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综合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喷薄(bé) 驱逐(qū)
B.迷惘(wǎng) 簇新(cù) 熏黑(xūn) 胚芽(péi)
C.干瘪(biě) 勒进(lēi) 蜗行(wō) 隧洞(suí)
D.嘶哑(sī) 黝黑(yǒu) 颤抖(chàn) 虔信(qián)
2.下列加点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苍芒 嘶哑 装饰 簇新
B.翡翠 眷属 沸腾 慰藉
C.高傲 绯红 荣光 隧洞
D.困乏 熄灭 喷薄 笑涡
3.下列文学常识述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舒婷,原名龚佩瑜,现代著名女诗人,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始祖鸟》等。
B.《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尔基创作的一篇著名散文诗。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
C.卞之琳,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鱼目集》《慰劳信集》等。
D.戴望舒,生于浙江绍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在狱中曾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著名诗篇。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网站平台对于出售身份证、银行卡信息的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完全没有起到应该具有的监管。(在“监管”后加上“情况”)
B.限酒令施行半个月内,浙江共查处酒后事件100起,较去年同期下降了一倍多。(把“一倍”改为“一半”,或“50%”,或“二分之一”)
C.近年来,随着运河综合保护措施的全面推进,拱宸桥西岸的大量历史遗迹得到保存。(把“措施”改为“工程”,或把“推进”改为“落实”)
D.凭借众多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里的传媒、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有了快速发展。(删去“众多的”,或删去“丰富的”)
5.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一项是( )
人生旅途,如果太过平坦顺利,反而会在______中虚度。正如流水,有波折才会______美丽的浪花。至于结局,并非是最重要的,______你享受了______的过程。
A.索然无味 激起 而且 精致
B.如释重负 激扬 况且 精妙
C.如释重负 激扬 因而 精美
D.索然无味 激起 因为 精彩
6.下面的句子可以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将给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游戏和电影的普及提供可能。
②目前,用手机在线玩VR游戏、看VR电影还比较困难,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4G网络达不到AR、VR技术所需的网速。
③5G具有高速度、泛在网、低时延等特点,应用前景空前广阔。
④从理论上讲,5G网络速度将是4G的百倍甚至更多,未来5G网络的峰值甚至可达20Gb/s。⑤这一问题将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迎刃而解,未来,人们的移动娱乐生活将更加丰富精彩。
A.③②④①⑤ B.③④①②⑤ C.②④①⑤③ D.②③④⑤①
二、综合性学习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右图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标志(Logo),由图形和文字两部分构成。图形主体形态由牡丹花衍生而来,按照亚洲地理位置的六个分区将标志设计成六瓣花瓣状图形,并抽象成人与人牵手沟通的视觉效果。红、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颜色体现了亚洲各国国旗的色彩。图形中间“CDAC”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英文译名首字母缩写。
材料二: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共赴这场文明之约。
材料三: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学堂,学员总数达187万人。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标志的寓意。
(2)结合材料二、三,说说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8.姓名,不仅代表着我们的身份,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1)下面三组姓名取自不同年代,请概括这三组姓名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第一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张富贵、冯有财、谢满金
用意:对物质财富的向往。
第二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马约翰、赵安娜、杜丽莎
用意:对外来文化的仰慕。
第三组(二十-世纪零零年代):孙多思、王笃志、刘致远
用意:对求知修身的追求。
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联系全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之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有名与字意思相近的,如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_,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太爷老师
①我的家乡在西北高原上,那是一个贫寒闭塞的小山村。村子的中间有一个小学堂,学堂里有几排高低不等的长桌和板凳,西墙上挂着块小黑板。
②学堂只有一个老师,官名漆润江,四十多岁,民办教师。农村人讲究辈分,我叫他太爷。他有个绰号叫“行人”,“行人”就是能干能行的意思。他很早就入了党,作宣传抓革命,样样在行。他精于木工、画画,还会女红,村里唱戏穿的各类戏服,绝大部分出自他的手,最厉害的是,他还担任村里社戏的总导演和主演。太爷做老师的时候,把自己这十八般武艺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他的学堂在全县大有名气。
③学堂只有一间教室,但太爷调配得次序井然。他教完一年级生词,就让他们在外面的窗台下对着太阳去狂喊狠读,再教二年级或者三年级,互相岔开,互不干扰。他教书有声有色,形神兼具。有娃问,“拖”宇是个啥?咋个念?太爷就拽着他的手满院子跑,直到他说出“拖”字来才放手,从此他永志不忘。我至今还记得他教《草原英雄小姐妹》时声嘶力竭地喊:“龙梅——,玉荣——,你们在哪里?”喊得我们都为英雄小姐妹揪心。
④那年月课本经常不能按时到,好在每年的课本也没有什么区别,太爷就抄在黑板上让我们跟着抄。没有复写纸,他有时一页一页地抄下来,发给大家。我觉得他抄得比课本还要好,可惜那些宇纸都已经不存在了。
⑤太爷对我们纪律的要求有些酷苛,不许迟到,更不许逃学旷课。如果谁没来上课,太爷会派一个娃子去他家请,如果还不来,就派四个男娃去抬。所以如果不想上学,我们哪怕跑到野地里去,也不敢在家里呆着。如果你今天没有来,那明天一大早提前去,把学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太爷才不会处罚你。
⑥西土边壤,春夏之交时才山青草绿。每到这时,太爷就带着我们排着队,敲锣打鼓地去山野,那时我还不知道世上有所谓的踏青。山野翠绿,风和日丽,花香气清,百鸟欢鸣。我们挖野菜,追蝴蝶,采花蜜,摘大把的狗艳艳花,将里面的蚂蚁和小虫子抖出来,盘成花环戴在头上;把开了花的马莲从节上掐下,一吸一吹,“啾啾”鸣响。十几个娃娃,背着装满野菜的背篼,戴着鲜花的王冠,吹着自己的号角,像打了胜仗的战士,在将军的带领下,敲着得胜鼓满载而归。
⑦夏天麦收时节,太爷带我们排着队去收割过的麦地里拾麦穗;秋天,太爷带我们去山里采草药,柴胡、甘草、杜仲之类的,或挖或采;到了冬天,太爷让我们去拾柴,以作御寒之用,他要求我们必须把柴一捆一捆地码得整齐好看……
⑧太爷会唱戏,但却不会唱革命歌曲,可是他要强得很,到公社或县里去开会,听到一句半句,回来就教我们。太爷还充分发挥他的木匠美工优势,给我们每人做了一杆木枪一把木刀。有了刀枪,太爷就教大家跳舞。我们持枪舞刀,变换队形,边唱边舞。有时我们挎枪背刀去邻村作宣传,一二三四,孔武有力,威风凛凛。那些学校的学生娃看了,羡慕得眼珠子都要掉到地上。
⑨太爷得过公社、县里甚至地区的各种奖励,奖状贴满了他家厅房里的一面墙,那就是他的一切。他还经常作为先进代表去市里作报告,讲一个只读过十八天书的泥腿子,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⑩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中小学教学逐步走上正轨。小学数学中有了方程之类的内容,这些对于太爷来说,就等于是天书。他总是努力地学,也仍然不许他的学生考得不好。但现实是残酷的,他和他的学生终究是跟不上了。太爷经过痛苦的抉择,辞了职,还原成一个地道的农民。九十年代,民办教师纷纷转正,工资待遇大幅度提高,但他已经享受不到这些福利了。只有那些发黄的奖状和照片,记载着他过去的荣光。
在我们那个小村,现在五十岁以上的人都是太爷的弟子。他为这个村子打下了读书识字的根基,使三代人摆脱了文盲命运。我想,在中国的贫困山区,像太爷这样的民办教师,在那个特殊年代应该有一大批,他们给孩子们点亮了知识的明灯,开启了心智的大门,使数以亿计的农家子弟,学会了写自己的姓名,走出了山沟,融入了城市,走向了世界。太爷们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遗憾的是,我很少见过有人记述他们的功绩。他们是无言的丰碑,太上的大德。
(作者:漆永祥。有删改)
9.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的太爷老师”的优秀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
10.阅读第⑥段,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孩子们“踏青”的快乐的。
1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我的太爷老师”的许多事,他是如何把这些事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的?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作答。
12.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我的太爷老师”的用意。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工匠精神”何以动人
①1982年,《西游记》开拍后,一个摄影师、一台摄像机,寒来暑往拍了整整6年。这期间,演员不足、经费不足、技术不足……整个剧组仿佛用6年的时间走了一条真正的取经之路。为了找到符合剧组要求的场景,团队跑了26个省、市、自治区,跋涉几千公里,光布景的美术设计图就画了几千张,众多特技,靠人工、人力,乃至冒险完成,每一帧腾云驾雾的场景,都是演员们拿命换来的……
②《诗经》有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部能够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经典作品,离不开切磋琢磨的细功夫。曹雪芹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焦菊隐先生50年代导演《龙须沟》,带着全组演员观察生活近一年……古往今来,文艺精品无不是厚积薄发、千锤百炼的结晶。“工匠精神”,往往意味着吃苦的决心、刻苦的努力、艰苦的付出,和不苦尽不轻易甘来的过程。正如杨洁所说,“以唐僧取经的精神来取完我们的‘真经’”。
③“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我们怀念过往经典,其实是在怀念那份做事、做人的匠心。这种匠心,不仅体现在文艺创作中,我们身边又何尝没有。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正是一群用一辈子时光修复文物的普通人,在脆弱而又珍贵的文物面前,他们用静心、细心、耐心日复一日地描画、纺织、修补,临摹,让人们看到工匠精神对守护传统文化的意义……我们怎会不被此深深打动?这些普通人,在他们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对工作专注倾心,对细节追求完美,对技艺不断磨砺。也许没有鲜花和掌声,但这样的工作状态和精神品质,让他们身上散发着光芒。
④“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代表着一种时代的精神气质:坚定、踏实、严谨、专注、坚持、敬业、精益求精……如果人人都能将这样的品质在内心沉淀,有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韧劲,有对工作只管付出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定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文本二
①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择一事“钟”一生的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的意外走红;2020年,“我为兵马俑拍照”的文博摄影师赵震火上了微博热搜,他在23天内,每天6到8个小时穿梭在俑坑里不停地在站起、蹲下、跪下的姿势间切换,为了一次合适的光线会等上一年,已完成862尊陶俑的拍摄……他们用自己的执著诠释着文物“匠人”的信仰与热爱、坚守与初心。这个时代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风餐露宿、青灯黄卷,传承、坚守、钻研、创新,以让 “匠物”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为历史之书书写注脚,用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追求诠释着大国工匠精神。他们以器物之美、人性之美,向观众传递出当代匠人内心里那股沉静的力量,这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心之所向和精神力量。工匠精神,一个兼具历史刻度与精神温度的名词,不仅仅停留在了文件里,更自上而下化作社会共识,成为各行各业不约而同的价值标尺,进而成为时代呼声。
②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烛照时代征程。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石。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灿若星河、绵延闪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深厚底气。一代代大国工匠们用薪火相传的工匠精神守护的不仅仅是器物,更是我们文化的自信心、民族的根与魂。
13.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本一第①段通过列举《西游记》拍摄引出“‘工匠精神’何以动人”的论点。
B.文本一指出“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文艺创作中,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上,它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代表着一种时代的精神气质。
C.文本二指出“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它是社会共识,是价值标尺。
D.文本一、文本二都围绕“工匠精神”这一主题论述,都倡导要发扬“工匠精神”。
E.文本一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采用了设问句式,增强了论述的语气,发人深思。
14.文本一第②段和文本二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15.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内容以及自己的经历,谈谈如何发扬“工匠精神”。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原宪安贫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①,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子贡乘大马,中绀②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蹝履③,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
(选自《庄子 让王》)
【注释】①不完:不完整,简陋残缺。②中绀(gàn):内穿红色衣服。③华冠蹝履:戴着桦树皮做的帽子,拖着没有后跟的鞋。华,通“桦”。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原宪居鲁∕不可久居 B.宪不忍为也∕所以动心忍性
C.贡逡巡而有愧色∕天山共色 D.中绀而表素∕素湍绿潭
17.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教 以 为 己 仁 义 之 慝 舆 马 之 饰 宪 不 忍 为 也。
18.原宪所说的“病”指的是什么?本文可以看出原宪具有怎样的人生信条?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乡色酒
舒兰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乡色正好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
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19.诗的第一节中“你从柳树梢头望我”,第二节中“我从椰树梢头望你”,树木的变换暗示了什么?
20.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21.同样是满月,为什么第一节说“圆”,第二节说“满”?说说你的理解。
六、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一个人看海,
是一个样子,
如果和别人一起看海,
又是另一个样子。
(选自艾斯特哈兹·彼得《赫拉巴尔之书》)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A
3.B
4.A
5.D
6.B
7.(1)六个花瓣象征亚洲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话;人与人手牵手的效果象征亚洲人民携手共建命运共同体;七彩颜色体现了亚洲各国国旗的色彩,也象征亚洲文明的绚丽多彩。
(2)材料二表明,中国倡议和组织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体现了中国对促进亚洲文明发展的深邃思考和责任担当,得到了亚洲多数国家乃至五大洲各方的支持。材料三表明,中国在亚洲和世界范围内的与许多国家和地区推广中华文化,对促进亚洲乃至世界文明对话、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8. 姓名的选择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 )岳飞,字鹏举(诸葛亮,字孔明;辛弃疾,字幼安); 名与字意思相反(相对)
9.①能干能行,多才多艺,把自己的才艺都用在教学上。②克服困难,在艰苦的条件下灵活地组织教学。③教学有方,有声有色,形神兼具。④对学生严格要求,不允许学生逃学,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⑤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艺术启蒙。或: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艺体活动。⑥不断学习,提升自己,适应教学。
10.①通过描写景物来衬托快乐:描写春夏之交山野清新宜人、生机盎然的景象,衬托孩子们快乐的心情。②通过写人物活动来表现快乐:展现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山野活动,选取盘花环、吹马莲等有趣的细节,描写去山野路上敲锣打鼓的情景和踏青后满载而归的情景,表现孩子们的快乐。
11.①以“我”对太爷老师的感激、崇敬和赞美之情为线索,将这些事组织在一起。②详写太爷老师教书生涯中的事,略写他辞职后的境遇。或:先概述(略写)太爷老师作为“行人”的各种才能,再详述他作为老师的具体事情。或:略写学堂内的文化课教学,详写学堂外(山野田间)的各种教学活动。③按时间顺序写太爷老师的教书生涯和辞职后的境遇。或:写教学暗含空间顺序,由学堂内到学堂外;写学堂外教学活动主要按照时间顺序。
12.①表达对“我的太爷老师”的感激、崇敬和赞美之情。②肯定所有像太爷老师一样的民办教师们对农村教育的巨大贡献,表达对他们的崇敬、赞美之情。③引发人们对这一群体的贡献与命运的关注。
13.AE
14.文本一第②段画线句子列举《红楼梦》和《龙须沟》的例子,具体、典型,有力地论证了“‘工匠精神’,往往意味着吃苦的决心、刻苦的努力、艰苦的付出,和不苦尽不轻易甘来的过程”的观点。
文本二第①段画线句子列举了《我在故宫修文物》中钟表修复师王津和“我为兵马俑拍照”的文博摄影师赵震的故事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工匠精神,一个兼具历史刻度与精神温度的名词,不仅仅停留在了文件里,更自上而下化作社会共识,成为各行业不约而同的价值标尺,进而成为时代呼声”的观点。
15.发扬“工匠精神”需要有:①吃苦的决心、刻苦的努力、艰苦的付出,利不苦尽不轻易甘来的过程;②要有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对工作专注倾心,对细节追求完美,对技艺不断磨砺的态度;③要有坚定、踏实、严谨、专注、坚持、敬业、只管付出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④要有传承、坚守、钻研、创新、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追求。
16.D
17.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
18.(1)学到了东西不去施行。(2)宁可安贫守道,绝不做违背仁义道德、玷污节操的事。
19.暗示诗人在三十年后,远离了大陆故乡,寄居在台湾。
20.在诗中,诗人借望月抒发了对大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1.因为第一节中的圆月是团圆的象征,所以用“圆”;第二节中圆月像一杯乡色酒,是乡愁的象征,酒是满的,愁也是满的,所以用“满”。
22.范文:
分享的快乐
我是从什么时候懂得分享的?是从姐姐分苹果的那一次吗?是从外公外婆分荷包蛋的那一次吗?
那一次,姐姐脸上的笑容像太阳和花儿一样绚烂,她从包里掏出一个青红相间的大苹果,用袖子擦了擦,然后笑着递给我。我狠狠地咬上一大口后还给她,紧张兮兮的盯着苹果和姐姐的脸,当姐姐很淑女地咬了一口又递给我时,我这才松了一口气,又在姐姐含笑的目光下再咬一大口。
我从小一直生活在外公外婆家。乡下的生活简单而朴素,但是简朴的生活中也有爱和快乐。记忆中外婆总是把好吃的东西留给我和外公,而她自己总舍不得吃。记得有一次,祖孙三人一起吃着晚饭,气氛和谐而宁静。晚饭很简单,一人一碗面条,我和外公的碗里各有一个荷包蛋,而外婆的碗里却没有。外公发现后,像往常一样,用筷子把他碗里的荷包蛋夹成两半,将另一半夹到外婆的碗里。“你要多吃一点。还是你吃吧。”外婆边说边把那一半蛋又夹回到外公的碗里。外公怎么会肯让呢!于是,夹起来又放到外婆的碗里。就这样,谦让了半天,最后外婆又像往常一样把那半块荷包蛋夹到我碗里:“你正在长身体,你吃了它。”
看着慈祥而清瘦的外婆,我觉得自己不应该接受这半块荷包蛋,脑袋里在迅速地盘算着怎么才能把它轻松地送出去,突然一个激灵,想起了从书上看到的一招,于是计上心来。
“蛋好咸啦!”我夹一小块尝了尝,然后对外婆叫喊道。
“好咸?”外婆惊奇地看着我。
“不信?你尝!”我边说着,边迅速地把那半个荷包蛋转移到外婆的碗里
外婆尝了一小口,正要说什么,突然看见我在偷笑,立即就明白了我的计谋,“你这个小精怪!”说着,就要把蛋弄回我碗里。
“我顶多只要一半,不然我一点都不要。”我撒娇道。
最后,外婆没法,只得和我分享了那半块荷包蛋。
那天晚上,是我生平第一次主动与人分享东西。在泛黄的灯光下,我们祖孙三人静静地吃着,可我觉得空气中充满了爱和关怀……
那一天,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分享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