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3-04 20:5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第二节 人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设计
作 者:
学 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地理必修(2)
章 节:第五章第二节
一、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学习目标:
1.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原则;
2.理解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
②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向自然界排放废弃物
③环境影响人类社会
2.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①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 环境问题的表现
①自然资源枯竭
②生态破坏
③环境污染
2.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城市和乡村有所不同
(1)城市-----环境污染
(2)乡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3.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所不同
(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资源过度消耗、大量排放污染物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三、《人类环境宣言》诞生的背景
1. 全球性环境问题
2. 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环境问题
3.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导入新课》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普遍的忧虑和关切。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已成为当前关乎人类自身命运和前途的一个重大课题。
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物质财富,也面临着空前严峻的环境问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的威胁不断加剧。环境问题是人地关系不协调的突出表现。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如果单纯依靠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去修复遭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意识到不能再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通过改变发展观念,协调日渐紧张的人地关系。
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提出: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表现,其丰富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图5.9)。
【多媒体展示】图5.9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
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
(1)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2)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3)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3.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2)持续性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3)共同性原则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同时,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实现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图5.11)。
【多媒体展示】图5.11
为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人类已经做了很多的尝试。其中,消除贫困、发展绿色经济、提倡可持续消费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践行。
1.消除贫困
贫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环境恶化又会阻碍这些国家的发展。因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从公平性原则看,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政府在消除贫困领域已取得巨大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图5.12)。
【多媒体展示】图5.12
2.发展绿色经济
人们将基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经济称为“褐色经济”,提出与之相对的“绿色经济”。绿色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联合国鼓励各国基于国情探索各具特色的绿色经济模式。
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图5.13).
【多媒体展示】图5.13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主要内容
3.提倡可持续消费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可持续消费旨在通过每个人负责任的行为,建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每个人都需要从日常生活出发,转变消费习惯,崇尚绿色消费(图5.14),成为可持续消费的践行者。
【多媒体展示】图5.14做一个可持续的消费者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堂小结》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2)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3)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3.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2)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消除贫困
2.发展绿色经济
3.提倡可持续消费
《课堂练习》
读政府、企业、公众在可持续发展实施中的关系示意图,完成问题。
1、关于图中甲、乙、丙的含义,正确的是(  )
A.甲—政府、乙—企业、丙—公众
B.甲—公众、乙—企业、丙—政府
C.甲—企业、乙—政府、丙—公众
D.甲—公众、乙—政府、丙—企业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甲有监督乙和丙的职能,为公众;丙接受甲的监督和乙的监管,为企业;乙具有监管的职能,为政府。故D项正确。
2、关于图中①②的含义,正确的是(  )
A.①—参与实施、②—约束和引导
B.①—约束和引导、②—参与实施
C.①—参与实施、②—政策、立法
D.①—政策、立法、②—约束和引导
答案 A
解析 企业和公众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活动,①为参与实施;企业和公众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约束和引导,②为约束和引导。故A项正确。
《布置作业》
1.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哪些?
3.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4.我国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