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短诗五首》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和一株(zhū)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B.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tāo)闲话。
C.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shì)了别人的梦。
D.郊原如海,房舍(shě)如舟我有年轻舵(duò)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自己虽然不知道是因为懒,还是因为无用,但是觉得自己是一个不肯运动、十分安分守己的人。
B.聪明的山寨人因地制宜,依山建楼,跨水筑桥,让大山呈现一种独特的美。
C.留学生易文婷对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收看央视国际频道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
D.晚上,我悠闲地在花园里散步,明亮的路灯戛然而止,四周片漆黑,原来是停电了。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月夜》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
B.《风雨吟》一诗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
C.《断章》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的关系。
D.《萧红墓畔口古》一诗中,首句中诗人“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她友情之深挚。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项是( )
①经年后,再回首,一切都是美好如昔。
②回首人生路上没有什么过不去,只是再也回不去。
③人生的步履,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
④人生这一首绵长深远的诗歌,有过婉转也有过曲折。
⑤季节里留不住的,是那飞花细雨的优柔:岁月里逃不掉的,是那难以忘却的扑期与迷离。
⑥不得不说时光总是太匆匆,伫立于回忆的门槛,只能遥望,而我们却再也回不到最初的原点。
A.④②③⑥⑤① B.⑥④③②⑤① C.⑥②⑤④③① D.④③①⑤⑥②
二、综合性学习
5.某班开展了一次“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资料。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古人更有“秋幕夕(祭)月”的习俗。唐代赏月十分盛行,并将中秋节定为固定节日;两宋时期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取“人月共圆”之意。这一风俗延续至今。
材料二 “中国月文化”资料采集卡
类别:借月抒情诗 编号:00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唐·李白)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南唐·李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
材料三
(1)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2)请为“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3)对材料三中的四幅书法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图1笔法圆润流畅,笔画均匀,粗细基本一致,特点是“因形立意”。
B.图2由小篆演变而来,书写效果略微宽扁,奔放纵逸,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C.图3由隶书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画平正。
D.图4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时笔画之间相互牵连。
三、现代诗歌鉴赏
课内阅读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是“风景”(即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才会有灵气、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共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中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但“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显出来。
7.下面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贵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首句强调“走六小时”“长途”表明了什么?
(2)谈谈你对“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一句含意的理解。
(3)赏析结尾句中“却”字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祖国
谷禾
小小的祖国
掌心上的祖国
舌尖上的祖国
糖的蜜的
一只河蚌里吐蕊的祖国
花的草的
千万树鸟鸣飘香的祖国
黑眼睛黄皮肤的祖国
编花篮的祖国
山高路远的祖国
云的风的
打马向西的祖国
河的海的
碧波荡漾的祖国
哈哈笑的祖国
长不大的祖国
秋风里挂红灯的祖国
歌的舞的
城楼上挥手的祖国
不夜的无眠的
火树银花的祖国
比天大
比地大
比笔管里的墨水大的祖国
比父亲的瓷碗大
比母亲的乳房大
比你的苦难大
比我的欢笑大
比每天升起的太阳大的
我的小小的
呵在心跳里的
亲亲的
祖国啊——
9.仔细品读诗歌,说说诗歌的前三节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描绘了祖国。
10.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歌中第三节的情景吗?
11.诗歌第四节所表达的内容以及所抒发的感情是怎样的?请你简要谈谈。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浪漫的母亲
①我一直觉得,母亲从骨子里是个很浪漫很浪漫的人。
②记得小时候,切面条时,母亲总会把我喊到案板前问,想吃啥样子的面条?我呢,仰起脸蛋,边瞎想边瞎说,母亲就按我说的样子来切:三角形,菱形,正方形,长方形……父亲总责怪母亲,大人没大人样,你就跟着娃贪玩吧,吃顿饭都吃得乱七八糟的。
③父亲不知道的是,就是因了我的参与我的瞎想瞎说,我才嬉戏般吃完没油水没菜的杂粮面条,还吃得有滋有味。
④用糜子面、玉米面、红薯面蒸馍馍时,母亲更民主。只要我们兄妹没事都可以趴到案板上参与。洗干净的各种豆子就放在旁边,馍馍的形样随便捏,可以在里面放进自己喜欢的豆子,母亲只是强调说自己捏的馍模蒸熟后就是自己的了,得吃完,不许耍赖的。
⑤有几粒豆子包在里面,而且是自己包进去的,我们就没有抱怨地吃着其实并不喜欢吃的各种馍馍。
⑥想想看,几个箅子上,东倒西歪着不同形样的馍馍,谁家会这么开明?只有浪漫的母亲才会想到用种种方式剌激孩子们的味蕾唤起孩子们的食欲。
⑦母亲的浪漫,当然不止这些。
⑧想想,吃个苹果都像过年般隆重的年月,院子里的苹果树上结了多少苹果,都在母亲反反复复中数得清清楚楚,我们绝对没有机会偷吃的。
⑨摘苹果是母亲亲自做的事。高处,母亲会站在梯子上小心地摘下来,绝不会不小心撞掉一个苹果的。不过,母亲每次都会留一个苹果在树上,说是鸟雀也得吃。
⑩树上是结了好些苹果,可一条巷子好歹也二十几户人家,每家送两个,也留不下几个让我们吃。我们自然也不会空手回来的,我们不过是用苹果一种味儿,换来了很多味儿。
人都吃不饱,还给鸟雀留。一棵苹果树让我们吃到了许多味儿。这些,都是母亲的浪漫。
记得那年我要外出求学了,母亲把我和父亲送到了村口。准备走了,母亲又喊住了我,问,你把啥忘了?我想了一会儿,没想起什么。母亲从兜里掏出一把钥匙,后面还挂一个小绒球球。母亲说:“把咱屋里的大门钥匙带上,我娃走得再远,都会觉得像在自家屋里一样舒坦。”
父亲嘴角一撇,不屑道:“就没个大人样,娃都上大学了还玩呀。”
“想家了,看看钥匙。”我和父亲已经走了老远,母亲还在叮咛。
还别说,想家了,我就掏出钥匙。看着看着,恍惚间就进了家,就来到家里的角角落落,想家的难受劲就被慢慢地稀释了。
我一直觉得,给我钥匙是母亲做的最最浪漫的事。
种田时的母亲也是很浪漫的。田地分到各家各户了,人家种庄稼,都可着边种,恨不得不留地畔。母亲倒好,地前面种一溜向日葵。只是图个好看,——不等熟好,就被路人摘了。在父亲嘟哝不合算时,母亲说了,咱看了芽儿拱出地面,看了叶子变宽变大,还看了多日的葵花盘。人家就图了个嘴快,还是咱划算。
瞧瞧母亲,连算得失都算得如此浪漫!
说实在的,我成长的快乐真的得益于母亲的浪漫。
也记得三十多年前去赶集的事。一毛二分钱一碗香喷喷的踅面,娃娃们围着吃,大人们乐呵呵地看着,不吃也香。母亲却把我拉到书摊前,慷慨地给我两毛钱,并嘱咐道,好好看。
母亲信奉“嘴瘾一过就消化了,眼瘾一过就留心里了”,当别的母亲给自家孩子带回来吃的东西时,她给我带回来的多是本子、笔,或者书。三十多年前的关中农村,连吃饭都是问题,母亲却给我订了一年的《少年月刊》。
巷子里别的女人不理解我的母亲,说她“不会过日子”。可我知道,是浪漫引领着我的母亲,站在“今天”里看的却是“明天”的风景。
我喜欢母亲身上的那股浪漫,我今天之所以喜欢写作,多半是继承了她的浪漫吧。我更想把它作为一种财富,让我的孩子传承。
(作者:张亚凌。有删改)
12.在作者笔下“浪漫的母亲”的“浪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
13.阅读文章第 至 段,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母亲的“浪漫”的。
14.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浪漫的母亲的许多事,是如何把这些事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的?
15.“浪漫”的母亲对作者产生了深远影响,你的母亲也一定在影响着你,你会用哪个词来形容她?请结合生活实例说说理由。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寻春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A)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16.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
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看到衰草:____________→遥见草色:_____________
17.读下面句子,体会他们的表达效果。
①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品味“飞”字的妙处。)
②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赏析句子的妙处)
18.第12段“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19.第⑤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
20.本文题为“寻春”,请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爆米花
江子
①每到年末,女人们就都要忙碌起来了。在我家乡,再穷的人家,都要准备几件像样的年货待客。比如三两斤炒瓜子,自家种的卖给贩子后余留下来的花生,还有就是爆米花。
②作为村里最穷人家的主妇,母亲的忙碌里,就会多几分恓惶。因为只有她知道,一到年关,招待客人要钱,去长辈亲友家拜年要钱,年后我们兄弟姐妹读书要钱。可因为进账少,她的口袋,差不多已经空了。
③她只有早早地催着父亲带着我去走村串巷打爆米花。二姑父买了一套爆米花的行头。可他后来患了痨病,近不得烟火,就打不得爆米花。母亲就催着父亲学了这门手艺,借了二姑父家的这套行头去打爆米花。
④这是一种十分艰苦的活计。父亲每天就像钉在了矮板凳上,甩开膀子摇机器,拉风箱;我蹲在地上配合父亲“爆破”作业,一双小手死死捏紧装爆米花的麻袋,以免气流冲溢让爆米花散落。加热到了一定温度,父亲让机器炸响,机器里的大米就变成了松脆的体积暴涨的爆米花。如此周而复始,每天都要到半夜才睡。
⑤那时候每一爆加工费是一毛。十多天时间下来,可以挣个一百多块。年关和我们的学费,就全都指望着这件事。要到大年二十九,我们才会回到家里,父亲先把那些带着黑色锅灰的毛票交给母亲,然后在自己家的厅堂,摆开架势,打自己家的爆米花。很明显,父亲摇着机器拉着风箱的节奏变慢了。我把柴也是。经过了十多天的熬夜打爆米花,我和父亲都太累了。
⑥在我和父亲出门的这些天,母亲早已把家里的一切都安顿妥当,包括其他年货的准备,孩子的新衣……晚上,母亲会把糖倒入有水的锅中。她在灶前把柴火,待糖水煮沸,父亲会将爆米花倒入爆炒,到一定火候,再铲出通过人工压实,然后用刀切成薄片,爆米花年货就做成了。那一夜,家里就都是糖分的味道:穷人的家庭里少有的幸福的味道。
⑦年终于到来了。对于家庭主妇来说,也就是最忙碌的时候到了。母亲穿着浆洗得干净的旧衣服,在家中进进出出,微笑着为前来拜年的亲友续茶水,看着客人面前茶盘里年货空了,就返回屋内补上些许——量肯定是经过精密计算的,不能太多,不然后面来客就不够了,撑不到春节过完,但也不能太少,不然就不体面。那爆米花片是茶盘里最显豁的茶点。它的成本不高,少量的大米和糖,但因为经过爆米花机的加工,体积增大了好多倍,适合表达新年里虚妄的富足感。
⑧印象里母亲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即使过年也是。也许她穿过,那该是新婚的时候,可惜我没能见到。母亲好像也从没吃过她精心准备的那些吃食。她很少上桌,总是坐在灶膛前,吃每一顿剩下来的东西。平日里,她给我们的印象是节俭到抠门的。她对自己,几乎到了残忍的程度,即使过年也是。成年累月,我们早已接受了这样的母亲,认为母亲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⑨可有一天,我发现母亲在无人的角落吃着爆米花。离大年初一过去已经有几天了。亲友们都已散去。大人们开始闲了下来。
⑩我还沉浸在寒假与春节给我带来的美好和自由之中。离开了打爆米花的那张小矮凳的束缚,我就像一个野孩子,到处找着寻欢作乐。我忘了我是去找谁还是为了躲避谁的追赶,急匆匆地走在某个离家几栋屋的一个巷子里。无意间我看到了母亲,正在往嘴巴里送着爆米花。
她轻轻地咬着,咀嚼着。她脸上的表情,似乎是非常享受爆米花片带给她的愉悦感,以至于她显得有点陶醉,有点贪婪。她吃得很细致,好像一小片爆米花片,有着她细嚼慢咽的计划。她手里有个袋子,里面还有着三两片。
母亲怎么会在这里?她是不是专门要躲在我们不容易出现的地方,来享受她其实非常心仪的食物?她为什么不在家里,当着我们的面吃着爆米花?有什么清规戒律,阻止了她这么做?
母亲只比我大25岁。我呢那时候才十一二岁。现在想起来,母亲那时候还很年轻,不到四十。可母亲在我心里从来没有年轻过,从我记事以来,她就是一个很心酸的老妇模样,即使新年也不能让她看起来年轻些。
(选自2020年2月20日《新民晚报》,有删改)
21.全文情节曲折有致,富有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述。
母亲催父亲打爆米花;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母亲躲起来品尝爆米花。
2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作用。
23.联系上下文,结合加点词语,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父亲每天就像钉在了矮板凳上,甩开膀子摇机器,拉风箱;我蹲在地上配合父亲“爆破”作业,一双小手死死捏紧装爆米花的麻袋,以免气流冲溢让爆米花散落。
24.选文以“母亲的爆米花”为题有何作用?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5.通读全文,分析第⒀段中“我”的复杂情感。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D
3.C
4.C
5.(1)中国有悠久的“月文化”。(中国人喜欢借月寄情)
(2)(示例1)月,传悠久文化;月,寄人间真情。
(示例2)月,你如一位翩翩仙子,款款走进多少文人墨客的梦中。
(3)B
6.B
7.A
8.(1)强调“走六小时”“长途”既是写实,更隐含着诗人对已故者友情的深厚与诚挚。
(2)此句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含着对萧红早逝的痛惜。“茶花”一直被赋予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放一束红山茶”,以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欣赏。
(3)一个“却”字表示天人永隔,表达了诗人的伤悼之情,也表明诗人体悟到了逝者自有其看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9.弥足珍贵的祖国;幅员辽阔的祖国;庆祝丰收的祖国。
10.示例:秋风传送着丰收的气息;幸福的人们奏起优美的曲子,跳起欢快的舞步;我们古老的祖国,到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一个个不眠的夜晚啊,那是幸福的人儿在向他的祖国倾诉衷肠。
11.诗人笔下的祖国是伟大的,他无法用笔墨来形容,也不能用亲情来衡量。但同时,在他的心里祖国又是小巧玲珑的,可以让爱她的人把她珍藏在心里,和自己的心跳融为一体。这一节内容真切地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12.①在教育孩子方面,母亲做吃的时候尊重我的想法,并且让我参与食物制作中,唤起我的食欲享受其中并让我懂得不能浪费;母亲在我外出求学时让我拿着大门钥匙,让我想家时就看看钥匙,让我明白了不管离家多远家永远在;母亲看得长远,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会为我买书、笔、本子,让我学习知识,让我后来爱上写作,让我的成长充满快乐。
②在做人方面,母亲亲自摘苹果珍惜苹果却送给巷子里的人家,并且还给鸟儿留了一个,让我明白了要学会与人分享;
③在对生活的追求方面,母亲会在地前面种向日葵只为好看,母亲热爱生活,追求美,也是她的“浪漫”之一。
13.①外出求学时,母亲给我家里大门钥匙,并叮嘱我想家了就拿出来看看,化解想家的难受劲;
②田地分到各家各户的年代,母亲却在地前面种向日葵,认为图了好看很划算,她把得失算得很浪漫;
14.以“我”对母亲的感激与赞美之情为线索,将这些事情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的。先在开头总写“我”认为母亲是很浪漫的人,再详述体现她“浪漫”的往事,在这些事情中“我”懂得了分享,不计较得失,热爱生活,欣赏美等,最后总结母亲的“浪漫”是一种财富,“我”会让自己的孩子传承,体现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与赞美。
15.示例:我会用“热爱”形容我的母亲。母亲热爱生活,她喜欢看各种美食视频,制作美食给家人品尝,她不管多忙,每天都会抽时间放松,或散步或跳舞,并且教导我们适当的放松就是给人生在加油站加个油,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活,她对生活的热爱深深影响着我,让我遇事不惧困难,积极面对生活。
16. 后悔寻春(责怪自己) 感悟春天(或“热爱春天”、“心中有春天”)
17.(1)“飞”是“轻盈的飞翔”的意思,生动形象写出了春天来得迅速、来得轻快的特点,表现了春天突然来临给“我”带来的惊喜和欢愉。
(2)这句话运用拟物/心理描写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这一抹新绿让我精神振奋的样子,表达了我此刻的惊喜和对春天的喜爱心情。
18.指人生的理想、目标,心中的希望等。
19.希望在隔冬的衰草中看到一两株小草冲破早春严寒阻隔,傲视朔风余威,破土而出,为大地带来早春的气息。
20.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小草在初春寒冷的季节里勇敢地展现出一抹新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联想到生活中面对困难与挫折也要有放眼未来,心怀希望的乐观态度。
21. “我”与父亲打爆米花 家人制作爆米花年货 母亲用爆米花待客
22.交代了家境的贫苦和拮据(这是驱使母亲极度节俭、苛刻待己的根本原因),为下文围绕爆米花发生的事件作铺垫。
23.①“钉”和“甩开膀子”写出了父亲每天不停歇地辛苦劳作的情态;②“死死捏紧”写出了“我”配合父亲劳作的专注和辛苦;③表达了“我”和父亲走村串巷打爆米花赚钱养家的艰苦。
24.①爆米花是本文的叙事线索(全文以爆米花串起对往事的回忆);②爆米花维护了母亲在新年待客、拜年的面子(表达母亲新年里虚妄的富足感);③爆米花是母亲在年后供子女继续读书的指望;④苦难岁月中的新年里母亲自己也有品尝爆米花感受甜蜜的机会。
25.①“我”对母亲一直以来承受生活苦难感到心痛;②“我”对儿时只顾及自己的感受不懂母亲心理的惭愧;③“我”对自己儿时不能主动为母亲分忧的内疚;④“我”对母亲为家庭无私付出的感激和赞美。(答出三点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