它们正对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在纸上分别得到大小不同的甲、乙两个光斑,透镜与光斑的大小如图所示(d1<d<d2)。则根据这两个光斑( )
A.甲、乙均能准确判断透镜的种类 B.甲、乙均不能准确判断透镜的种类
C.甲能准确判断透镜的种类而乙不能 D.乙能准确判断透镜的种类而甲不能
【解答】解: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根据图示可知,甲一定是对光线起了会聚作用;乙可能是对光线起了发散作用,也可能是形成放大的实像,因此形成甲光斑的一定是凸透镜,形成乙光斑的可能是凹透镜、也可能是凸透镜。
故选:C。
例3-1.如图,F是透镜的焦点,其中正确的光路图是( )
A.B. C. D.
【解答】解:A、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应该过焦点。故A错误。
B、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故B错误。
C、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故C正确。
D、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而图中的凹透镜对光线起了会聚作用,故D错误。
故选:C。
例3-2.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凸透镜经折射后射到一个平面镜上,请在图中画出射向凸透镜的入射光线和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2·1·c·n·j·y
【解答】解:首先根据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作出入射光线;
然后过平面镜的入射点垂直镜面作出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作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1.如图所示,甲、乙是放置于长方形盒内的一个光具,根据图中的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可以确定( A )
A.甲是凸透镜,乙是凹透镜 B.甲是凹透镜,乙是凸透镜
C.甲是平面镜,乙是凸透镜 D.甲是平面镜,乙是凹透镜
2.(2020 娄底)如图,OA是光源S发出的一条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反射光线OA经过了凸透镜焦点F.请作出OA的入射光线和经凸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
【解答】过反射点垂直于镜面作出法线,根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左侧作出入射光线,
对于凸透镜,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所示。
例4-1.小王同学用光具座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蜡烛的像成在了光屏上侧,为了使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以下操作可达到目的是( )2·1·c·n·j·y
A.将凸透镜往上移 B.将光屏往下移
C.将蜡烛往上移 D.将蜡烛往下移
【解答】解:凸透镜成像时,在光屏上形成倒立的实像。
小王同学用光具座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蜡烛的像成在了光屏上侧,为了使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蜡烛应相对于凸透镜向上移。21·cn·jy·com
所以可以将蜡烛向上移,或将凸透镜向下移,或将光屏向上移。
故选:C。
例4-2..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40cm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将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透镜20cm的地方得到一个最小亮点,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20cm。
一个物体放在这个透镜前40cm处,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故选:C。
例4-3.实验室备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三个实验小组分别用这三个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都为12cm时,甲、乙、丙三透镜分别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则这三个透镜的焦距f 甲、f 乙、f 丙的大小关系为( )
A.f 甲>f 乙>f 丙 B.f 乙>f 丙>f 甲
C.f 乙>f 甲>f 丙 D.f 丙>f 乙>f 甲
【解答】解:物距相同,甲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甲,所以f甲<==6cm;
乙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u<f乙;所以f乙>u=12cm;
丙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f丙>u>f丙,所以12cm=u>f丙>==6cm;
所以,f乙>f丙>f甲。
故选:B。
例4-4.在凸透镜前有一物体,当它沿主轴向透镜方向移动20厘米,则它所对应的像却远离透镜移动30厘米,那么物体移动的范围可能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在透镜1倍焦距内移动
B.在透镜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移动
C.在透镜2倍焦距外移动
D.在透镜2倍焦距外向1倍焦距与2倍焦距间移动
【解答】解:在凸透镜前有一物体,当它沿主轴向透镜方向移动20厘米,则它所对应的像却远离透镜移动30厘米,可见物体靠近凸透镜,像远离凸透镜,凸透镜成实像。
物距减小20cm,像距减小30cm,物距减小的比像距减小的小,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向二倍焦距移动。
故选:B。
例4-5.(2020 安徽)图a是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刻度尺的一部分,甲、乙、丙、丁是通过凸透镜所看到的刻度尺的像。若凸透镜先贴着刻度尺然后逐渐远离,则看到刻度尺的像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丙→甲→丁
C.乙→丁→甲→丙 D.丙→甲→乙→丁
【解答】
(1)刻度尺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乙图。
(2)刻度尺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即丁图。
(3)刻度尺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二倍焦距处,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即甲图。
(4)刻度尺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丙图。
综上可知,凸透镜从贴着刻度尺然后逐渐远离,则看到刻度尺的像的先后顺序为乙→丁→甲→丙,故选C。
故选:C。
例4-6.(2020 滨州)某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
(2)通过调整,恰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等大的像,如图所示,则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3)在图中,把蜡烛向左移动15cm,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应把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适当调节,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不变”)的实像。接下来改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继续进行实验,如果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适当调节。
(4)在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过程中,他们又尝试用白纸遮挡住凸透镜的一半,发现在光屏上 (选填“仍能”或“不能”)形成烛焰完整的像。
【解答】(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使蜡烛火焰的像能完整地呈现在光屏的中央;
(2)通过调整,恰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等大的像,则此时的物距等于像距,都等于2f,即20cm=2f,则f=10cm;
(3)在图中,把蜡烛向左移动15cm,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此时的物距变大,像距应减小,所以应把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才能呈现清晰的像;由于此时的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接下来改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继续进行实验,如果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相当于减小了像距,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增大像距,即把光屏向右适当调节;
(4)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当将透镜的下半部分挡住后,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上半部分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仍然完整;由于透镜的一半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一半,故亮度会减弱,变暗了。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10;(3)左;缩小;右;(4)仍能。
1.(2019 滨州)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小组测量出物距和像距的数据,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
A.该凸透镜的焦距f=20cm
B.当物距u=30cm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这条规律
C.当物距u=8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利用了这条规律
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向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过程中,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小
【解答】解:A、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图可知,u=v=2f=20cm,所以f=10cm。故A错误;
B、当物距u=30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故B正确;
C、当物距u=8cm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故C错误;
D、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移动到15cm处的过程中,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故D错误。
故选:B。 2-1-
2.(2020 自贡)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要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调节的方法是( )
A.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
B.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C.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D.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
【解答】如图,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要使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实像,要增大物距,同时减小像距,所以在凸透镜不动时,蜡烛远离凸透镜,同时光屏靠近凸透镜。故选:A。
3.(2020 乐山)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蜡烛移至a处时,移动光屏,可看见放大、正立的实像
B.将蜡烛移至b处时,移动光屏,可看见缩小、倒立的实像
C.将蜡烛移至c处时,移动光屏,可看见放大、倒立的实像
D.将蜡烛移至d处时,移动光屏,可看见放大、正立的虚像
【解答】A.由图可知,将蜡烛移至a处时,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移动光屏,找不到像,故A错误;
B.将蜡烛移至b处时,物距等于焦距,此时不成像,故B错误;
C.将蜡烛移至c处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移动光屏,可看见放大、倒立的实像,故C正确;
D.将蜡烛移至d处时,物距大于焦距,移动光屏,可看见倒立的实像,故D错误。故选:C
4.(2018·湖州)小华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厘米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接着把光源换成蜡烛,调整好相关器材的高度,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5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蜡烛到光具座的左端并点燃,再移动光屏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中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通过移动蜡烛及光屏的位置,下列成像情况符合实际的是( C )
A、若蜡烛放置在1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清晰的像
B、若蜡烛放置在3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缩小的像
C、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D、若蜡烛放置在4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5.(2020 宁波)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光屏是用表面涂有白漆的铁板制成。小科把“F”发光物置于离凸透镜13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小科看到光屏上像的形状和大小分别是( )
A.、放大 B.、放大 C.、缩小 D.、缩小
【解答】凸透镜的焦距f=10cm,物距u=13cm,满足2f>u>f条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倒立的实像与“F”左右相反,上下颠倒,但因为是从透镜一侧看,所以只有上下颠倒形状为“”,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2018·宁波)为了研究眼的成像原理,小科自主研制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水透镜模拟眼的晶状体,通过注水或抽水可改变水透镜凸度大小。光屏和水透镜固定在光具座如图所示的位置。点燃蜡烛后.调节水透镜凸度,直至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________(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若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要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对水透镜________(填“注水”或“抽水”)。
【答案】 缩小;抽水
【解析】图中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光屏到透镜的距离是像距,由物距大于像距可知,物体成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若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要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增大水透镜的焦距,所以应该抽水。
7.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某次实验过程中,小敏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所成的是倒立 的实像。
(2)若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透镜应该移到 厘米刻度处。
(3)实验一段时间后,原为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图甲所示的位置。下列操作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 。
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
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
(4)研究好成像规律后,小敏模拟了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图乙中,小敏给透镜A戴上“眼镜“(凸透镜B),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如图丙所示,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答案】(1)放大 (2)45 (3)①③ (4)远离
【知识点】光学,凸透镜成像规律
【考查能力】实验分析能力,读图能力
【解析】(1)根据图形可知,物距为15cm,像距为30cm,像距大于物距,所以成倒立放大实像。(2)根据光路可逆知识点,在物与像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只改变凸透镜位置,那么物距与距位置应该反一下,透镜位置应该为离蜡烛30cm处,即光距座45cm处(3)图甲位置像偏上方,为了使像回到中间位置,可以将蜡烛、光屏上移,透镜下移(4)加凸透镜后成清晰像,说明成像位置在比光屏更远处,为了让像成在光屏上,应将蜡烛远离透镜。
【难度】中上
例5-1.(2020 杭州)照相机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对应图,下列关于照相机、放大镜使用和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
B.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
C.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虚像
D.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实像
【解答】AB、当物体在甲区域内时,u>2f,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为缩小的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故A正确,B错误;
C、当物体在乙区域内时,2f>u>f,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故C错误;
D、当物体在丙区域内时,u<f,在凸透镜的同一侧会看到放大、正立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故D错误。
故选:A。
例5-2.(2019·温州)将一蜡烛放在装有水的烧瓶前,调整蜡烛和烧瓶至如图所示位置,在墙壁上得到清晰的像。该像的性质是( )
A. 缩小的虚像 B. 放大的虚像 C. 缩小的实像 D. 放大的实像
【答案】 D
【解析】装有水的烧瓶在水平方向上中间后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因为墙壁到烧瓶的距离大于蜡烛到烧瓶的距离,所以肯定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
例5-3.圆柱形玻璃杯后白纸上有一水平方向的箭头(如图所示)。慢慢向玻璃杯中注入水至水面高过箭头位置,透过玻璃杯看纸上的“箭头”,下列图中哪一种像符合放大镜的原理( )
A. B. C. D.
【解答】解:注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相当于凸透镜,玻璃杯后白纸上的水平箭头为物体;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则箭头的方向不改变、箭头变长了,由图可知,A符合题意 故选:A。
例5-4.(2019·宁波)如图所示,在“用‘凸透镜’观察周围的景物“活动中,小科将印有绿色环保标志“ ”的纸固定在墙上,再将一只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移到标志的正前方,然后改变玻璃杯与标志之间的距离。小科站立时透过玻璃杯和水观察。下列图像中,不可能看到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圆柱形的装满水的玻璃杯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A.当标志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左右变大,上下不变,A可能看到,不合题意;
B.当标志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可能看到,不合题意;
C.标志通过凸透镜成的实像与物体相比,上下和左右都相反,而这个只有左右相反,C不可能看到,符合题意;
D.当标志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D可能看到,不合题意。故选C。
1.(2019·嘉兴)如图,保持矿泉水瓶与白纸的位置不变,当向空瓶中倒入水后,可观察到“黑白颠倒”的现象,这是由于倒入水后的矿泉水瓶相当于形成一块________镜。此时,若要将“黑白颠倒”的现象重新颠倒回来,白纸应________矿泉水瓶(选填“靠近”或“远离”)。
【答案】 凸透;靠近
【解析】(1)保持矿泉水瓶与白纸的位置不变,当向空瓶中倒入水后,由于在水平方向上水瓶中间厚边缘薄,因此相当于一块凸透镜。
(2)凸透镜对光线后会聚作用,被水杯挡住部分的白纸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的会聚经过焦点后向四面散开,没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镜,因此看到被遮住的光线白纸为黑色;如果我们将白纸靠近凸透镜,这时就有射入我们的眼睛,因此看到的白纸又恢复白色。
2.持一只放大镜,在室内的白墙与窗户之间移动,有三种情况可能发生。但有一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这就是( )
A.在墙上看到缩小的窗户 B.在墙上看到放大的窗户
C.在墙上看到正立的窗户 D.在墙上看不到窗户
【错解】选D
【解析】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此时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窗户的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此时成一个倒立、放大的窗户的实像。在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或者小于一倍焦距时,在墙壁上都看不到像。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不成像,小于一倍焦距时成虚像,虚像和窗户在同一侧,所以墙壁上不会有像,故在墙上看不到窗户是可能的。
【正解】选C 凸透镜成像,正立的像必是虚像,无法用光屏承接,且与物在同侧,所以不可能在墙壁上成正立的像。
3.小明和小华在窗边用凸透镜贴近报纸看文字,看到了文字的像。在移动凸透镜时,意外地发现在报纸上出现了窗外景物的像,如图所示。两次所成的像相对于原来被观察的物体,对比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三个方面,它们( D )
A.有一个方面相同,两个方面不同
B.有两个方面相同,一个方面不同
C.三个方面都相同
D.三个方面都不同
【解析】 贴近报纸看文字时,看到的文字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而窗外景物透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当下,一款生存类游戏风靡网络,网友戏称为“吃鸡”。如图甲是狙击手通过高倍望远镜观察到的画面。关于望远镜(如图乙),说法正确的是( )
A.它的物镜是凸透镜,目镜是凹透镜
B.它的目镜能用来矫正近视眼
C.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
D.夜晚用望远镜观察星空,能看到天体(行星)被放大的像
【解答】解:A、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其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时凸透镜,相当于放大镜,把像放大,故A错误;B、近视眼应该用凹透镜来矫正,故B错误;
C、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故C正确;
D、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故选:C。
例6.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象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C.视网膜、大脑皮层 D.大脑皮层、视网膜
【解答】解: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因此形成图象的部位是视网膜,形成视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故选:C。
1.如图是眼球结构及成像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 如图表示正常眼成像过程
B. 形成近视眼原因之一是结构②过度变凸
C. 结构③既是成像也是视觉形成的部位
D. 远物和近物都能看清是因为结构①有调节作用
2.请结合眼球的结构示意图,指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 结构2在成像过程中相当于凸透镜
B. 结构1病变或损伤可通过移植而使病人重见光明
C. 结构4能将物像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
D. 若结构2过度变凸,则不易看清近处物体
例7-1.(2020 甘孜州)关于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近视眼,可佩戴凹透镜矫正
B.乙为近视眼,可佩戴凸透镜矫正
C.甲为远视眼,可佩戴凸透镜矫正
D.乙为远视眼,可佩戴凹透镜矫正
【解答】
图甲中的光线在视网膜前会聚,表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表示的是近视眼,近视眼应该佩戴凹透镜矫正;
图乙中的光线在视网膜后方会聚,表示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因此表示的是远视眼,远视眼应该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由此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例7-2.小华视物时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医生向她介绍激光手术: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下列图中的( )
答案:B
解析:激光矫正近视,是对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进行手术,使其变薄,相当于一个凹透镜,使其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弱,使成的像后移,直到移到视网膜上.图A 角膜的中间和边缘一样厚,图B 中间薄边缘厚,符合凹透镜的特点,图C 中间厚,边缘薄,属于凸透镜,不符合题意,图D 是多块凹透镜组成,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020·台州)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眼镜的镜片可以改变(如图甲),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人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图乙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此时该人的视力缺陷和矫正时应选择的镜片是( )
A. 近视眼,镜片Ⅰ B. 近视眼,镜片Ⅱ C. 远视眼,镜片I D. 远视眼,镜片Ⅱ
【答案】 A
【解析】根据乙图可知,焦点在视网膜前面,因此为近视眼,应该应凹透镜矫正,即选择镜片I,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
2.(2019·台州) 2014年,人工视网膜通过临床试验,为失明患者带来福音。人工视网膜主要由装有摄像头的眼镜、电子设备和芯片电极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如图。
(1)从眼球的成像原理来看,眼球对光的作用相当于________镜。
(2)从反射弧的组成来看,“人工视网膜”相①传送画面数集影像当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 。
(3)摄像头中的对焦机构能调节镜头和CCD之间的距离。当配有人工视网膜的人向远处眺望,对焦机构将使镜头与CCD之间的距离变________。
【答案】 (1)凸透(2)感受器(3)短(或“近”、“小”)
【解析】(1)眼球相当于是可调节凹凸程度的凸透镜;
(2)人工视网膜接收到画面,产生的刺激向上传递,因此人工视网膜相当于接受刺激的感受器;
(3)向远处眺望时,相当于物距增大,所以为了依然能够接收到实像,相距要变小,即 镜头与CCD之间的距离变小;
2例1-1.如图是四个透镜实物图,属于凹透镜的是( )
A. B. C. D.
1.透镜是利用光的 规律制成的,有 透镜和 透镜两种,现有一个玻璃球分成A、B、C、D、E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属于前类的为 ,属于后类的为 。
例2-1.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用手电筒射出一平行光,要使射入杯中的光束发散,应在杯底放置的器材是( )www-2-1-cnjy-c
平板玻璃 B.平面镜
C.凹透镜 D.凸透镜
例2-2.很多人喜欢在汽车的中控台上放置香水,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香水的主要成分是易燃酒精,如图所示为四瓶相同的香水,透明的玻璃瓶盖形状各异,其中在阳光下最容易引发火灾的是( )
A. B. C. D.
1.小星同学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图所示。他注意到让凸透镜正对阳光,但没有仔细调节纸片与透镜的距离,在纸片上的光斑并不是最小时,就测出了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L.而且他将透镜远离纸片发现光斑变小。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 )
A.一定小于L
B.一定大于L
C.可能等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2.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不同,为判别直径相同的两个透镜的种类,现分别将它们正对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在纸上分别得到大小不同的甲、乙两个光斑,透镜与光斑的大小如图所示(d1<d<d2)。则根据这两个光斑( )
A.甲、乙均能准确判断透镜的种类 B.甲、乙均不能准确判断透镜的种类
C.甲能准确判断透镜的种类而乙不能 D.乙能准确判断透镜的种类而甲不能
例3-1.如图,F是透镜的焦点,其中正确的光路图是( )
A.B. C. D.
例3-2.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凸透镜经折射后射到一个平面镜上,请在图中画出射向凸透镜的入射光线和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2·1·c·n·j·y
1.如图所示,甲、乙是放置于长方形盒内的一个光具,根据图中的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可以确定( )
A.甲是凸透镜,乙是凹透镜 B.甲是凹透镜,乙是凸透镜
C.甲是平面镜,乙是凸透镜 D.甲是平面镜,乙是凹透镜
2.(2020 娄底)如图,OA是光源S发出的一条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反射光线OA经过了凸透镜焦点F.请作出OA的入射光线和经凸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
例4-1.小王同学用光具座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蜡烛的像成在了光屏上侧,为了使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以下操作可达到目的是( )2·1·c·n·j·y
A.将凸透镜往上移 B.将光屏往下移
C.将蜡烛往上移 D.将蜡烛往下移
例4-2..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40cm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例4-3.实验室备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三个实验小组分别用这三个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都为12cm时,甲、乙、丙三透镜分别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则这三个透镜的焦距f 甲、f 乙、f 丙的大小关系为( )
A.f 甲>f 乙>f 丙 B.f 乙>f 丙>f 甲
C.f 乙>f 甲>f 丙 D.f 丙>f 乙>f 甲
例4-4.在凸透镜前有一物体,当它沿主轴向透镜方向移动20厘米,则它所对应的像却远离透镜移动30厘米,那么物体移动的范围可能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在透镜1倍焦距内移动
B.在透镜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移动
C.在透镜2倍焦距外移动
D.在透镜2倍焦距外向1倍焦距与2倍焦距间移动
例4-5.(2020 安徽)图a是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刻度尺的一部分,甲、乙、丙、丁是通过凸透镜所看到的刻度尺的像。若凸透镜先贴着刻度尺然后逐渐远离,则看到刻度尺的像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丙→甲→丁
C.乙→丁→甲→丙 D.丙→甲→乙→丁
例4-6.(2020 滨州)某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
(2)通过调整,恰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等大的像,如图所示,则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3)在图中,把蜡烛向左移动15cm,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应把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适当调节,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不变”)的实像。接下来改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继续进行实验,如果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适当调节。
(4)在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过程中,他们又尝试用白纸遮挡住凸透镜的一半,发现在光屏上 (选填“仍能”或“不能”)形成烛焰完整的像。
1.(2019 滨州)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小组测量出物距和像距的数据,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
A.该凸透镜的焦距f=20cm
B.当物距u=30cm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这条规律
C.当物距u=8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利用了这条规律
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向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过程中,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小
2.(2020 自贡)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要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调节的方法是( )
A.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
B.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C.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D.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
3.(2020 乐山)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蜡烛移至a处时,移动光屏,可看见放大、正立的实像
B.将蜡烛移至b处时,移动光屏,可看见缩小、倒立的实像
C.将蜡烛移至c处时,移动光屏,可看见放大、倒立的实像
D.将蜡烛移至d处时,移动光屏,可看见放大、正立的虚像
4.(2018·湖州)小华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厘米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接着把光源换成蜡烛,调整好相关器材的高度,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5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蜡烛到光具座的左端并点燃,再移动光屏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中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通过移动蜡烛及光屏的位置,下列成像情况符合实际的是( )
A、若蜡烛放置在1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清晰的像
B、若蜡烛放置在3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缩小的像
C、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D、若蜡烛放置在4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5.(2020 宁波)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光屏是用表面涂有白漆的铁板制成。小科把“F”发光物置于离凸透镜13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小科看到光屏上像的形状和大小分别是( )
A.、放大 B.、放大 C.、缩小 D.、缩小
6.(2018·宁波)为了研究眼的成像原理,小科自主研制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水透镜模拟眼的晶状体,通过注水或抽水可改变水透镜凸度大小。光屏和水透镜固定在光具座如图所示的位置。点燃蜡烛后.调节水透镜凸度,直至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________(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若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要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对水透镜________(填“注水”或“抽水”)。
7.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某次实验过程中,小敏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所成的是倒立 的实像。
(2)若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透镜应该移到 厘米刻度处。
(3)实验一段时间后,原为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图甲所示的位置。下列操作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 。
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
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
(4)研究好成像规律后,小敏模拟了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图乙中,小敏给透镜A戴上“眼镜“(凸透镜B),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如图丙所示,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例5-1.(2020 杭州)照相机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对应图,下列关于照相机、放大镜使用和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
B.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
C.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虚像
D.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实像
例5-2.(2019·温州)将一蜡烛放在装有水的烧瓶前,调整蜡烛和烧瓶至如图所示位置,在墙壁上得到清晰的像。该像的性质是( )
A. 缩小的虚像 B. 放大的虚像 C. 缩小的实像 D. 放大的实像
例5-3.圆柱形玻璃杯后白纸上有一水平方向的箭头(如图所示)。慢慢向玻璃杯中注入水至水面高过箭头位置,透过玻璃杯看纸上的“箭头”,下列图中哪一种像符合放大镜的原理( )
A. B. C. D.
例5-4.(2019·宁波)如图所示,在“用‘凸透镜’观察周围的景物“活动中,小科将印有绿色环保标志“ ”的纸固定在墙上,再将一只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移到标志的正前方,然后改变玻璃杯与标志之间的距离。小科站立时透过玻璃杯和水观察。下列图像中,不可能看到的是( )
A. B. C. D.
1.(2019·嘉兴)如图,保持矿泉水瓶与白纸的位置不变,当向空瓶中倒入水后,可观察到“黑白颠倒”的现象,这是由于倒入水后的矿泉水瓶相当于形成一块________镜。此时,若要将“黑白颠倒”的现象重新颠倒回来,白纸应________矿泉水瓶(选填“靠近”或“远离”)。
2.持一只放大镜,在室内的白墙与窗户之间移动,有三种情况可能发生。但有一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这就是( )
A.在墙上看到缩小的窗户 B.在墙上看到放大的窗户
C.在墙上看到正立的窗户 D.在墙上看不到窗户
3.小明和小华在窗边用凸透镜贴近报纸看文字,看到了文字的像。在移动凸透镜时,意外地发现在报纸上出现了窗外景物的像,如图所示。两次所成的像相对于原来被观察的物体,对比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三个方面,它们( )
A.有一个方面相同,两个方面不同
B.有两个方面相同,一个方面不同
C.三个方面都相同
D.三个方面都不同
4.当下,一款生存类游戏风靡网络,网友戏称为“吃鸡”。如图甲是狙击手通过高倍望远镜观察到的画面。关于望远镜(如图乙),说法正确的是( )
A.它的物镜是凸透镜,目镜是凹透镜
B.它的目镜能用来矫正近视眼
C.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
D.夜晚用望远镜观察星空,能看到天体(行星)被放大的像
例6.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象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C.视网膜、大脑皮层 D.大脑皮层、视网膜
1.如图是眼球结构及成像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图表示正常眼成像过程
B. 形成近视眼原因之一是结构②过度变凸
C. 结构③既是成像也是视觉形成的部位
D. 远物和近物都能看清是因为结构①有调节作用
2.请结合眼球的结构示意图,指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结构2在成像过程中相当于凸透镜
B. 结构1病变或损伤可通过移植而使病人重见光明
C. 结构4能将物像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
D. 若结构2过度变凸,则不易看清近处物体
例7-1.(2020 甘孜州)关于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近视眼,可佩戴凹透镜矫正
B.乙为近视眼,可佩戴凸透镜矫正
C.甲为远视眼,可佩戴凸透镜矫正
D.乙为远视眼,可佩戴凹透镜矫正
例7-2.小华视物时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医生向她介绍激光手术: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下列图中的( )
1.(2020·台州)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眼镜的镜片可以改变(如图甲),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人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图乙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此时该人的视力缺陷和矫正时应选择的镜片是( )
A. 近视眼,镜片Ⅰ B. 近视眼,镜片Ⅱ C. 远视眼,镜片I D. 远视眼,镜片Ⅱ
2.(2019·台州) 2014年,人工视网膜通过临床试验,为失明患者带来福音。人工视网膜主要由装有摄像头的眼镜、电子设备和芯片电极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如图。
(1)从眼球的成像原理来看,眼球对光的作用相当于________镜。
(2)从反射弧的组成来看,“人工视网膜”相①传送画面数集影像当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 。
(3)摄像头中的对焦机构能调节镜头和CCD之间的距离。当配有人工视网膜的人向远处眺望,对焦机构将使镜头与CCD之间的距离变________。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