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中一年级
所需时间
3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内容包括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中第三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苏联的经济改革》,核心内容是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本主题单元与必修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呼应,将为本单元《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的学习提供比较,对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的学习也有借鉴意义。就中观层面分析本专题的学习对学生形成“经济体制的调整”概念至关重要,在经济发展历程模块中至关重要。
本主题单元包括三个专题:专题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专题二,苏联的经济改革;专题三,研究性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遗产”。三个专题统一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主题,专题一是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专题二是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调整,增设专题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遗产”进行研究性学习,加深对前两个专题的认识和理解,并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奠定基础。
三个专题源于教材,在此基础上有所增加,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意义。
2.掌握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过程、形成的原因、评价斯大林模式。
3.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4.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并运用史料深入分析,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2.运用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3.研究性学习,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得失;
4.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探究专题资源,制作演示文稿,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课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2.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理解改革的必要性、必需性,树立改革的理念 ;
3.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培养学科综合能力。
对应课标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如何建立的?
2.面对困境,苏联社会主义体制是怎样调整的?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留下哪些遗产?
专题划分
专题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课时)
专题二:苏联的经济改革(1课时)
专题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遗产(1课时)
专题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基本史实,为本主题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1课时。学生自学,完成自主学习导学案,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过程、特点、评价;利用主题资源库,深入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和意义,进一步理解斯大林模式的成就和局限性,完成书面作业、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以及历史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和视角。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意义和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过程、评价;
2.正确认识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活力。
本专题问题设计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如何建立的?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是什么?内容?实施的影响是什么?
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是什么?内容?有何积极作用?
3.斯大林模式如何建立的?如何评价?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电脑、网络链接及相关演示课件
常规资源
世界地图、历史地图册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主题资源库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自主学习导学案。
1、导学案提出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有何积极影响?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实施有何积极影响?
斯大林模式是如何建立的?有何特点?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上述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探究。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评价。
活动二: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提出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是什么?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利用资源库和PPT演示文稿,突破上述问题。
3、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学生总结。
活动三:认识“新经济政策”
1、提出问题:?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是什么?
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2、利用资料库,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3、小组展示,互相评价,教师点评,学生总结。
活动四:认识“斯大林模式”
1、提出问题: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是什么?
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有何关系?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2、利用资源库和事先准备的PPT课件,小组谈论,合作探究。
3、小组展示,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学生总结。
活动五:情景探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阅读主题资源,进行材料分析:①列宁和斯大林在经济体制调整上的功过。②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经济结构的影响?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3、小组展示,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评价的学习要素:
1.能否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
2.能否学会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
3.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活动积极主动。
4.陈述观点明确,并用史实说明,论从史出,论证充分。
评价方法:
教师评价,学生结合小组活动评价量规进行自评互评,测试。
专题二
苏联的经济改革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要求学生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调整,1课时。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课堂展示,学生互评;利用资源库和实现准备的PPT课件,探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三次改革的影响;小组合作探究,区分并掌握三次改革的不同。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三次改革的基本史实。
2.探讨经济改革的背景(必要性、可能性),经济改革的影响,认识改革的复杂和曲折。
3.形成三次改革的对比表。
本专题问题设计
面对困境,苏联社会主义体制是怎样调整的?
1、苏联三次改革的概况。
2、从背景、内容、影响等各方面比较三次改革的异同。
3.完成苏联经济改革的思维导图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电脑及相关演示课件
常规资源
历史地图册 历史人物挂画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主题资源库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初步认识三次改革
1.教师下发导学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预习部分;
2.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小组交流,小组互评,教师点拨纠正。
3.学生整理,记忆巩固。
活动二:深入认识三次改革
1.提出问题: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
苏联经济改革中存在哪些问题?
这些问题带来哪些消极影响?
2.利用资源库和预先准备的PPT课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2.小组展示交流成果,小组评价反馈,教师点拨纠错。
活动三、完成苏联经济改革的思维导图
1.学生自主制作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整理,借助制作思维导图温习知识;
2.学生个别展示,教师提供参考,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讨论、完善。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三次改革的基本史实
评价方法:基础知识测试
评价指标:基础知识测试评价量规
2、苏联经济改革的思维导图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思维导图评价量规
3、三次改革对比表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项目全面,表述准确,无知识性错误,制作简洁
专题三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遗产
所需课时
1课时+课外活动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通过专题一、二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情况,专题三的设计奖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现实的借鉴意义,并从历史角度、辩证、全面角度看待和评价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具体有三项活动:
1.绘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思维导图;
2.利用主题资源包,并自主搜集材料,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制作演示文稿,完成课堂展示;
3.整理课堂展示内容,思考完善,撰写历史小论文。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从文明演进的角度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掌握从历史角度、辩证、全面角度看待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2、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探究专题资源,撰写小论文,制作演示文稿,体验研究性学习的魅力以及信息技术在历史课的应用。
3、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曲折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4、全面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理解我国实行改革和调整的必要性、必然性和艰巨性。
本专题问题设计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留下哪些遗产?
1、绘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思维导图。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遗产?
3、苏联遗产给中国的启示?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电脑及相关软件
常规资源
相关书籍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主题资源库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划分小组,明确任务
分为10个小组,每组选出组长一人。组长负责小组内同学的分工和研究课题的开展和管理。根据苏联的发展阶段,对查阅资料进行细化分工,小组成员弄清自己承担的任务。
活动二:搜集资料,加工处理
小组成员根据各自的分工通过网络、书籍、纪录片等搜集相关资料,填写资源记录表,记录资源的主要内容。资料搜集围绕以下问题进行:
(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一日千里,找寻其表现,并探究其原因。
(2)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逐渐陷入困境,探究其原因。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有哪些?
(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活动三:合作探究,形成共识
组长和副组长负责整合成员搜集的材料,围绕探究主题,在讨论探究中填写小组讨论记录表,记录小组成员的主要观点和想法,最后达成组内成员的共识。研究成果可以以资料卡片、图片展览、研究报告、角色扮演等形式呈现。
活动四:展示成果,汇报交流
各小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制作ppt课件,在班内展示交流。各小组把自己的有价值的资源、研究思路、过程、结论与其他小组共享。各小组互相补充,最终形成集体的研究成果。
活动五:综合分析,撰写论文
在分享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理解,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遗产》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说明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认识。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思维导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思维导图评价量规
2、研究性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评价方法:组间、班内互评,教师点评
评价指标:演示文稿评价量规
3、历史小论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遗产
评价方法: 小组内互评,教师点评
评价指标:历史小论文评价量规
思维导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