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区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调查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28分)
一、(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它不仅是具有历史感的,而且是更具有现实感的。文化自信本身就具有强劲的动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作为文化自信的审美之源,文学艺术的创新是使文化自信具有时代动能、审美标志的主要因素。文艺创新最为突出彰显的应是艺术个性,而文化自信却要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传统中汲取,又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要做到文艺创新,对创作主体来说,应该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时代精神,以宽广博大的爱国胸襟与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进行审美感兴,以 的原创力进行建构,绝非故作猜奇、胡编乱造,也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生活基础之上的。真正的文艺创新,很少是主题先行、刻意求取的,而是在直面现实的审美感兴中获得的。遍观中外文艺经典,真正能为人们所擎爱、所推崇的作品,并不是表达个人情感,而是表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与造化自然息息相关的“人类情感”。习近平总书记所批评的“只写一已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的创作方法,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成就创新之作的。
艺术创新必须开创出、彰显出艺术家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充分发挥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远离跟风抄袭,以其独特的观察世界、把握世界的方式,创造出不同以往的艺术形象,讲好 的中国故事。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产生于新颖别致的创新意图。但是,( )。要实现艺术创新,需要艺术家们坚持艺术训练,熟练乃至 地运用本艺术门类的艺术语言,在进行临机的创作过程中臻于艺术化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息息相关 厚积薄发 引人入胜 出神入化
B.休戚相关 养精蓄锐 扣人心弦 炉火纯青
C.休戚相关 厚积薄发 引人入胜 炉火纯青
D.息息相关 养精蓄锐 扣人心弦 出神入化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遍观中外文艺经典,真正能为人们所挚爱、所推崇的作品,不仅表达个人情感,还表达了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与造化自然息息相关的“人类情感”。
B.遍观中外文艺经典,真正能为人们所挚爱、所推崇的作品,不是表达个人情感,而是表达了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与造化自然息息相关的“人类情感”。
C.遍观中外文艺经典,真正能为人们所挚爱、所推崇的作品,不仅表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与造化自然息息相关的“人类情感”,还表达了个人情感。
D.遍观中外文艺经典,真正能为人们所挚爱、所推崇的作品,不是表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与造化自然息息相关的“人类情感”,而是表达了个人情感。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仅有创新意图是远远不够的,创作主体还必须具有纯熟的艺术表现技巧及对艺术语言精准运用的能力
B.创作主体还必须具有纯熟的艺术表现技巧及对艺术语言准运用的能力,仅有创新意图是远远不够的
C.仅有创新意图是远远不够的,创作主体还必须具有精准的艺术表现技巧及对艺术语言纯熟运用的能力
D.创作主体还必须具有精准的艺术表现技巧及对艺术语言纯熟运用的能力,仅有创新意图是远远不够的
4.下列对文学常识及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又称老聃,春秋末期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由老子撰写的《老子》又称《道德经》。
B.“大学”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出自《礼记》的《大学》与《中庸》《论语》《庄子》被公认为儒学经典,合称“四书”。
C.夏衍,剧作家。他创作的话剧剧本有《秋瑾传》《上海屋檐下》等,他创作的《包身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报告文学之一。
D.列夫·托尔斯素的长篇巨著《复活》,广泛深入地再现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生活画面,通过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斯洛娃双双实现精神和道德的“复活”,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对人类道德与价值的不断寻求。
5.把下列标号的语句组织起来填入文中划横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教育学研究表明, 。但倘若对偶像的崇拜趋于盲从、迷信,那么这种偶像崇拜就走向了反面。
①对于个人成长有一定积极意义
②“偶像崇拜”在本质上是希望成为更好的自己
③从最初的父母到老师到后来各个领域的名人乃至伟人
④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一直不断地寻找偶像
A.②③④① B.①④③② C.③④②① D.④③②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每小题2分,共6分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懦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懦、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充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辩,二者实现了辨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
B.儒家主张“和而不同”,道家主张和则生万物,儒、道两家主张虽说法不同但是在主张“和”与“和谐”这点上是完全一致的。
C.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就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8.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C.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三、(12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致,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慨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10.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由是观之 是非之心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天子能荐人于天
D.自贼者也 贼其君者也
1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如果国君有了怜爱别人的心,有了施行怜爱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好像可以放在手掌上运转一样容易了。
B.本章是孟子阐述“性善”基本理论的一章,孟子认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四端和四肢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
C.孟子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是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D.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果能扩充这四个善端,就能够用来侍奉父母,就足够用来安定天下。
(二)尚野,字文蔚,其先保定人,徙满城。野幼颖异,祖母刘,厚资之使就学。至元十八年,以处士征为国史院编修官。二十年,兼兴文署丞,出为汝州判官,廉介有为,宪司屡荐之。二十八年,迁南阳县尹。初至官,狱讼充斥,野裁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改怀孟河渠副使,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隶有司,不宜复置河渠官。”事闻于朝,河渠官进罢。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剌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俄升国子博士,诲人先经学而后文艺,每谓诸生曰:“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时学舍未备,野密请御史台,乞出帑藏所积,大建学舍以广教育。仁宗在东宫,野为太子文学,多所裨益,时从宾客姚燧、谕德萧渼入见,帝为加礼。至大元年,除国子司业,近臣奏分国学西序为大都路学,帝已可其奏,野谓国学、府学混居,不合礼制,事遂寝,四年,拜瀚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诏野赴吏部,试用荫补官,野多所优假。或病其太宽,野曰:“今初设此法,冀将来者习诗书、知礼义耳,非必责效目前也。”众乃服。皇庆元年,升翰林侍讲学士。延祐元年,改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二年夏,移疾归满城,四方来学者益众。六年,卒于家,年七十六。赠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追封上党郡公,谥文懿。野性开敏,志趣正大,事继母以孝闻,文辞典雅,一本于理。
(节选自《元史·尚野传》)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B.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C.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D.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处士,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或未做官的士人,文中指前者。
B.赠,皇帝给予官员及其妻室、父母和祖先的荣典,文中指赐给死者官爵。
C.移疾,旧时朝中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要求辞官隐退的婉语。
D.国子祭酒,古代的学官名,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始于晋武帝。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野幼时聪慧,读书应召,尚野自幼聪颖异常,在祖母刘氏资助下读书学习,后以处士的身份被征召为国史院编修官。
B.尚野清廉耿直,居官有为。尚野在汝州任上因清廉有为多次被上司举荐,改任河集副使时,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的疾苦。
C.尚野重视教育,广建学舍。尚野担任国子博士时密请御史台,请他们拿出些国库藏的财物,广泛建设学校,推行教育。
D.尚野文章典雅,受人敬服。尚野多次担任学官,教学以经学为先,文章以理作为标准,辞官回乡后,来求学的人更多。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2分)
四、(16分)
15.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初至官,狱讼充斥,野藏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5分)
1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5分)
书愤(其一)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①久,忧愤张巡嚼齿②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②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首联“白发萧萧”表示诗人年华老去,却只能“卧泽中”,一个“卧”字形象写出诗人闲处家中的情形。
B.颔联上句一个“久”字写出困厄的时间之长,下句一个“空”字突出了殊死抗敌的悲壮。
C.颔联引用苏武和张巡两个著名忠君爱国者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的抗金报国之心天地可鉴,至死不改。
D.颈联实写春雨中春草茂盛的上林苑和夜月下残垣断壁的洛阳宫,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氛围。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陆游的另一首《书愤》的尾联,请比较这两首诗的尾联在抒情方式和抒发的情感上有什么不同。(4分)
17.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 , ”。
(2)《大学之道》开篇即点出了“三纲八目”的“三纲”,即“ ,在亲民, 。”这是“大学之道”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3)《<老子>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 ,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五、(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碑
孙梨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白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待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着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
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
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
“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赵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赵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
赵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赵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赵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赵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
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窝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棱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儿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撤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一九四六年春于窝中(有删改)
1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说讲述了赵庄村普通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液河,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大多命丧冰河,赵老金执着地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故事。
B.母女俩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等细节照应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暗示形势紧张。
C.小说写到多种声音,“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表明两军力量悬殊,揭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
D.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比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就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体现出大娘担忧战士的沉重心情。
1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说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比如李连长只出场一次,他与赵老金一家的亲厚已然传递出来.
B.小说两次写战士们跳进冰河的场景,一实一虚,强化了八路军战斗的艰苦和牺牲的悲壮,表现了赵老金的悲痛之情。
C.小说独具匠心地运用了方言词语,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等,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D.滹沱河是贯穿小说的物象,结尾处“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寄寓的是击退敌军的决心和信心。
20.同为表现战士牺牲后群众的悲情,描写小菊悲情的语句能不能用在大娘身上?为什么?请结合小说具体分析。(4分)
21.小说以“碑”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六、(4分)
22.米考伯先生、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布恩迪亚、圣地亚哥,都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著名人物形象,请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为他(她)写一段简介,要求:符合原著内容,突出人物特征和典型意义,150字左右。七、(4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论语》中有句名言:“知其不可而为之。”字面意思是说,明知做不到也一定要去做。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畏艰险的坚定意志;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永不言弃的进取精神;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讲科学的盲目蛮干;还有人认为……
这句名言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50字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河西区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调查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0分,每题2分)1.A2.A3.A4.B5.D
二、(6分,每题2分)6.B7.C8.C
三、(12分,每题2分)(—)9.D10.D11.B(二)12.B13.A14.B
四、(16分)
15.(5分)刚到任时,那里的案件和诉讼积压很多,尚野进行裁审处理,不使它们被拖延搁置起来,经过了十天的办理,就没有事了。(“狱讼”,案件和诉讼;“充斥”,积压;“留滞”,拖延搁置;“涉”,经过;“旬”,十天。5分,每点1分,
16.(5分)
(1)D(1分)
(2)《书愤(其一)》“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是直接抒情;(1分)人虽年迈,但是报国的壮志却未老去,即使马革裹尸也当为鬼中之雄,表达自己即使年迈却依然壮心不已,渴望抗击金人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情感。(1分)《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借用诸葛亮的典故,是间接抒情;(1分)诸葛坚持北伐,《出师表》名满天宇,千载之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表达了作者对当朝得志的主和派庸碌荷安,无人像诸葛亮那样力主北伐的嘲讽和愤怒(学生如答出希望效法诸葛亮北伐,报效祖国亦可)(1分)(4分)
17.(6分,每空1分)
(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2)在明明德 在止于至善(3)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五、(12分)
18.C(2分) 19.D(2分
20.不能。①小菊是个矜持内敛的姑娘,在前文听出李连长到来,“又惊又喜”,没有直接表达,战士牺牲后,作者用了精准的动作描写如“推送”“转”“踏着”“卷着”,神态描写“发呆”和心理描写“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含蓄地传达了小菊深藏的悲愤和痛楚,符合她的形象和性格,(2分,性格1分,具体描写1分)
②大娘是一个热情爽利的人,在前文她听出李连长声音时“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在得知李连长的人马需要帮忙渡河时她大声催促赵老金。在得知战士牺牲后,神态描写“哭得两只眼睛通红”,不掩饰内心的悲情,符合她直率的性格。所以描写小菊悲情的句子不能用在大娘身上。(2分,性格1分,具体描写1分)
21.(4分)①“碑”指在河边固执打捞的赵老金,他是八路军战士的见证者和纪念者。②“碑”喻指保家卫民的八路军英雄,昭示他们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③“碑”联结着军与民,象征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和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答对1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六、(4分)
22.(4分)示例:玛丝洛娃,一个被凌辱的下层人民的典型。原本是位纯洁、善良的姑娘,被聂赫留朵夫诱骗、抛弃,沦为妓女后,自暴自弃,精神上走向堕落,后来是聂赫留朵夫的贩罪行动,是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她的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体现出不合理社会对她的残酷迫害,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复归。
七、40分
23.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