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课外古诗词2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语文课外古诗词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9 15:3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长歌行汉代乐府民歌 《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诗歌,是为乐府的曲配的唱词。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分为“长歌行”和“短歌行”。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2、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学习向导:考考你青 青 园 中 葵,
朝 露 待 日 晞。阳 春 布 德 泽,
万 物 生 光 辉。少 壮 不 努 力
老 大 徒 伤 悲千古名句:课后延伸 收集“惜时”的名言、谚语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題解詩題一作〈臨洞庭湖〉。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七三三),張九齡為相,孟浩然曾西遊長安,希望得到引薦。用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表示了作者從政的熱情。
這是一首干謁詩。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分,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跡。  八月湖水平,
八月的洞庭湖,秋水上漲,和岸上幾乎平接。
 涵虛混太清。
   天空  天空
(天光映入湖面)湖水彷彿涵融著整個天空,水天相接,混合成整個渾然一氣的天空。 開頭兩句,泛寫洞庭湖的開朗與涵渾。
湖水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氣蒸雲夢澤,
水氣蒸騰,彌漫整個雲夢大澤
波撼岳陽城。
波濤洶湧,幾乎要撼動了這座岳陽城。古代「雲」、「夢」本是二澤,在湖北省大江南北,江南為夢,江北為雲,後世大部分淤成陸地,便併稱雲夢澤。
宋人范致明〈岳陽風土記〉:「孟浩然洞庭詩有『波撼岳陽城』,蓋城據湖東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風,夏秋水漲,港聲喧如萬鼓,晝夜不息。」深究鑑賞三、四句實寫洞庭湖。水氣浩蕩,聲勢懾人。
水氣:「氣蒸」句寫出湖的豐厚的蓄積。 彷彿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鬱鬱蒼蒼。
水勢:「波撼」句襯托湖的澎湃動蕩。人們眼中的這一座湖濱城,好像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變得異常渺小。
這兩句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意味各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大,而且充滿活力。欲濟無舟楫,
面對浩浩的湖水,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隻。
(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
端居恥聖明。
在這個「聖明」的太平盛世,自己居然閑居無事,想想深覺可恥。下面四句,轉入抒情。
情感從眼前景物觸發--上句自歎欲渡洞庭而無舟楫,暗喻想作官無人引薦;下句直率表明:這樣平居閒處,有負當前「聖明」之世。
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並非本願,出仕求官還是心嚮往之,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坐觀垂釣者,
徒然看著那湖畔垂釣的人們
(雖想效法您的大才輔政, 卻力不從心)
空有羨魚情
空自豔羨他們釣得魚獲,只有聊表欣慕之情!
(自己是在野之身,終究不能追隨丞相左右。)末兩句用古意進一步發揮想出仕的意思。
《淮南子.說林訓》:「臨河而羨魚,不若歸家織網。」這裏暗示無人援引,徒有從政的願望而已。下面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出呼喚。「垂釣者」暗指當朝執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
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哂昧恕痘茨献樱?f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作為干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上自有特色。秋 词刘禹锡制作: 重庆垫江一职中 殷 华听朗读: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寂廖,而我却是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乐观风格已定。
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反映作者高远爽朗的心情。评 析:中国古代咏秋之词很多,但大多数都是以悲秋为基调,而这首《秋词》却是明快乐观的咏秋之作,在中国诗史上,可算是凤毛麟角。画眉鸟  欧阳修画眉鸟   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 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 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 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 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该诗就是写于他被贬滁州时期。
六一居士来历   知滁州时,建醉翁亭,自号醉翁,作《醉翁亭记》。晚年至颍水之上,于熙宁三年(1070年)作《六一居士传》,并更号为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赏析   该诗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渴望,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作业:    默写这两首诗浣溪沙 苏 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村南村北”概括“缫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缫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 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 “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象,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作者是一位爱国诗人,尽管年老体
衰,闲居乡下,却仍然盼望着为国尽
力。一个深夜,风雨交加,诗人睡梦
中仿佛正在战场上激烈拼杀。 陆游简介背景介绍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
人陆游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由
于主张坚决抗击金族侵略者,反对屈辱求和,
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家乡
闲住多年,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山
阴(今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他的年龄也已68岁,
但他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从这首诗中可以明
显看出这点。 ①选自《剑南诗稿》。作者同题诗有二首,
这是第二首 。一、题解二、词解②〔僵卧〕指卧病在床。③〔不自哀〕不为
自己哀伤。④〔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戍,
守卫。轮台,在现在的新疆,汉代曾在这里驻
兵屯守。⑤〔夜阑(lán)〕夜将尽。⑥〔铁马〕
披着铁甲的战马。   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
己并不感到悲哀, 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
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译 文练习: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