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2-12-19 13:0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6章第一节
石阡民族中学:朱洋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注重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发展,对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另外,实验的验证是本节课必需要的。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史的知识,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并着重讲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及其重要的实验思想。然后引入了牛顿第一定律,引入了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力学体系的基石,而牛顿第一定律又是这个“基石”中的“基石”, 它破除了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它定性地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惯性的概念,为定量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拉开了序幕。本节内容在初中教材中已有体现,但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主要有四方面的不同:一是定律内容深浅不同;二是惯性的认识层次不同;三是实验的设计、探究及思维深度不同;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同。
三、学情分析
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学生已初步知道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概念,但是缺乏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历史的了解,对内容也是一知半解,现在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常常形成与亚里士多德相似的观点,且根深蒂固。对于“质量是惯性唯一的量度”更是缺乏认识,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速度也是惯性的量度。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引导,配合实验、结合生活事例来澄清概念。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能力与方法目标: 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归纳、综合分析能力; 理解理想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3、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2)通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五、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伽利略理想实验,难点是对惯性的理解。
六、教学方法:
1、对比实验、自主探究、合理推理。
2、利用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贴近生活更易理解。
七、课前准备
多媒体、自制理想斜面实验器(用有很小凹槽的柔软铝塑板作为轨道)、小球、滑块、气垫导轨。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分组回答、新课引入
①第一组问题:太空仓中( 相当于不受力的环境)宇航员为什么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第二组问题:机动车行驶时,司机为什么必须使用安全带?
③第三组问题:教师做演示实验,问实验中纸板被快速离开后,鸡蛋为什么没有随纸板一块?飞出去。??????????????????
④第三组问题:教师做演示实验,气球中的水在气球被扎破的瞬间,为什么还保持原来的形状不变。??
教师总结:从刚才的题目中,我发现大家对初中的知识还是掌握得很不错,但这里面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再慢慢来解决。从刚才的题目中大家发现我们所用的是初中的那些知识? 
学生回答:牛顿第一定律(引入课题)
首先让同学看一个实验:用手推车,车前进,停止用力,车停止。
设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此类的现象?(由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答:①可能有如静止的自行车用力踩脚踏板时自行车运动,如停止用力,它最终会停下来。
②静止的秋千用力时,它会摆动起来。停止用力时,它会最终停下来,等等。
2、两种主要观点:
(1)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在得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后)
设问:你认为这个观点有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
在学生提出的观点后指出:亚里士多德(公元384—322)那个年代人们对盲科学然无知,人们认为世间的一切都由“神”来主宰,而亚里士多德却比别人更深入地来思虑些问题。比如说“他看见马拉车,车就可以运动;马停下来,车也跟着停下来。”他就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的这个观点非常符合人“眼见为实”的直觉经验,因此这个观点被人们视为真理,一至延续到了十七世纪,这个时代的科学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人们对待事物的看法开始注重从事实出发,从实践出发,而伽利略就是这个时代的伟大人物,他通过观察、实验,认为眼见并不一定为实,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2)伽俐略的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设问:现在假设你是伽俐略,你会寻找怎样的“侦察”方法去推翻这维持两千年的“错案”。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思考:然后叫几组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 ①沿斜面下滑的物体,到达水平面后,没受到动力的作用仍然能继续运动。
②扔出去的球也能继续运动。 
结论:由以上同学们所举例说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而引起他们停下来的 “罪魁祸首”是:摩擦力
3、介绍和演示伽俐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这个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呢?伽俐略注意到,当一个小球沿斜面下滚时速度会增加,小球沿斜面上滚时时速度会减小,他由此猜想,当小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该不增不减,实际上他发现,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伽俐略认为:这是由于摩擦阻力的缘故,他推理:若没有摩擦力,球将永远滚下去,为了说明他的思想,他设计理想斜面实验。
(1)阅读课本,体会伽利略当时做实验的过程和思想,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和讲解。  
(2)再用视频动画演示理想斜面实验
通过对理想斜面实验的演示,说明物理研究中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必要性,同时也展示了物理研究思想的美妙和逻辑的力量。(由于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绝对光滑的斜面,所以这个实验是个“理想实验”。)
实验:气垫导轨上物体近似匀速运动
视频观看:目前的一项体育项目——冰壶球运动,由于球运动过程阻力很小,能以几乎不变的速度前进。
教师总结(投影):
①伽俐略理想实验对科学研究的意义。
②介绍伽俐略其人其事,强调指出,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非常简单的道理。在它发现的最初往往是非常艰难的,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念,没有足够的事实和理论依据去支持你,许多人可能会放弃,但伽俐略没有放弃。
让学生意识到:一个规律的发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一开始认识就是对的,而是需要人类不断探索才能形成的,并明白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和科学家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
4、与伽俐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补充和完善了伽俐略观点,他认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他支持了伽利略力不是物体的运动的观点,并且还强调没有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他还认为,这应该要作为一个原理加以确立,并且是人类整个自然界的基础。
强调笛卡儿对伽俐略观点的提升与补充,指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5.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理解
在伽俐略和笛卡儿的正确结论隔了一代人后,由牛顿总结出牛顿力学的第一条基本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上状态,直到有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物理学的基石。
投影介绍牛顿——“经典力学之父”的成就,指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系统中的基础。
对定律的理解指出:
明确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一切物体所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
揭示力的本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理想化状态: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思考与讨论:从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都有一种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那么这种“本领”与什么因素有关?请大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由学生分组讨论,收集各组的实例和观点,老师对此进行总结并对错误的认识进行引导和纠正。指出:把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在此基础上,再提以下设问:
设问一:是不是说只有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物体才有惯性呢?变速的物体有没有惯性?
设问二:液体、气体有没有惯性?
由现象得出: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
通过下面的问题来巩固和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由学生分析并回答)
问题:被踢出的冰块,在摩擦力可以忽略的冰面上匀速滑动,冰块受不受向前的作用力?
6、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通过视频展示:①铁锹扬沙(设问:为什么沙可以被扬出?由学生回答)
?  ? ②实验演示车运动碰到障碍物后停止,车上物体反倒(要求解析车停后,车上物体反倒的原因)
提问:你能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惯性有关的现象?
在学生举出一些惯性的实例后,看两段视频材料:
①人在车上抛球,最后落回地面(可结合此理解为什么地球在自转,人起跳后还能落回原地)
②汽车实验厂里的汽车启动和刹车的过程,以及为什么要系安全带的必要性(呼应新课引入“司机为什么要系安全带”)
最后,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中结束这节课: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强调这节课中理想实验的科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九、知识小结(通过提问的方式)
①通过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会用那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②体会到了什么过程,学会了那些研究方法。
③对本节课有什么认识或学到了什么精神。
展示投影:
牛顿第一定律(小结)
1、知识与技能
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理解
②惯性的概念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过程:体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方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理想化、外推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经过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长时间的认识过程
②学习科学家们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十:课后作业:
①请你谈谈在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识上,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分别有何贡献。
②教科书P105 1.2.3.4. 5. 6.
③寻找可以观察的惯性现象以及惯性的利用与防止
八、课后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我采用演示实验为主,学生思考、分析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仍以实验演示为主,学生们观察、分析、讨论,教师再指导的教学方法,学生大部分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本课的重点是给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下节课做好知识、技能和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准备,同时让学生从身边发现物理问题,很好的渗透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这堂课的优点是充分发挥了演示实验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主导的教学理论,课堂氛围活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好。成功之处,在于教学中没有将目光泛泛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而是着眼于学生全面物理素养的提高,从历史走向现在,从现在走向未来,从课外走向课内,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全面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力做到了“从上课之前就开始学习物理,到下课之后仍不忘物理”的大物理教学观和“用课本上课”而不是“照课本上课”的理念。
本堂课的不当之处是,学生只是观看,自己动手的机会少。有少部分学生对“物体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一现象不理解,不能和生活实际联系。还有就是教学时课堂练习较少,学生的应用理解程度不够。课堂活跃程度不好控制,有些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后没能及时的拉回来,造成思维间断,影响了学习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