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
第1讲 逻辑基本知识
【课堂活动一】
【活动目的】
建立逻辑意识,明确学习逻辑的意义。
【活动设计】
一、什么是逻辑
“逻辑”一词有多个含义,这里我们要学习的“逻辑”指的是“形式逻辑”。“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思维形式的结构。
人们的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其呈现形式表现为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这构成了形式逻辑的基本内容。
事实上,我们曾用过这些知识,但未必意识到它们属于逻辑的范围。
二、“逻辑的力量”表现在哪里
中学生学习并掌握这门科学知识有很多好处。首先,学习形式逻辑,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使我们说话、写文章有条理;其次,有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使我们学会推理、善于推理;第三,有助于我们提高论证能力,使我们学会说理、善于说理,发现并驳斥谬误。
【课堂活动二】
【活动目的】
理解“概念”,避免“概念”运用的逻辑错误。
【活动设计】
一、概念的内涵及特征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语,但并不是所有词语都能表达概念。
概念有两个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即概念的含义,指概念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适用对象,指具有此概念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范围。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反变关系: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内涵越多,外延越小。如“人”是一个概念,它的内涵是“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其外延就包括了古今中外所有的人;给“人”这个概念增加内涵,使“人”这个概念变成“古人”,那么,其外延范围就小多了。
二、概念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概念可分成不同的种类:
根据外延数量的不同,概念可以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是指反映某一个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只有一个,如:“中国”“鲁迅”;普遍概念是指反映某一类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有两个以上,如:“国家”“学生”。
根据是否反映集合体,概念又可以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指反映事物集合体的概念,如:“森林”“人类”“班委会”等;而“树”“人”“班委会委员”则是非集合概念。
根据概念是否具有某种属性,概念又可以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如“有权”“成年人”“相同”是正概念,“无权”“未成年人”“不相同”是负概念。
三、概念间的关系
1.全同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但内涵却不完全相同。例如,概念a“济南市”和概念b“山东省省会”即为全同关系。图示如下:
图中的概念a和概念b,它们的外延完全重合,但它们的内涵不同。
2.属种关系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例如,“学生”与“中学生”,“武器”与“机枪”“大炮”即为属种关系。图示如下:
图中a表示外延大的概念,b表示外延小的概念,而且a包含了b。
3.种属关系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在另一个概念之中,例如,“中学生”与“学生”,“语文教材”和“教材”即为种属关系。图示如下:
图中a表示外延小的概念,b表示外延大的概念,而且所有的a都包含在b之中。
▲具有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的概念一般不能并列使用,如果并列使用,就会出现逻辑病句。
4.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部分重合。例如,“学生”和“共青团员”,“学生”中有一部分人是共青团员,有一部分人不是共青团员;“共青团员”中有一部分人是学生,有一部分人不是学生。它们的外延部分重合,属于交叉关系。再如“教师”与“先进工作者”也是交叉关系。图示如下:
图中a、b两个概念部分重合。
▲交叉关系的概念一般不能并列使用。如果并列使用,往往就会出现逻辑病句。
5.全异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各是各的,没有重合的部分。例如,“鸟”与“兽”,“正义”与“非正义”,“教师”与“学生”等都是全异关系。图示如下:
图中a、b表示两个概念,它们的外延各不相同。
全异关系又有两种情形。
(1)矛盾关系:两个概念有一个共同的属概念,两个概念的外延是排斥的,它们的外延加起来等于属概念的外延。如“社会主义国家”和“非社会主义国家”这两个概念就是矛盾关系的概念,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属概念——“国家”,两个概念的外延互相排斥,它们的外延加起来等于“国家”这个属概念的外延。
图中的c表示属概念,a、b表示包含于c中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概念,它们的外延没有相同的地方,而且加起来等于属概念的外延。
(2)反对关系:两个概念有一个共同的属概念,两个概念的外延是排斥的,它们的外延加起来小于属概念的外延。如“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这两个概念就是反对关系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一个共同的属概念——“国家”,两个概念的外延互相排斥,它们的外延加起来小于“国家”这个属概念的外延,因为世界上还有一些既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的国家。
图中的c表示属概念,a、b表示包含于c中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概念,它们的外延没有相同的地方,而且加起来小于属概念的外延。
▲反对关系的概念是不排中的,矛盾关系的概念是排中的。所谓排中,就是排除第三者。
四、定义与分类
1.定义
定义又称“下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揭示出这个概念的内涵,使它同相邻近的概念区别开来。用公式表示如下:
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概念
例如,给“商品”下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个定义中,“商品”是被定义概念,“用来交换”是种差(种概念之间的本质差别),“劳动产品”是邻近的属概念。
下定义必须遵守的规则:(1)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和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2)定义概念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概念;(3)定义必须用肯定的语句形式;(4)定义必须清楚确切,不能使用比喻,不能含糊不清。
2.划分(分类)
划分就是以事物一定的属性作标准,把一个属概念的外延分成若干个种概念,用来明确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例如,“人”根据国籍的不同,可以分为“中国人和外国人”,“人”称为母项,“中国人”“外国人”称为子项,而“国籍”就是分类的根据(标准)。
划分也必须遵守一些规则:(1)子项外延的总和必须与母项外延相等;(2)每次划分的根据必须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根据”的逻辑错误;(3)划分后各子项的外延必须互相排斥,即各子项的关系不能是交叉关系或相互包含的关系。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