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第一课时:纪念主体——刘和珍君(们)
人死如远游,他归来活在人的心上
阅读与思考
初读文本
结合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
2.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刘和珍是怎么死的?
1.作者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
生前爱看鲁迅的文章
预订了《莽原》全年
2.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毅然
反抗校长
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听先生讲义
担忧母校前途,
黯然
泣下
参加请愿,中弹牺牲
《莽原》
最早
刊头题字
创刊意图
有始无终
销行寥落
?
刘和珍
短发
微笑
3.刘和珍是怎么死的?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___
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想到有这样的
____。但竟在执政府前____了,从___入,____心脏,已是致命
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
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
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
头部和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欣然
罗网
中弹
背部
斜穿
三月十七日晚间,她用电话要我第二天同去开国民大会请愿。我问身体如何?她说伤风作呕,我劝她不必去,她不听。第二天我到天安门稍迟,人丛中并没有看到她。到执政府门口,才远远地见着一面,我又爱看热闹,走到极西的前面去,她们的队伍在东边后面,相隔很远,我觉得此后相见,谈话的时候很多,所以没有走上前去。
忽枪声起,群众纷纷倒地……我知事不妙,复回至执政府门外,由一个先生到里面去开棺认尸,我一见就认识是她,出声大哭,被警察喝止。同行医生检查她身上,已全无脉搏,摇头叹息。这是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十时四十分,遂成了我百世不忘的纪念日。
——方其道《未婚妻刘女烈士和珍事略》
再读文本
刘和珍死后,不同的人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评价?
第二课时:情感倾向与写作缘由
我正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
鲁迅
学者文人
庸人
段政府
刘和珍死后,不同的人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评价?
学者文人
刘和珍死后,不同的人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评价?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第一节)
说她们受人利用
庸人
刘和珍死后,不同的人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评价?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淡忘、冷漠、沉默
段政府
刘和珍死后,不同的人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评价?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污蔑刘和珍君们是“暴徒”
鲁迅
刘和珍死后,不同的人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评价?
悲痛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鲁迅
刘和珍死后,不同的人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评价?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赞扬她们伟大
作者的写作缘由是什么呢?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第一节)
缘由1:记念刘和珍君
作者的写作缘由是什么呢?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第一节)
缘由②控诉反动势力的罪恶
③提醒庸人不要忘却这件事
第三课时:总结经验教训和意义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
刘和珍们的请愿已成为悲剧,那这次请愿产生了什么影响吗?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第六节)
1.对庸人、反动势力:意义寥寥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如何理解:本体、过程、结果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本体) 煤的形成(喻体)
经历无数的血战(过程) 大量的木材(过程)
前进一小步(结果) 一小块(结果)
鲁迅在《死地》里提到:“但我却恳切地希望:‘请愿的事’,从此可以停止了。倘用了这许多血,竟换得这样的一个觉悟和决心。而且永远记念着,则似乎还不是很大的折本。”“为中国计,觉悟的青年应该不肯轻死了罢。”
刘和珍们的请愿已成为悲剧,那这次请愿产生了什么影响吗?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第七节)
2.对亲族、师友、爱人:浸渍、永存,是有意义的
刘和珍们的请愿已成为悲剧,那这次请愿产生了什么影响吗?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3.对将来的意义:可以看到中国女子的勇毅,并激励真的猛士更奋然而前行
升华:刘和珍们的请愿已成为悲剧,那这次请愿鲁迅怎么看待?对当今的我们有什么警示意义?
精神可嘉
但方式不佳(徒手请愿)
牺牲可惜
现如今,我们不需要太多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的英雄
我们需要一些利己利人的英雄
在最近的新闻事件中,还有哪些殒身不恤的英雄?(抖音视频)
第四课时:对比阅读《为了忘却的纪念》
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相同点:《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抄红色部分)
(1)两篇文章主题相近,都是为悼念革
命青年而作,即题目提示的为了“记念”; 情感相通,都赞颂了革命青年的英勇,悲痛于他们的牺牲,憎恨反动势力的残暴,表现出悲与痛、爱与恨的情感交织;(2)写法相似,都善于选取零散的片段勾勒人物画像,并呈现出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
相同点:《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抄红色部分)
同样都带有很强的抒情性,但前者直露显豁,情感浓厚炽烈,后者则内敛深沉,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
这是为什么
相同点:《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抄红色部分)
其实正如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说的,“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前者写于刘和珍遇害后第14天,作者参加刘和珍追悼会后第7天,作者处于事件的当下期,悲愤难抑,不能自已,故而抒情浓烈直露,字字血泪;后者写于五烈士遇害两周年,激烈的情感沉淀入内心深处,故而情感虽然沉痛但不激烈波动。
相同点:《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抄红色部分)
另外,抒情的直露恣肆到曲折隐晦,也和社会环境有关。20世纪30年代前期,国民党反动派倾力“围剿”革命,大肆逮捕、杀害革命群众,在白色恐怖方面,比段祺瑞执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是“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的主要原因,作者的革命斗争经验某种程度上节制了他的抒情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