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单簧管波尔卡》
教学内容:
人音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课时欣赏《单簧管波尔卡》。
教材分析:
《单簧管波尔卡》是一首以波兰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器乐曲,这首经波兰作曲家、单簧管演奏家罗修斯卡改编成的乐曲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后来,乐曲又被 改编成各种乐器独奏曲和合奏曲。“波尔卡”是起源于捷克民间的一种二拍子的快速的圆圈舞。全曲轻松活泼、情趣诙谐、旋律流畅、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全曲有三个主旋律:A主题轻松活泼,诙谐有趣;B主题三连音的运用使音乐较A部更加活跃;C主题的情绪相对A和B情绪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四个乐句组成,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歌唱性。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及格,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在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初步了解各个部分的主题旋律,并通过身体的律动来表现音乐,体验音乐的美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2、过程与方法:在音乐图谱的帮助下,了解乐曲三个主题的节奏特点,培养学生对主题旋律的记忆力,能听辨出单簧管的音色,并能用不同的形式表现音乐。
3、知识与技能:在聆听中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明朗、活泼、充满朝气的情绪,并简单了解单簧管及波尔卡的知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验乐曲欢快流畅的情绪,并通过身体的律动来表现音乐。
教学难点:
结合图形谱,在各种音乐活动中体验三个主题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对旋律的记忆力。
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图形谱教学法,将音乐与美术中想通的元素有机整合,将听觉艺术视觉化,音画结合,提高欣赏能力和兴趣以及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运用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教学手法,以完成教学目标。
一、课前热身,乐曲风格初体验
1、导入
师:同学们好!又能和大家一起上音乐课了。首先,我想用一段音乐来表达老师现在的心情,你能从音乐中感受到老师的心情吗?请你闭上眼睛听一听吧!(播放A主题)
2、律动
师:让我们把这种快乐的心情放大,分享给每位同学。请你听音乐,注意观察老师的动作,并模仿出来,想一想这些动作和音乐有什么关系。
二、了解乐曲创作背景,识记单簧管音色
1、师:大家的模仿能力真强,节奏感也很棒!你觉得我们的动作跟音乐有关系吗?
2、师:这段带给我们好心情的音乐选自波兰作曲家普罗修斯卡根据欧洲民间舞蹈“波尔卡”改编的一首器乐曲。因为普罗修斯卡既是作曲家,有是单簧管演奏家,他在改编时把单簧管作为了主奏乐器,所以这首乐曲的名字就被称为《单簧管波尔卡》。
3、听辨乐器音色
师:《(课件出示:单簧管图片)
师:这就是单簧管,你听过它的声音吗?
单簧管是怎么样发出声音的呢?(弹?拉?吹?)
我们来听听它的音色吧!(播放单簧管独奏)
师:这里有两段音乐,请你听一听哪段音乐是单簧管演奏的?
三、分段聆听,表现不同的音乐主题
(一)聆听A主题
师:你记住单簧管的音色了吗?老师现在要考考大家的小耳朵,单簧管很调皮,它藏到了其他乐器的声音里了,请你听一听这段音乐里有没有单簧管的音色呢?(播放A1乐段)
1、聆听A1乐段:区分主奏乐器和伴奏乐器。
2、聆听A2乐段:哪种乐器在演奏?
3、师:两种乐器演奏的旋律一样吗?老师把它画出来,我们一起看一看吧!聆听单簧管演奏:画图形谱,体会图谱与音乐的关系
聆听弦乐组演奏:检验是否可以用同样的图谱来表示
4、完整聆听A主题:根据图谱提示,模仿乐器演奏,识记第一主题旋律。
5、小结:刚刚我们听到的这两段轻松活泼,诙谐有趣的旋律是《单簧管波尔卡》的第一个主题,我们把它称为A主题。A主题的图谱是我们根据他的节奏特点画出来的,节奏感特别强,我们一起拍拍手为A主题伴奏吧!(播放A主题)
(二)聆听B主题
1、听辨乐器音色:(播放B主题)
师:请大家听一听下面这段音乐,除了单簧管还有谁在演奏呢?
2、听辨旋律是否相同:
师:钢琴和单簧管演奏的旋律一样吗?我们一起用动作来检验一下吧!(分别播放B1和B2乐段)
3、选择合适的图谱表现B主题,听音乐把它画下来。
4、小结:这段音乐同样很欢快活泼,但它的旋律与A主题有所不同,它是《单簧管波尔卡》的第二个主题,我们把它称为B主题。让我们一起伸出小手,像个小指挥一样,再来画画它的图谱吧!
(三)聆听C主题
师:老师想请大家听一听接下来这段音乐,为它选择一个合适的图形来表示。
1、聆听C1乐段:选择合适的图谱
2、听音乐画出图谱,说说C主题的音乐特点。(播放C1乐段)
3、用动作体验C主题的旋律变化。(播放C1乐段)
4、聆听C1乐段:你能听出这四个乐句的主奏乐器分别是谁吗?
5、聆听C2乐段:接下来还有四个乐句,请你听一听和刚才的四个乐句的演奏乐器和旋律是否一样?我们来检验它们是不是可以用同样的图形谱来表示!
6、小结:这段音乐是《单簧管波尔卡》的第三个主题,我们把它称为C主题。你有没有发现这段音乐中,单簧管和弦乐组就像在对话一样,单簧管两句,弦乐组两句。我们现在就来组成一个乐队,一组演奏单簧管,一组是弦乐,我们和着音乐来演奏吧!你们听,先是谁演奏?(播放C主题)
(四)聆听A′主题
师: 到此,《单簧管波尔卡》的三个主题都呈现在我们面前了,可这首曲子并没有结束,老师想请你听听,最后这个乐段有什么特点?
1、聆听A′主题:这个乐段跟前三个主题中的哪个是一样的?
2、听A′主题,画出图谱:最后这段旋律跟A主题是不是完全一样呢?让我们把它画出来检验一下吧!(播放A′乐段)
3、小结:这段旋律是A主题的重复再现,所以把它称为A′主题。现在《单簧管波尔卡》这首乐曲就完整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了,你喜欢这首能带给我们好心情的音乐吗?
四、聆听全曲,根据图谱了解曲式结构
师:现在我们来完整聆听,这一遍你可以看着图谱画一画,当个小指挥家;也可以挑选一样乐器来担任它的演奏任务,做个小演奏家;如果你什么都不想做,也可以当个小观众,静静地欣赏音乐。(播放全曲)
五、拓展:了解波尔卡舞蹈,用体态与声势律动表现乐曲
1、欣赏《波尔卡》舞蹈视频片段
2、用体态语声势表现音乐
六、课堂小结
师:时间有限,这节音乐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让我们把快乐与人分享,把好心情传递给每个朋友。(随音乐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
在音乐教育中,我们进行的不是单纯的音乐课程教学,而是对人的培养;音乐欣赏不是音乐表演,不宜追求技巧娴熟、表现完美,它也不是少数人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和发现等等。这些都与音乐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有关。
一、图谱在教学中的作用及效果
图谱是音乐教学活动中经常运用的辅助教学工具,它是一种视觉符号也是一种材料,它可以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图谱能在欣赏活动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赏能力,启发学生在理解图谱的基础上掌握旋律、节奏、结构等。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充分地感受音乐形象和音乐结构性质。
我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分析作品,划分出音乐的段落,运用图谱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化。三段主题旋律,选用三个不同的图形(小花、藤蔓、瀑布河流),这样能帮助学生形象地掌握音乐的性质、旋律、节奏、特征、曲式结构特点,强化音乐审美感受,提高音乐记忆效果。
二、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得好,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使他们入迷于音乐,这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给他们的必要条件。我觉得导入环节是否精彩,是音乐获得成功与否的又一个关键。所以,本课导入我设计让孩子们从音乐中体会老师的心情,既能快速的把学生带入欣赏课的状态,又能让学生对所要欣赏的乐曲情绪有所了解。
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肢体来表现音乐。
在本次教学中,每一次聆听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学生并不感到重复乏味。相反多次的欣赏加深了学生对乐曲的印象。
我的感触: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深深地感到在音乐教学中,将游戏,表演、律动等诸多形式引进课堂,融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于听、玩、奏、动之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的学习,是变苦为乐学的良好途径,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我将继续努力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总结先进的教学经验,上好每一堂课,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音乐艺术人才。
今后措施:活动中我发现,学生的想象不够充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还需要继续培养,创新意识的发展应分为三个阶段:
(1)较强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生对新鲜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
(2)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的核心内容。
(3)积极的求异性。求异性是指学生个性中的那种不愿随大流而喜欢标新立异,乐于追求与众不同的心理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