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测试题
一、单选题
1.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物质都适用降温结晶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B.60℃时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能得到90g饱和溶液
C.通过升温能使A点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40℃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2.下列实验方案切实可行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伸入燃着木条,观察是否熄灭
B 除去氧化铜中少量木炭粉 隔绝空气加强热
C 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 在蒸馏烧瓶中加入几块碎瓷片
D 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A.A B.B C.C D.D
3.为除去粗盐中含有的氯化镁、硫酸钠、氯化钙等杂质,应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氯化钡、碳酸钠等物质,实验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操作步骤也可以是①③④②⑤⑥
B.操作⑥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将滤液的pH调为7
C.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氯化钡和碳酸钠溶液的添加顺序可以颠倒
D.操作⑤得到的沉淀中共有四种物质
4.如图为KCl和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两物质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T2℃时将20gNa2CO3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得70g溶液
C.降低温度一定能使Na2CO3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D.T2℃时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KCl=Na2CO3
5.将10gCaCO3和5.6gCaO分别加入天平左右两盘上盛有60g14.3%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天平质量将
A.偏左 B.偏右 C.不偏转 D.不能确定
6.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B.工业上可以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
C.氧气能供给呼吸,它和体内物质反应,维持生命活动
D.鱼池内开启增氧泵,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溶解量减少
7.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20℃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C.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乙大
D.将t℃时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时,都会析出晶体
8.下列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呈无色的是
A.NaNO3、BaCl2、KOH B.FeCl3、CaCl2、HNO3
C.AgNO3、KNO3、HCl D.K2CO3、NaCl、H2SO4
9.图1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R是其中一种物质。现取50gR如图2进行有关实验,观察到①②中没有固体析出,③中有固体析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图2的实验结合图1分析,R是丙物质
B.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相等
C.①②③中,只有③的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D.①②③中,①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
10.下列物质的转变,不能由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CuO→Cu(OH)2 B.Ca(OH)2→NaOH C.CO2→CaCO3 D.MgCl2→Mg(NO3)2
11.在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Al3+、、
B.K+、Na+、OH-、Cl-
C.K+、Mg2+、、
D.、Na+、、OH-
1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液态氮气可用于冷藏血液
B.氧气可作为推进火箭上天的高能燃料
C.烧碱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石灰石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二、简答题
13.亚硝酸钠是工业用盐,因有咸味、外观酷似食盐而常被误食。
亚硝酸钠 食盐
溶解性 易溶于水 易溶于水
熔点 271℃ 801℃
沸点 320℃分解放出有臭味的气体 1413℃
与稀盐酸反应 放出红棕色气体 不反应
试设计出两种区别亚硝酸钠和食盐的简单方案(简单叙述即可)
方案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根据如图实验回答问题:
(1)图1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2)图2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A中白磷不燃烧,B中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
(3)图3是蒸发食盐水的实验,实验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当___________时,停止加热。
三、推断题
15.已知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物质,B、C、D中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B为一种建常见的筑材料的主要成分,A的固态物质常用于人工降雨,D转化为B的反应常用于工业上制取烧碱。
(1)写出C、D的化学式:C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
(2)写出A转化B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
(3)C转化成D的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___(填“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
16.已知A、B、C、D、E、F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B、C三种物质含有同种金属元素,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D、E、F三种物质都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所涉及到的化学反应仅限初中化学课本中出现过的,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已略去)。有关图中物质的推断,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请写出C→A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2)B→C的反应属于___________(填化学基本反应类型)。
(3)若F为固体单质,则E可以用来___________。
(4)若F由两种元素组成,则其化学式为___________。
(5)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
①D还可以转化为E
②D、E、F可以同时都是氧化物
③F→E的转化可以是吸热反应,也可以是放热反应
④若F由两种元素组成,则D、E、F的组成中一定含有同一种元素
17.某同学发现不同类别物质之间转化有规律可循,画出了如图关系图(“—”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一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图中C与B反应可生成G,A与B反应可生成F)。A、B、C、D、E五种物质分别是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五类物质中的一种,B的浓溶液常用作干燥剂,D的俗名为苏打,C为红棕色固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C的化学式为______;G的化学式为______。
(2)D→E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足量的E溶液滴入到G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
四、实验题
18.下图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为实验室常用的蒸馏装置,实验过程中,烧瓶中加入沸石的作用是___________,通过该操作所得到的水为___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为了探究分子运动现象,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通过该现象能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利用该结论还可以解释生活中的哪些宏观现象__________(写一例)。
19.某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稀硫酸的性质,做了以下5组实验,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实验演示】
(1)实验①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实验②的反应现象是__________,实验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向试管3中滴加了足量的稀硫酸仍无明显现象,要证明二者已经发生反应,可选择加入下列试剂_____(填字母序号)继续进行实验,以达到实验目的。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的微观实质是_____。
A.酚酞溶液 B.氯化钡溶液 C.硫酸铜溶液 D.硫酸钠
小组同学将④、⑤两支试管反应后的物质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无色滤液和白色沉淀。同学们对白色沉淀的成分产生了兴趣,继续进行实验。
【提出问题】白色沉淀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
(3)猜想一:_____;
猜想二:BaSO4、BaCO3。
【实验与结论】
(4)完成表格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__________ 猜想二成立
(5)实验结束后,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对废液缸中的固体物质进行了回收。在检验废液时发现硫酸过量,为防止其污染环境,从实验成本的角度考虑,向该废液中加入适量的_____(填一种具体物质),处理后再排放。
【拓展延伸】
(6)演示实验中有一组不能用来验证酸的通性,该组是_____(填序号)。
20.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做了如图甲、乙两个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②实验的现象为___________。
(2)把试管①②中静置后的上层清液倒入洁净的烧杯中,最后只得到蓝色沉淀和无色溶液。试管①中上层清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___________。写出混合后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混合后所得溶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质为___________。
【反思拓展】
(4)甲、乙两实验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原因是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21.请根据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信息作答(已知):
(1)实验结束后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
(2)实验所用K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至0.1%)
(3)计算原混合液中CaCl2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至0.1%)
22.某补钙剂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先将100g稀盐酸分为5等份,逐次加入到用40g该补钙剂制成的粉末中(其它成分不与盐酸反应且不溶于水),得到部分数据与图像。请回答以下问题: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35 30 25 20 a
(1)表格中a的值为______;
(2)求m的值。(精确到0.1,要求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必要的计算过程)
23.小明取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152.2g,向其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26.5%的碳酸钠溶液。她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绘出图,其中纵坐标是溶液中的pH,横坐标表示的是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
试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B点含有的溶质___________。
(3)若A点对应的横坐标为20,B点对应的横坐标为60时,求B点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1.D 2.C 3.C 4.B 5.C 6.A 7.C 8.A 9.B 10.A 11.A 12.A
13. 用酒精灯加热,有臭味气体生成的是亚硝酸纳,无明显变化的是食盐 滴加稀盐酸,有红棕色气体出现的是亚硝酸钠,无现象的是食盐
14.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约 温度达到着火点 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出现较多固体
15.(1) CaO Ca(OH)2
(2)
(3)放热反应
16.(1)
(2)化合反应
(3)冶炼金属
(4)H2O2(合理即可)
(5)③
17.(1) Fe2O3 Fe2(SO4)3
(2)
(3)产生红褐色沉淀,溶液由黄色变为无色
18.(1) 防止暴沸 纯净物
(2) 酚酞溶液变红 分子在不断运动 花香在空气中扩散(合理即可)
19.(1) Zn+H2SO4=ZnSO4+H2↑ 红棕色固体逐渐消失,溶液变黄 K2CO3+H2SO4=K2SO4+H2O+CO2↑
(2) AC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
(3)BaSO4
(4)沉淀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
(5)石灰石或熟石灰
(6)⑤
20.(1)生成白色沉淀
(2) 硫酸钠、氢氧化钠
(3)氯化钠、硫酸钠或氯化钠、硫酸钠、氢氧化钠或氯化钠、氯化钡或氯化钠、氯化钡、氢氧化钠或氯化钠或氯化钠、氢氧化钠
(4)反应中生成了沉淀,符合复分解反应条件
21.(1)KC1、K2CO3
(2)设50g的碳酸钾溶液中碳酸钾的质量为x。由题意分析知,第一次加入50gK2CO3溶液有部分先和稀盐酸反应,第二次加入50gK2CO3溶液时生成5gCaCO3沉淀。
x=6.9g
实验所用K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溶质质量分数13.8%。
(3)设原混合液中CaCl2的质量为y。
解得:y=11.1g
原混合液中CaCl2的质量分数为:
答:原混合液中CaCl2的质量分数为11.1%。
22.(1)20
(2)解:由图可知,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40g 20g=20g
设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
x=8.8g,即m的值为8.8
答:m的值为8.8。
23.(1)
(2)氯化钠##NaCl
(3)解:设稀盐酸反应后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
设氯化钙反应后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
B点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B点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