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产、生活认识力,知道力的定义,结合事例能正确说出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2. 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 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二)方法与过程
通过观察生活中与力相关的例子,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社会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仪器
气球、钢尺、弹簧、橡皮泥、磁力小车、拉力器、钩码、 磁铁
五.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物理的学习,初步认识并了解了一些物理自然现象及其特征,学生具备从物理现象和特征中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和方法,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与力有关的现象,如“压力”、“推力”、“拉力”,并且本节内容属于认识了解类,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列举生活中事例,用多媒体展示,学生亲自实验等活动,给学生直观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对学生对力的学习和理解。
六.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开始,本节课内容由“认识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三部分组成,教科书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力,感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本节内容属于认识了解性的,在教学中结合实验和生活事例,有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认识。
七.教学流程图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引入 新课 创设情景,组织学生扳手腕(两人一组) 提问:决定扳手腕胜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引出新课 两人一组按要求活动,谈谈自己的感觉, 学生谈到扳手腕的胜负有“力气”大小决定。 通过亲自感受,让学生对物理规律由理性上升到感性认识
新 课 进 行 新 课 进 行 认识力 课件出示与力的相关图片。 1.提问上述现象中有什么共同点?你对力有什么认识? 2.根据学生归纳引领学生总结力的定义 3.不接触的物体没有有力的作用,你同一吗?实验证明你的观点。 活动一:观察图片或做一做小实验,提出自己的观点 生1:都有两个物体 生2:两物体中有动词连接 生3:力可以使物体动 …… 活动二:小组间讨论并举例论证老师的观点? 体现课堂以老师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题作用的力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力
力的 作用 是相 互的 演示:将带有磁铁的两小车靠近,松手,让学生观察现象。 提问:此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左手碰右手,两手都感觉到疼痛 引领学生总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三:学生左右两拳互碰、挤压气球、拉弹簧……等活动 谈谈自己的感受 通过直观的实验和学生亲身的感受,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感性的认识。
力的作用效果 1.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设计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提问: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会有什么效果?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吗? 2.提炼学生的观点,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分组实验,利用器材设计实验 生1:捏气球 生2:拉橡皮筋 生3:弹气球 …… 将抽象的物理问题形象化,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体会学习物理的有趣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归纳总结和独立思考的你能力
课堂 小结 学完本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举手发言 让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全新的,整体的认识,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布置 作业 课后自我评价
板书设计
§7.1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