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舞曲》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五年级下册)
教 材:《瑶族舞曲》选自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年 级:五年级
教学内容:欣赏《瑶族舞曲》A部分
教学目标:
1、能够熟悉作品的A段主题,并用打击乐器,舞蹈等方式参与表现。
2、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基本表现要素的作用和力度、速度、音色等听赏音乐,进一步培养其音乐感情。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管弦乐曲,生动的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全曲为复三部曲式,在简短的引子后,进入第一部分,第一主题来自瑶族民歌《瑶族长鼓舞歌》,音色优美抒情,描绘了姑娘们婀娜多姿的舞态;第二主题是由第一主题派生出来的,速度加快,节奏更为密集,音乐情绪更加热烈欢快,甚至有些粗狂,表现了小伙子们奔放的舞姿。第二部分节拍发生变化,转为三拍子,旋律十分优美,表现了青年们真挚的感情和对生活的向往。第三部分是再现部,再现了第一、二主题,表现了人们又纷纷加入到群舞的行列,欢跳,旋转,歌唱,气氛越来越热烈,乐曲在强烈的全奏中推向高潮。
教学重点:
能够熟悉作品A段主题,并用打击乐器,简单的舞蹈动作等方式参与表现。
教学难点:
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节奏、与音乐形象的关系。
教学过程:
1、 情景导入
少数民族的人民都有他们独特的音乐和舞蹈,通过带领学生走进瑶族山寨,使学生感受不一样的音乐风情,从而引出引子部分的音乐
(1) 聆听引子部分
(2) 讲解长鼓的特点
(3) 讲解长鼓的拍击方法,模仿拍长鼓的动作。
(4) 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此处以创设情境初步感受了解长鼓的特点,练习拍击方法,为后面的表演体验做准备】
2、 精讲A部分的第一、第二主题
(一)主题一
(1)分句多次练唱第一句旋律,提示掌握附点部分演唱的准确性,以及附点在曲子中起到的作用
(2)练唱第二、三句旋律。老师用两种力度不同的唱法使学生对比那一种更适合这两句表现的情绪。
(3)跟琴唱第一主题的旋律。
(4)加上表演都动作演唱
(5)完整的聆听A段第一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其中有一遍是不完整出现的。
(6)再次完整聆听A段第一主题。旋律每次出现的力度一样吗?
(7)听A段第一主题。学生和着音乐表演,注意观察老师的动作和力度的关系,并模仿表演。
(8)听音乐,模仿乐器演奏。
(9)分组依次加入听音乐唱旋律。
主题第一次出现时第一组唱;主题第二次出现时,第二组加入;主题第三次出现时,第三组加入。
【设计意图:通过听,唱,对比,表演等方式使学生对主题旋律表现的音乐形象,出现次数,每次出现的力度,以及每次出现所用的乐器有深刻的了解】
(二)聆听主题二。
(1)听音乐说说音乐表现了什么?和前面的旋律有什么不同?
(2)第二次听,老师用图形普讲解分句和强弱。
(3)再次聆听,学生分组依次用打击乐器参与伴奏,加深对音乐中力度变化的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这段的学习使学生更直观深刻的理解力度、速度、节奏、与音乐形象的关系】
三、总结归纳
(一)总结归纳《瑶族舞曲》的结构。
(二)回顾A段主题音乐。第一主题出现时学生边演唱,第二主题出现时用打击乐器伴奏。
【设计意图:本段的内容使学生对乐曲的整体结构认识清晰,对本节课聆听的部分回顾总结加深印象。】
四、小结
通过聆听《瑶族舞曲》A部分的音乐,使学生理解力度、速度、节奏、与音乐形象的关系,从而更深刻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同时也希望学生能更好的传承分享民族音乐!
五、板书设计
瑶族舞曲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