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小说阅读之叙述特点
【2022届八省T8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归去来》】
8.请简要分析本文在叙述方面的艺术特色。(4分)
模拟考题回放:
【2022届高三模拟题《催粮差》】
8.赵树理的小说具有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请从视角、情节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特征的。(4分)
【《新亮剑》80页《地铁里的狗》】
9.“摇摆”是小说情节运行的一种方式,本文的“摇摆”体现在哪里?请分析“摇摆”在本文中的作用。(6分)
【2014全国Ⅰ叶紫《古渡头》】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2018年全国Ⅰ卷《赵一曼女士》】
6.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链接高考:
叙述的艺术特色
叙述特征
情节运行方式
怎样叙述的
叙述方式
叙述技巧
……
叙 述 特 点
叙 述 特 点
叙述人称(叙述视角)
叙述顺序
叙述节奏
情节安排手法
表达方式的运用
情节叙述手法
情节安排手法
指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
包含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者身份)、叙述顺序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情节叙述手法
一、小说的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者身份。
类别 内涵及作用
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叙述者身份(视角):孩子、伙计、知识分子等特殊身份。
如:
《孔乙己》以小伙计的身份(视角)叙述故事;
《我的叔叔于勒》以儿童的身份(视角)叙述故事(单纯、真诚、善良、稚嫩、干净,诗化优美的世界等,与成人世界形成对比。)
说明:高考选文常见的叙述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因为这两种叙述人称各有长短,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文章常常交叉采用两种不同的叙述人称。
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
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类别 内涵 作用
顺叙 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先交代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祝福》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叙述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谨,内容更充实。《老乞丐》
二、小说的五种叙述顺序
类别 内涵 作用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我的第一个上级》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平叙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被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续表)
三、表达方式的运用
1.以叙述为主。绝大多数小说均如此,一般不作为考查点;
2.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如T8大联考《归去来》请简要分析本文在叙述方面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①在叙述的视角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叙事,通篇贯穿“我”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
②在叙述腔调上,以“讲述”为主,夹杂着叙述者的情感和判断。
③在叙述的速度上,有简约的概括叙述,也有丰盈的详细描写,叙述张弛有度,快慢相间,使得小说引人入胜。
(每写出一点给2分,共4分。若从叙述的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8.请简要分析本文在叙述方面的艺术特色。(4分)
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技巧。
一、常用手法:1.常规技巧;2.特殊技巧。
二、叙述节奏
情节安排手法
手法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悬念 指作者为了激发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的一种写作手法。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线索 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其目的是用来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因此它与结构或层次、情节一道成为作品谋篇布局的重要环节。
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照应 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常用手法之常规技巧如下:
手法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手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给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受,对表现文章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手法 作用
常用手法之特殊(个性)技法(近几年高考或模拟题中常考技巧):
对话的形式 情节集中
回忆(梦境、回忆等)与现实交织 内容丰富,摇曳多姿
一波三折(摇摆) 增加曲折性,引人入胜(《新亮剑》P73)
蒙太奇——镜头衔接 见下页
其他 ……
二、叙述节奏
详略得当;张弛有度;叙事快慢等等
情节安排手法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叙述视角:有限视角、全知视角
叙述者身份(视角):儿童、伙计、知识分子等
叙述顺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情节安排技巧:常规、特殊(各见详解)
表达方式的运用: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叙述节奏:详略、张弛、快慢等
叙述腔调(有的地方与叙述身份有关,有的地方与表达方式有关,如冷峻、幽默、讽刺等
……
叙述特点
考查与解答
设问方式 1.小说的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重手法判断和分析)
2.小说的情节安排体现出……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分析如何体现、作用。重在理解、分析)
答题模板 情节技巧+结合文本分析+技巧效果。
能力·重点培育
例1: 古渡头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6分)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
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手法判断分析考题之答案分析:
①在叙述的视角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叙事,通篇贯穿“我”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
②在叙述腔调上,以“讲述”为主,夹杂着叙述者的情感和判断。
③在叙述的速度上,有简约的概括叙述,也有丰盈的详细描写,叙述张弛有度,快慢相间,使得小说引人入胜。
(每写出一点给2分,共4分。若从叙述的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例2: 归去来
手法判断分析考题之答案分析:
例3: 催粮差
赵树理的小说具有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请从视角、情节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特征的。
①用全知视角讲述故事。像绝大部分传统小说一样,《催粮差》用全知视角讲述故事,使读者通过阅读能够通晓故事涉及的方方面面。
②围绕核心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故事。讲述故事采用连贯叙述的方式,围绕着故事情节叙事。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煎饼铺伙计催粮被二先生打耳光,崔九孩给二先生道歉,以及崔九孩要到孙二则家催粮等。
手法判断分析考题之答案分析:
地铁里的狗
例1:“摇摆”是小说情节运行的一种方式,本文的“摇摆”体现在哪里?请分析“摇摆”在本文中的作用。(6分)
本文情节的“摇摆”指的是,“我”收养小狗从为难到最终答应的并非一帆风顺的过程。
作用:①增加了情节的曲折性,使情节有波澜,故事充满了悬念;
②借此将人物内心的犹豫展开,从而丰富了“我”的形象,充分展现了一个爱狗人士、一个看似冷漠的人突破重重障碍的心理,也体现了在矛盾之中爱心的难能可贵;
③增强读者意识,引人入胜,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手法理解分析考题之答案分析:
[2018年全国Ⅰ卷《赵一曼女士》
例2: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手法理解分析考题之答案分析:
谢 谢 大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