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5 10:1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程分析
课程标准: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2.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
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和王安石变法。
教学重难点: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是本课重点。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是本课突破的难点。
整体感知
教学目录
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贰、重文轻武的政策
叁、王安石变法
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之弟和赵普等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高呼万岁,拥立他为皇帝。宋朝开始
典故认识
典故:黄袍加身
赵匡胤(yìn)(宋太祖 )
960年
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夺取后周政权
宋(史称北宋)
东京(今开封)
宋朝建立
宋太祖
人物
时间
过程
国号
都城
宋太祖、宋太宗
“先南后北”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局部统一)
北 宋
陈桥驿
东京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局面
965年灭后蜀
966
963年
970年
978年
979
北宋的统一
人物:
方针:
意义:
宋太宗
宋太祖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太祖: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赵普: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太祖: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赵普: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夺相权
收财权
收兵权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情景模式
1、军事上:
①首先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统调分离)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控制兵权
2、政治上:
分化事权
执行
皇帝
宰相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行政
军事
财政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皇帝
宰相
(1)中央:削弱相权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之前的中央制度
北宋中央机构
2、政治上:
(2)地方: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派文臣相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②州县长官,三年一换,防止权力过大
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控税收
④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县长
州—县
知州
唐朝的地方机构
通判
转运使
州—县
知州
县长、转运使
宋朝的地方机构
(1)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2)皇权大大加强。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
影响
地方
地方
地方
地方
地方
中 央
财权
行政权
结果: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兵 权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唐朝武官
宋朝文官
“功名只向马上取,
真是英雄一丈夫。”
—— 唐代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北宋谚语
知识过渡
以下唐朝和宋朝人们对文官和武官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①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高文官地位,文臣统兵,武将带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③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提高进士地位。
重文轻武的政策
原因
表现
宋朝的政治特点:
重文轻武、重内轻外
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②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④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②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重文轻武的政策
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增设官僚机构
扩充军队
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
分散军权
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开支浩大,财政收入为赤字。面对该问题,如何处理?
年代 收入 (单位:贯) 支出
(单位: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12620万余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冗官
冗兵
冗费
积贫
军队战斗力弱
积弱
知识过渡
改革(变法)
原因/背景:
①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②战争赔款、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
③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1069年
实现富国强兵
王安石变法
时间:
人物:
目的:
宋神宗、王安石
王安石
宋神宗
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王安石变法
措施:
经济上: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保甲法
军事上:
结果:
成果:
失败原因:
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建立:
宋朝统一中原和南方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的政策
重文抑制武将,提高文官的地位
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制度
军事方面:
在中央:
在地方: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开封
控制兵权(收兵)
削弱相权(削权)
分割地方官的权力(收钱)
王安石变法
富国强兵
课堂小结
目的
措施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
1、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要是为了( )
A、分割宰相权力 B、发展科举制度
C、防止武将跋扈 D、提高文人待遇
2、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落(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C
A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3、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
A.秦王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B.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
D
D
5、“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6、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这里反映出北宋的一个基本政治特点是( )
A.重文轻武 B.重内轻外 C.强干弱枝 D.冗官冗费
7、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B、新法不得人心
C、新法没有得到宋神宗的支持 D、新法使行政效率更加低下
A
A
A
课堂练习
8、宋代是中国科举制度成熟并改革较大的历史时期。以下属于宋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的主要措施是( )
A.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B.增加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C.创立殿试制度,帝面试考生 D.严格规定文体,考查四书五经
9、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反映了北宋治国策略的特点是( )
A.藩镇割据 B.民贵君轻 C.休养生息 D.重文轻武
D
B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