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解释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1.了解耕地资源的价值;运用图表,分析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区域认知)2.运用图表,说明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综合思维)3.结合资料,分析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地理实践力)4.结合资料,分析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一、中国耕地资源
1.什么是耕地资源
耕地是由自然土壤发育形成的、能够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并具备可供农作物生长、发育、成熟的自然环境。
2.耕地数量与空间分布
(1)数量:截至2017年末,我国耕地面积约为1.35亿公顷(20.23亿亩)。
(2)分布特点: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3.耕地质量
(1)划分:我国耕地质量主要依据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农田基本建设、作物产量等因素划分为优、高、中、低四个等级。
(2)耕地质量特点:我国耕地总体质量稳定,总体偏低。
从全国分布来看,东部、中部地区耕地质量总体较高,西部地区耕地质量总体较低。
[易错提醒] “耕地资源就是耕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耕地资源既包括已开发利用的耕地,还包括尚未开发利用的宜耕荒地。
二、中国耕地的开发利用现状
从目前的开发利用情况来看,我国耕地具有以下特点:
1.人均耕地少
我国耕地总量多,人均少。
2.分布不均衡
我国土地面积辽阔的西部地区耕地资源相对匮乏,质量也较低;其他几个地区则相反。
3.耕地后备资源有限。
4.耕地质量下降
主要表现在:一是耕地的利用方式不当,土壤大面积退化;二是部分地区由于种粮收入少、耕作条件差等原因造成弃耕;三是生态环境恶劣地区对耕地的破坏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等问题。
[轻巧记忆] 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耕地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耕地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难度大;耕地质量下降,优质耕地少。
三、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1.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1)保障粮食安全,必须保护耕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自然基础,是粮食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2)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耕地的数量、质量及农业科技等。
(3)粮食安全
①重要性: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
②概念: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人们随时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
③粮食安全不仅包括数量供求平衡,还包括空间结构平衡、品种结构平衡以及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④粮食安全战略: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二十字基本方针。
2.总体目标
(1)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目标
①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以上。
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
③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
④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2)基本国策与格局
①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②新格局: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新格局。
3.具体措施
(1)坚守耕地数量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进一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
(2)提升耕地质量
①我国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②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提升耕地产出效率。
③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3)完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
①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
②完善价格稳定机制。
③建设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④挖掘品种、技术、减灾等稳定增产潜力。
(4)推进粮食安全保障
①科学确定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健全保障体系,提
高国内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并支持农业的国际合作,提高农业对外合作水平。
②加强粮食流通执法监管,有效开展粮食安全隐患排查,调整优化仓储设施和物流节点布局,因地制宜推广低温绿色储粮技术,加强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保障粮食流通安全。
[特别提醒] 耕地供需矛盾的实质是人地矛盾,解决的关键是控制人口增长。
[轻巧记忆]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及措施
原因:①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沙漠侵吞大量良田;②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和农村住房占用耕地;③退耕还林、还草及生态建设占用耕地。措施:①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严控乱占耕地行为;②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节约合理利用每一寸耕地;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防止耕地退化。
1.我国自然条件越好的地方,人均耕地越多。 ( )
2.我国耕地中,中高产田达2/3以上。 ( )
3.提高土地利用率就是要大规模开发利用荒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 )
4.随着大量荒地被开发,我国人均耕地将大大增加。 ( )
5.为保护耕地资源,不准城市建设占用耕地。 ( )
提示:1.× 我国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虽然耕地多但人口稠密,人均耕地较少。
2.× 我国耕地中,中高产田仅占1/3左右。
3.× 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于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价值,而不是“开荒种田”。
4.× 随着我国人口总量的增加,人均耕地还将减少。
5.× 城市化过程中难免要占用耕地。
我国耕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国家粮食安全
材料一 我国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可概括为“一多三少”,即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从总量排名看,我国在世界上排第三,仅次于美国、印度,但是我国人口太多,平均到每个人,拥有耕地只有1.47亩,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再看加拿大,人均耕地是我国的18倍,印度是我国的20倍。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在世界上200多个国家中排在110位以后,耕地面积排在126位以后,草地面积排在76位以后,森林面积排在107位以后。目前我国已经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以下。
材料二 近年来,全国耕地面积减少600多万公顷;从耕地的质量来看,我国耕地中高产稳产田仅占1/3。下图为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
材料三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我国耕地红线是18亿亩。国务院印发第三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其核心是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中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确保15.60亿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随着人口增加、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粮食、农副产品生产,都不可避免地增加用地,与此同时,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生态建设又不可避免地减少耕地。一加一减之间,耕地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数量、质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城市开发边界、生态五条“红线”。
问题1 (综合思维)阅读材料,请用简单话语描述一下我国耕地的开发利用现状。
提示: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
问题2 (综合思维)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提示:生态退耕;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耕地;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土地退化;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造成土地减少等。
问题3 (地理实践力)如何加强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保证粮食安全?
提示:(1)坚守耕地数量。
(2)提升耕地质量。
(3)推进粮食安全保障。
(4)完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
[归纳提升]__我国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与国家粮食安全措施
我国耕地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粮食安全措施
(1)人均耕地少(2)分布不均衡(3)耕地后备资源有限(4)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 (1)坚守耕地数量(2)提高耕地质量(3)完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4)推进粮食安全保障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提出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在耕地保护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开创性改革措施。结合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完成1~3题。
1.关于我国耕地不足的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①山地多,平原少 ②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迅速 ③高产、稳产田的面积远低于低产田面积 ④东部各省区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这种趋势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
B.这种趋势应该继续下去
C.近期可以根本扭转这种趋势
D.应该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这种趋势
3.为了保证我国的粮食自给,保障粮食安全,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
①开垦草原 ②围湖造田 ③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改善耕地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B 2.D 3.C [第1题,我国面积广大,但是由于地形复杂,山地多,平原少,耕地相对较少;我国经济发展快,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迅速,占用大量的耕地,使本就不足的耕地进一步减少;我国人口净增加多,人均耕地更显得不足;而高产、稳产田少是表示耕地的质量不高,而不是数量不足;④选项仅说了东部各省地区,不代表全国,与题干不符。第2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根据我国人均耕地不断减少的趋势,加上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耕地占用多,后备土地资源少的现状,必须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耕地减少趋势。第3题,为保证我国的粮食自给,应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善耕地质量,增加粮食产量。]
综合思维:我国耕地面积呈持续减少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近年来,我国的耕地面积呈持续性减少趋势,而且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据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6亩,比世界人均耕地面积2.89亩少了1.43亩,可见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耕地面积的减少让我国粮食供需关系趋于紧张,使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生产质量,推进耕地高效合理的利用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守护好这个共同的家园。图示为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
1.据图说明2001~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点。(至少两条)
2.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有两个特点表现非常明显,一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二是减少的速度有快有慢。第2题,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答案合理即可。
[答案] 1.(1)耕地面积逐年减少;(2)减少的速度有快有慢。
2.(1)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和沙漠侵吞等丧失大量良田。
(2)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和农村住房占用耕地。
(3)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耕地退化;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占用耕地。
[素养立意] 本题组考查了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特点及原因,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减少的速度先快后慢。减少的原因从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两方面分析。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和沙漠侵吞等丧失大量良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合理利用也是导致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城市化进程加快,非农建设不断占用耕地。
题组1 中国耕地资源
读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图,完成1~3题。
1.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东部沿海地带 D.东部季风区
2.我国东部多耕地,西部多草原,主要原因是( )
A.生产活动方式的不同
B.开发历史时间的不同
C.人口分布数量的影响
D.光、热、水、土等条件的不同
3.近年来③地耕地不断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非农占耕 B.水蚀毁耕
C.生态退耕 D.沙暴吞耕
1.D 2.D 3.A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这些地区都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第2题,我国东部地区处于季风区,气候湿润,海拔较低,平原较多,故多耕地;西部地区处于非季风区,气候干旱,海拔高,山区面积广,故多草原。第3题,③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该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因此工业化、城市化等非农占用耕地面积较大。]
题组2 中国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
4.(生活中的地理)下列关于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压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B.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不大,只有21%
C.随着经济的发展,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加剧了人均耕地的减少
D.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也约占1/3
B [中国土地资源中耕地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3.7%。]
题组3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5.《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中国土地利用规划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统筹各业各类用地、加强土地生态建设、强化土地宏观调控。规划期内全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其主要目的是( )
A.稳定粮食出口 B.稳定粮食生产
C.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D.控制乱占耕地
B [确保耕地面积要根据中国的国情,中国人多地少,稳定粮食生产是根本目的。]
6.专家警示,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必须保持18亿亩的耕地底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下列措施适宜的有( )
①大面积围垦沿海湿地 ②提倡农村住房公寓化 ③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减少灾毁耕地 ④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禁止建设用地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D [大面积围垦沿海湿地会造成生态破坏,禁止建设用地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全球粮农治理框架下的中国粮食安全
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既受其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也受其资源禀赋的约束。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增长,迫切需要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有效调剂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缓解国内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因此,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前提下,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这是我国现阶段面临复杂国际环境所应坚持的农业发展方向。
1.中国为粮食安全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及面临的新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实现多年稳定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12月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 277亿斤,比2018年增加119亿斤,增长0.9%,创历史最高水平。我国农产品平均关税由1992年的46.6%削减到目前的15.2%,不足世界平均关税水平的1/4,是世界上贸易自由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口占世界的近1/5,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我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了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这既是中国人民自己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重大贡献,有力地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近年来,中粮集团、北大荒、首农集团等国内大型粮油企业纷纷“走出去”,在与国际大国粮商的同台竞争中不断提升竞争能力,特别是中粮集团,目前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五大粮商,在巴西、阿根廷、黑海地区和印度尼西亚等粮食核心产区构建起多元化进口格局,建立了超过我国进口粮食贸易量一倍以上的全球贸易能力,在国际粮食市场的话语权明显增强。
我国也一直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积极响应和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涉粮国际组织的倡议和活动。推动增强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在涉粮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诉求。我国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法典、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等国际规则制定,成功推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10多项农药残留国际标准、谷物国际运输标准、国际贸易粮食检疫措施标准等国际标准的制定,主导制定修订小麦规格、玉米规格等多项粮食国际标准。牵头推动亚洲合作对话“粮食、水与能源安全相互关系”工作,积极参与东盟与中日韩“10+3”大米紧急储备机制,先后发起或主办APEC农业与粮食部长会议、G20农业部长会议、金砖国家农业部长会议、中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农业部长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农业部长会议、世界农业展望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推动各国在粮食安全治理方面形成共识,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当前粮食安全形势虽然持续向好,但我国粮食紧平衡状态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资源“红线”、生态“红灯”及粮食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等问题仍挑战着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农业融入全球体系的过程,随着国内外市场联通性不断增强,未来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外部风险和挑战,如大宗资源性农产品对外依存度和进口集中度“双高”,进口既没有稳定的渠道,也没有形成全球供应链,进口农产品在全球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布,主要品种基本上来自少数几个农业发达国家,进口来源地相对单一,容易受制于出口国政策变化和产量变化;国际农产品定价权缺失导致跨国交易处于劣势,容易增大输入性风险;海上运输通道安全保障能力不足,容易出现运输断供风险;部分农产品的“黄箱”支持措施(即具有市场扭曲作用的补贴,比如最低收购价、WTO要求消减的政策)逐步接近或超过“微量允许”标准,而另一些种类的农产品补贴又受到有关贸易伙伴国的质疑和挑战等。因此,今后我国必须要用新的粮食安全观来统领粮食安全问题。
展望世界粮食安全形势,国际粮农机构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效果逐步显现,各国促进国际粮食市场有序流通、维护世界粮食市场总体稳定的愿望增强,贫困缺粮国家粮食生产得到发展,能够减轻国际市场波动对我国国内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营造了良好环境。与此同时,当今世界粮食安全挑战依然严峻,全球仍有8亿多饥饿人口,国际粮食贸易面临着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干扰,不稳定因素增加,实现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任重道远,需要各国加强合作,扩大贸易流通,以促进全球粮食资源合理流动,提升整体粮食安全水平。而未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盼亦将会有所增加,我国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责任会越来越大。
2.以新粮食安全观作为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重要指引
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关系着人类的永续发展和前途命运。我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我国的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国内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也是影响国际粮食供求与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可以说,我国的粮食安全就是世界的粮食安全,世界的粮食安全也是我国的粮食安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我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改革完善粮食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所谓新粮食安全观,具体来讲,就是指在粮食产量稳居高位、农产品消费需求持续升级、农业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的新形势下,为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具有从“单一安全”向“全链条安全”、从“消极安全”向“积极安全”、从“数量型安全”向“质量型和能力型安全”转变的新认识和开放、多元、优质、绿色的新思维。粮稳则民安,食安即民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中国人端稳自己的“饭碗”,需要牢固树立新粮食安全观,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粮食安全的历史性转变,更加科学地指导和安排粮食生产,打造粮食全产业链竞争实力,如此才能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当然,从更长的时期来看,实现粮食安全也有着积极的前景,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新技术的应用,将会历史性地提升粮食供给的安全水平。
现阶段是基本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从自给自足到面向全球整合资源的战略转变期。在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消费结构持续升级的背景下,我国应以全球化的视野来重新审视粮食安全问题,并进一步巩固和夯实我国可持续地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在数量安全方面,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消费总量还将进一步增长,消费结构也将加快升级。因此,要确保主粮数量的有效供给,稳定粮食生产,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质量安全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我国城乡居民对农产品质量会日益关注,今后要切实加快实现与需求升级紧密对接的高质量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在能力安全方面,今后要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竞争能力及对全球农业资源和市场的掌控能力,在全球范围内构建我国种植、加工、存运、交易的内外联通农业大循环体系。实现从被动安全向主动安全转变,这是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未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和亟待补齐的发展短板。
3.在筑牢中国粮食安全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
扩大农业开放是我国基于资源禀赋的理性和自主抉择,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然要求。在持续提升粮食产能和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还要持续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以维护和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今后我国农业需要的是全球战略,必须掌握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主动权和农业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积极参加全球和区域粮食安全治理机制建设,进一步重塑有利于国内农业发展的国际农业规则,以维护全球市场稳定。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等国际相关治理机构和平台的合作交流,改善国际粮食贸易环境,推动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农业国际贸易秩序,提升我国对重要国际农产品的定价权和影响力。积极参与和推动联合国粮农组织、G20和APEC等倡议的建立全球和区域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安全治理机制和禁止粮食禁运等行动计划。
创造互利共赢的国际农业发展环境,积极参与全球农业治理,大力加强区域农业合作,推进实施新型农业国际合作战略,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创新“南南合作”模式,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作出积极努力,在提升全球粮食生产能力方面,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粮食经贸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国际粮食合作新平台,促进沿线国家的农业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市场深度融合,积极承担我国作为世界大国在化解地区粮食危机和援助贫困国家的责任和义务,提升我国的大国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积极融入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加速推进我国对外农业投资合作,努力在全球范围配置农业资源,引领我国乃至全球农业发展加速推进。支持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开拓海外市场,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大品牌。合理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开放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维护和完善WTO规则,促进形成更加安全、稳定、合理的国际粮食安全新局面。与此同时,着力推动国内大型交易所的国际化步伐,加快交割仓库全球布局,完善期货交易平台规则体系,拓展交易平台功能,发挥我国大宗农产品消费中心的影响力,逐步实现由国内定价中心向亚太区域性定价中心,最终实现全球定价中心的战略转变。
(来源于《学习时报》,作者史妍媚,有删改)
教材P33读图
西部地区地处我国的非季风区,降水少,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自然条件恶劣,因此虽然耕地面积大但耕地质量低。
教材P35思考
导致耕地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下降、土壤大面积退化,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还会出现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等问题。
教材P36活动
“藏粮于地”的关键是通过土地整治全面提高耕地质量、提升耕地产能。
“藏粮于技”的关键是通过科技应用,提升粮食生产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教材P38阅读
1.高标准农田要相对集中连片,田块平整,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旱涝保收。
2.贵州省地形以云贵高原为主,地形崎岖,平地少,千亩以上的坝子就显得特别珍贵。
教材P40思考
课文中的几个数字体现了我国耕地资源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和保护耕地质量、数量的迫切性。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对粮食产量影响都很大,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会引起粮食总产量和单产量的下降。因此,耕地保护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
教材P41思考
1.“一户一块田”改革解决了因地块小、地块分散而造成的土地纠纷、抢夺机械、抢收抢种、错收漏收、争夺排灌设施等问题。
2.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水利设施得到了完善,有利于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大型农业机械操作,提升劳动效率,增加粮食产量;农民减少了纠纷,增加了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教材P41~42作业题
1.(1)马铃薯生产节水、节地、节肥、省药效果好,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保护耕地。推进马铃薯主粮化,让马铃薯逐渐成为中国第四大主粮作物,可以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多保障。
(2)略。
2.(1)黑龙江省、河南省和山东省。67.62%。
(2)我国粮食主产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3)人少地多的边远地区人均粮食产量高,其次是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部分省区的人均粮食产量高。
3.(1)食物浪费意味着大量水、能源、土地以及生产资料的无效消耗,以及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额外环境负荷。直接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2)珍惜粮食,适量订餐,避免剩餐,减少浪费;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剩菜;不偏食,不挑食;到饭店吃饭时,点饭菜不浪费,若有剩余饭菜带回家;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制止,尽力减少浪费;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友宣传浪费的可怕后果;积极监督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