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七年级上册语文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七年级上册语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9 10:41:50

文档简介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七 年 级 语 文
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及所在学校、班级等填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3.答案必须按要求写在答题纸上,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一、基本积累与运用(24分)
1.本题不需直接作答,由阅卷老师根据全卷书写质量和卷面整洁程度酌情给分。(3分)
2.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3分) ( ▲ )
A.嶙峋/询问 积攒/人头攒动
B.徜徉/流淌 清澈/南辕北辙
C.着落/着想 称职/称心如意
D.倔强/勉强 调遣/风调雨顺
3.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3分) ( ▲ )
A.殆慢 豁达 自鸣得意 眼花瞭乱
B.汲取 愁怅 一视同人 锲而不舍
C.诠释 和蔼 感人肺腑 不屈不挠
D.悠扬 酝酿 温故知新 陈词烂调
4.根据要求默写。(请用正楷字答题。每小题1分,共6分)
① 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 明月别枝惊鹊, ▲ 。(辛弃疾《西江月》)
③ 中庭地白树栖鸦,????▲ ?? 。(王建《十五夜望月》)
④ ????▲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⑤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成功的花》)?
⑥ 《次北固山下》中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 ,
▲ 。”
5.给下面各句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2分) ( ▲ )
① 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 ▲ 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② 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 ▲ 了下来。
③ 巴金的文学作品充满着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对学生具有 ▲
的影响。
④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 ▲ 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
A.涌 沉淀 潜移默化 骇人听闻
B.冒 凝聚 耳濡目染 危言耸听
C.涌 凝聚 潜移默化 危言耸听
D.冒 沉淀 耳濡目染 骇人听闻
6.为了解中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某学校开展了以“读书与交流”为主题的一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一部分活动情况,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7分)
(1)为了积极倡导读书,学校举行了“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启动仪式。会上,主持人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段话: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这段话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大家都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读书的感受。现在请你以“阅读”为对象,就莎士比亚的这一段话进行仿写。(2分)
阅读是 ▲ ▲ ▲
(2)活动的一项内容为制作“读书推荐卡”。请打开记忆闸门,根据你对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的阅读积累,将下面未完成的“读书推荐卡”制作完整。(3分)
读书推荐卡
书? 名? 《汤姆·索亚历险记》?? 作?者 马克·吐温 ? ?国籍 美国
精彩情节? ▲ ▲ ▲
推荐理由 ▲ ▲ ▲
(3)为方便学生阅读,学校提议各班在教室里增设“图书角”。面对这一做法,小勇同学认为没有必要,理由是现在学生学习任务重,根本没有时间阅读。假如你是“图书角”负责人,你该如何说服他?请写下来。(2分)
▲ ▲ ▲
二、阅读与理解(36分)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段,回答问题。(10分)
①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②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③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
  ④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⑤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⑥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2分)
▲ ▲ ▲
8.写出文末画线句中“推敲”一词的语境义。(2分)
▲ ▲ ▲
9.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作者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然后举一事例来证明作者的想法。(3分)
▲ ▲ ▲
10.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尝试着用文中的观点分析池田菊苗发现味精的原因。(3分)
味精的发明,纯属一种偶然。1908年的一天,日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在品尝海带黄瓜片汤时,发现汤的味道特别鲜美。“也许海带里有奥妙。”职业敏感使他细细研究起海带来。半年后,池田菊苗教授从海带中成功提取出谷氨酸钠(味精的主要成分)这一化学物质。
▲ ▲ ▲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10分)
生命的震撼
段奇清
①一滴水,在很多人看来,也许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当它在极其干旱、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与一些“极其渺小”的生命个体联系起来时,产生的效应却能直叩人们的心灵,生成的力量也会重重地撞击人们的心扉。
②这是一个有关自然的故事。炎炎烈日将茫茫大漠炙烤得干燥无比,大地微曦,一群小甲壳虫从沙漠底部的家中出发了。随着它们的爬动,仿佛看得见它们脚底下腾起的灼热的青烟。终于,它们来到了沙丘的制高处。只见它们一个个倒立起来,并列着,形成了一排。这时,它们光滑的背甲全部对着同一个方向。
③它们用这种奇怪的姿势在做什么呢?这样倒立着难道就不累?这时,阵阵清风吹向它们的背部。小甲壳虫长时间一动不动,宛然老僧入定了一般。抑或它们是在以这种姿势让这凉爽的清风带走堆积在体内的酷热?
④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奇妙的是它们的背甲上竟然凝起了水珠。风缓缓地、软软地、悄悄地吹来,那水珠越聚越大。终于,水珠变成了水滴。水滴慢慢在甲壳虫的背上挂不住了,开始缓缓向下流淌。水滴流过甲壳虫的脖子、脑袋、鼻子,最后流进了甲壳虫的嘴巴……
⑤原来,它们以光滑的背部向着晨风,是让背部成为吸纳晨风中那些湿润空气的板块;倒立着,是为了能够尽享那一滴赖以维系一天生命的甘露。
⑥生命的个体不在大小,只要拥有一种精神,再小的生命也会让人感到不凡与可敬!
⑦智利北部有一个叫丘恩贡果的地方。这里西临太平洋,北靠阿塔卡玛沙漠,是一个被极其肆无忌惮的旱魔统治的地方,因而在这一片土地上看不见一点绿色。
⑧一次,加拿大一位名叫罗伯特的物理学家在进行环球考察时偶然经过这个地方,他惊奇地发现,在这个被人们称为“死亡之地”的地方竟然有着大量蜘蛛的存在。
⑨在这个几乎所有生物均不能生存的地方,为什么唯独这种蜘蛛能滋润又自在地活着呢?这引起了罗伯特极大的兴趣。借助电子显微镜,他发现这些蜘蛛所织成的网具有极强的亲水性。原来,由于这个地方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太平洋冷湿气流与沙漠上的高温气流昼夜形成交汇,这儿总能产生一些雾气。尽管白天强烈的日晒会使雾霭很快蒸发,但那些蜘蛛却能以它们所织成的网在夜间吸收雾气中的水分。
⑩它们能得到的水分也许只有一滴,然而,就是这一滴水使得这些蜘蛛获取了生生不息的源泉。
⑾是的,大漠中的甲壳虫只是如沙粒尘埃一般,丘恩贡果的蜘蛛显得也是那样卑微和渺小。然而,由于它们始终满怀着对一滴水的憧憬和期待,于是便在世界中开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大自然中亮出了自己的一道风景。
(选自《新语文学习》2011年第10期,有删改)
11.本文题目为“生命的震撼”,认真阅读全文后,用简短的文字概述本文所记述的两件事情。(2分)
▲ ▲ ▲
12.第③段一开始作者就好奇地提出问题“它们用这种奇怪的姿势在做什么呢?……”,请仔细阅读后面的内容,写出你的答案来。(2分)
▲ ▲ ▲
13.第④段连用“缓缓地”、“软软地”、“悄悄地”、“慢慢”、“缓缓”五个叠词,请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 ▲ ▲
14.阅读下面一段话,结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4分)
胡杨树是生命力非常顽强的树,由于根系特别发达,只要地下水位不低于6米,它们便可以生存下去;如果地下水源丰富,胡杨便生长旺盛,最高可达30米,是中亚腹地荒漠中唯一的乔木。人们称它“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去,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朽”。
▲ ▲ ▲
完成下面的文言文题目(16分)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徐喷以烟( ▲ )(沈复《幼时记趣》)
②贻以金钗( ▲ )(沈括《梵天寺木塔》)
③不亦说乎( ▲ )(《〈论语〉八则》)
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郦道元《三峡》)
16.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一处)。(2分)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 (沈括《以虫治虫》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刻舟求剑》)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选自《幼时记趣》)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①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②,见巨蛇围③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④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⑤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闻:听见。 ②觇[chān]:看。 ③围:此处指蛇的身围。 ④临:从上往下看。
⑤竟:终于。
17.甲文中“观之正浓”中的“之”指代 ▲ ,“庞然大物”就是 ▲ ; 乙文中“似有物制之”中的“物”就是 ▲ ,“之”指代 ▲ 。(4分)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文: ▲ ▲ ▲
②然审视殊无所见。
译文: ▲ ▲ ▲
19.两则小故事,一为幼时记趣,一为溪谷拾趣,观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故事内容试作简析。(2分)
▲ ▲ ▲
三、写 作(4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世上谁没有追求?谁没有向往?谁没有渴望得到的事物?也许有人渴望得到理解、爱护、肯定、温暖……也许有人渴望得到一本好书、一台电脑、一张邮票、一个足球……也许渴望得到……把它写出来吧。
请以“渴望得到??? ”为题目,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注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地名。【友情提醒:审题时请特别注意以上加点的文字内容】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七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本答案仅供参考,如有疏漏,请自行修正。部分主观性试题请注意学生答案的合理因素并酌情给分,恕不一一标明“意思对即可”字样】
1.略【根据全卷书写质量和卷面整洁程度酌情给分,建议3分、2分、1分(或0分)的比例大致控制为3∶4∶3】
2.C (3分)
3.C (3分)
4.①随风直到夜郎西 ②清风半夜鸣蝉 ③冷露无声湿桂花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 ⑤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⑥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每小题1分,错1字则该题不得分)
5.A (2分)
6.(1)内容恰当,前后有内在联系计1分;句式一致,有文采计1分。示例:阅读是成长者的催化剂。童年缺少阅读,就犹如种子缺少沃土;少年缺少阅读,就犹如禾苗缺少雨露。
(2)精彩情节1分,推荐理由2分,主要包括对情节的简单分析及体现出相关人物的精神品质。示例:①周末被罚刷墙。汤姆竟施出诡计,不但让那些男孩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为他的“俘虏”,还自动奉上谢礼。体现了他的机智、顽皮。②墓地探险。在一起凶杀案中,无辜者即将遇难时,汤姆勇敢地站了出来,指证凶手乔奇。体现出汤姆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优秀品格。③郊游迷路。汤姆一点儿也不慌张,他用风筝线七通八拐地找到了出口,同时把和他一起身处在困境的蓓姬也救了出来。他救了自己和小伙伴蓓姬,还找到了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宝藏。体现出汤姆的自信、机智、坚强和勇往直前。
(3)写出称呼给1分,表述清楚,理由充分1分。示例:小勇同学,读书与学习根本就没有任何矛盾,相反对学习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而且通过阅读大量感兴趣的有益书籍,可以拓展知识,开阔眼界,提升品位,可谓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7.论述了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须具备的要素及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2分)
8.对一闪念的想法进行反复思考、琢磨。(2分)
9.作者并不同意这一观点。细读选段⑥,即可得知作者认为人人都有创造力。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在于能否能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事例:鲁班发明锯子;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幼儿园小朋友自行创作一幅画。(观点及理由2分,事例1分,共3分)
10.要点:(1)池田菊苗精通化学知识。(2)他敢于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进行尝试。(3)他关注一闪念的想法也就是所谓的灵感。(共3分)
11.大漠甲壳虫用背部吸纳湿润空气获得维系生命的水滴;
智利丘恩贡果蜘蛛织网在夜间吸收雾气中的水分获取生命源泉。(共2分)
12.它们以光滑的背部向着晨风,是让背部成为吸纳晨风中那些湿润空气的板块;倒立着,是为了能够尽享那一滴赖以维系一天生命的甘露。 (共2分)
13.形象生动描述了大漠甲壳虫获得水滴的过程是何等的漫长而艰难,也表现了它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所体现的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共2分)
14.本题不设统一答案。只要围绕坚持不懈、坚强意志、顽强毅力、努力追索等角度,联系生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4分)
15.①慢慢地 ②赠给 ③同“悦”愉快 ④奔驰的马(答“奔马”也可)
16.①庆州界/生子方虫?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每处1分,共2分)
17.甲文:二虫斗草间 癞蛤蟆 乙文:螳螂 巨蛇(4分)
18.①(癞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部被它吞下去了。
②然而(姓张的)仔细观察,并没有发现什么不同的东西。
(“尽”“为”“然”“审视”各1分,共4分。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19.甲文:观察细致,想像丰富,富有童心童趣。乙文:偶见巨蛇竟被小小螳螂杀死,渺小战胜强大所产生的新奇感,激起观者兴趣。
20.略【40分,建议30分起评,即结构基本完整、中心基本明确、语言基本通顺即给30分,如果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运用等方面有所提升或不足,请酌情加分或扣分,各单位根据自身情况高分作文(36分以上)比例不少于5%,低分作文(15分以下)比例不超过5%。如果明显偏题,得分不超过26分】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七年级语文答题纸
题 号



总 分
1~6
7~10
11~14
15~19
20
得 分
阅卷人
复核人
请在各题的规定区域内答题,超出该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的规定区域内答题,超出该区域的答案无效!
渴望得到







请在各题的规定区域内答题,超出该区域的答案无效!



约600字




请在各题的规定区域内答题,超出该区域的答案无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