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13 免疫调节
1.(2021·山东等级考·T15)一个抗原往往有多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一个抗原决定簇只能刺激机体产生一种抗体,由同一抗原刺激产生的不同抗体统称为多抗。将非洲猪瘟病毒衣壳蛋白 p72 注入小鼠体内,可利用该小鼠的免疫细胞制备抗 p72 的单抗,也可以从该小鼠的血清中直接分离出多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注入小鼠体内的抗原纯度对单抗纯度的影响比对多抗纯度的影响大
B.单抗制备过程中通常将分离出的浆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
C.利用该小鼠只能制备出一种抗 p72 的单抗
D.p72 部分结构改变后会出现原单抗失效而多抗仍有效的情况
【解析】选D。单抗的制作需要筛选,而多抗不需要筛选,抗原纯度越高,产生的多抗纯度越高,因此原纯度对单抗纯度的影响比对多抗纯度的影响小,A错误;单抗制备过程中通常将分离出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B错误;非洲猪瘟病毒衣壳蛋白 p72 上有多种抗原决定簇,一个抗原决定簇只能刺激机体产生一种抗体,所以向小鼠体内注入p72 后,可以刺激小鼠产生多种抗p72的单抗,C错误;p72 部分结构改变只改变了部分抗原决定簇,由这部分抗原决定簇刺激产生的抗体失效,但因为还存在由其他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所以多抗仍有效,D正确。
2.(2021·山东等级考·T18)吞噬细胞内相应核酸受体能识别病毒的核酸组分,引起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B.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效应 T 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相同
C.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吞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速度明显加快
D.上述过程中吞噬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解析】选A、B、C。根据题干信息“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说明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不具有特异性,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溶酶体分解病毒,是将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而效应 T 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是效应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使病毒失去藏身之所,B错误;吞噬细胞对病毒的识别作用不具有特异性,所以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吞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速度不会加快,C错误;干扰素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作用的物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正确。
3.(2021·河北选择考·T13)烟粉虱危害会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作(番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 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种植模式 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虫 数量(头/叶) 若虫 (头/叶) 天敌昆虫 多样性指数
上部叶 中部叶 下部叶
番茄单作 22.7 3.2 0.8 16.5 1.2
番茄玫瑰邻作 1.4 0.2 0.1 1.8 2.2
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
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
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
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
【解题指南】
(1)获取信息:烟粉虱会造成番茄减产。从表中可知:番茄玫瑰邻作会使烟粉虱的天敌种类增多,番茄植株上烟粉虱数量减少。
(2)扫清障碍:
①种群的年龄结构的定义。
②种群的3种空间分布类型。
③群落水平结构的含义。
【解析】选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的若虫与成虫的比值由16.5∶26.7变为1.8∶1.7,年龄结构发生改变,A正确;不管是单作还是邻作,烟粉虱成虫比较集中分布在番茄植物的上部叶,属于集群分布,B错误;由单作转为邻作,增加了玫瑰,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改变,C正确;玫瑰吸引天敌防治烟粉虱,调节了此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间关系,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调节功能,D正确。
4.(2021·广东选择考·T1)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全球疫情形势仍然严峻。为更有效地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实施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计划,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爱。目前接种的新冠疫苗主要是灭活疫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通过理化方法灭活病原体制成的疫苗安全可靠
②接种后抗原会迅速在机体的内环境中大量增殖
③接种后可以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体液免疫
④二次接种可提高机体对相应病原体的免疫防卫功能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解析】选A。本题以热点话题“疫苗”为背景,主要考查免疫。灭活疫苗是保留抗原性,失去感染力和毒性的病原体,因此是安全可靠的,①正确;接种的抗原是经过灭活处理的,不具有增殖能力,②错误;接种后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体液免疫,③错误;二次接种时,机体会产生二次免疫,二次免疫是在第一次免疫的基础上进行加强,同时对病原体的免疫体现了免疫防卫功能,④正确。
【易错警示】疫苗是灭活的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能够增殖,但是仍然保留抗原性。T细胞增殖分化属于细胞免疫,产生效应T细胞。抵御外界病原体的攻击属于防卫功能,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监控和清除自身病变和衰老、癌变的细胞属于监控和清除功能。
5.(2021·湖南选择考·T6)鸡尾部的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后,可导致法氏囊严重萎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法氏囊是鸡的免疫器官
B.传染性法氏囊病可能导致雏鸡出现免疫功能衰退
C.将孵出当日的雏鸡摘除法氏囊后,会影响该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
D.雏鸡感染IBDV发病后,注射IBDV灭活疫苗能阻止其法氏囊萎缩
【解析】选D。由题干“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可知法氏囊是鸡的免疫器官,A、C正确;传染性法氏囊病可导致法氏囊严重萎缩,结合A选项分析可知B正确;注射IBDV灭活疫苗的作用是预防IBDV的感染,而发病后注射不能起治疗作用,D错误。
【易错警示】注射IBDV灭活疫苗的作用是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记忆细胞以预防IBDV病毒的感染。
6.(2021·浙江6月选考·T15)已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表面具有多种蛋白,其中S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使其吸附并侵入细胞。人体对S蛋白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可与S蛋白结合,使病毒无法吸附到人体细胞表面而阻止感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体内可检测到病毒抗体但检测不到病毒核酸
B.新冠病毒疫苗注射后有效的标志是能预防新冠病毒感染
C.新冠灭活疫苗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灭活的病毒,其中含有S蛋白
D.首次注射新冠灭活疫苗可使机体产生初次免疫应答,要增强免疫效果需再次接种
【解析】选A。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感染了新冠病毒以后,患者没有相应的临床症状,但对其鼻咽拭子、痰液或血液进行核酸检测的结果为阳性,其体内有病毒核酸,A错误;新冠病毒疫苗注射后有效的标志是产生抗体,能预防新冠病毒感染,B正确;新冠灭活疫苗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灭活的病毒,其不再具有传染能力但具有该病毒的物理特征,其中含有S蛋白,C正确;首次注射新冠灭活疫苗可使机体产生初次免疫应答,要增强免疫效果需再次接种,刺激机体产生大量记忆细胞,D正确。
7.(2021·河北选择考·T21)(10分)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临床特征为全身出现丘疹、水疱。接种VZV减毒活疫苗(VarV)是预防水痘流行的有效方法。2019年,研究者对某地2007~2015年出生儿童的VarV接种率及水痘发病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初期患者皮肤表面形成透明的水疱,其中的液体主要来自内环境中的 。
(2)呼吸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VZV感染,原因是
。
VZV感染引发机体的 (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被感染的细胞统称为 。
(3)水痘临床诊断时,须注意与荨麻疹相区分。与水痘的发病机理不同,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属于机体的 反应,是免疫系统的 功能过强的表现。
(4)图中统计结果显示,随VarV接种率的提高,水痘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接种VarV后,B淋巴细胞的作用是 。
(5)2014年、2015年出生儿童的接种率与发病率数据提示,应及时接种第二剂VarV,原因是第一剂疫苗接种一段时间后 。
【解析】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
(1)水疱是因为皮下组织受到某种形式的刺激或损伤后,组织液渗出后在皮下形成的包,里面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
(2)人体有三道免疫防线: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呼吸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VZV感染,原因是第一道防线受损,病毒更容易侵染机体,寄生在人体正常活细胞中,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被感染的细胞统称为靶细胞。
(3)荨麻疹属于过敏症状,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的表现。
(4)接种疫苗后,会引发机体的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可以合成和分泌抗体,来抵御病毒的侵染。
(5)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剂次VarV接种率下降,水痘的发病率上升。原因是接种疫苗后,机体会产生大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但若长期不接触抗原,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会越来越少,病毒侵染机体时,不足以对抗病毒,因此必须及时接种第二剂疫苗以保证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
答案:(1)组织液
(2)呼吸道黏膜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受损后病毒易进入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破坏,防卫功能减弱) 特异性 靶细胞
(3)过敏 防卫
(4)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5)如果不及时接种第二剂疫苗,记忆细胞、抗体的数量会减少
知识点14 植物的激素调节
1.(2021·全国甲卷·T3)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等多种生理功能。下列与生长素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植物生长的“顶端优势”现象可以通过去除顶芽而解除
B.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可以运到侧芽附近从而抑制侧芽生长
C.生长素可以调节植物体内某些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在促进根、茎两种器官生长时,茎是对生长素更敏感的器官
【解析】选D。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调节。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从而形成顶端优势,因此A、B正确;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C正确;植物的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度大小关系:根>芽>茎,D错误。
2.(2021·山东等级考·T9)实验发现,物质甲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丛芽;乙可解除种子休眠;丙浓度低时促进植株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植株生长;丁可促进叶片衰老。上述物质分别是生长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四种中的一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的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
B.乙可通过发酵获得
C.成熟的果实中丙的作用增强
D.夏季炎热条件下,丁可促进小麦种子发芽
【解析】选B。甲是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A错误;乙是赤霉素,可通过某些微生物发酵获得,B正确;丙是生长素,丁是脱落酸,成熟的果实中,丙的作用减弱,丁的作用增强,C错误;乙是赤霉素,夏季炎热条件下,乙可促进小麦种子发芽,丁抑制发芽,D错误。
3.(2021·河北选择考·T9)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基因突变导致脱落酸受体与脱落酸亲和力降低时,种子休眠时间比野生型延长
B.赤霉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大麦种子萌发时,胚乳中淀粉分解速度比野生型更快
C.细胞分裂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植株,其生长速度比野生型更快
D.插条浸泡在低浓度NAA溶液中,野生型比生长素受体活性减弱的株系更易生根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植物激素相关知识。脱落酸的作用是促进种子休眠,抑制种子萌发,当脱落酸受体与脱落酸亲和力降低时,脱落酸作用效果减弱,种子的休眠时间会缩短,A错误;赤霉素可促进种子萌发,当赤霉素受体表达量增加时,赤霉素的作用效果会加强,加速种子萌发,使得胚乳中淀粉的分解速度加快,B正确;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从而促进植株生长,当细胞分裂素受体表达量增加时,其生长速度会加快,C正确;NAA属于生长素类似物,可发挥与生长素相同的作用效果,当植株生长素受体活性减弱时,NAA促进植株生根的作用也会减弱,D正确。
4.(2021·广东选择考·T14)乙烯可促进香蕉果皮逐渐变黄、果肉逐渐变甜变软的成熟过程。同学们去香蕉种植合作社开展研学活动,以乙烯利溶液为处理剂,研究乙烯对香蕉的催熟过程,设计的技术路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对照组香蕉果实的成熟不会受到乙烯影响
B.实验材料应选择已经开始成熟的香蕉果实
C.根据实验安排第6次取样的时间为第10天
D.处理组3个指标的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解析】选C。本题以乙烯利催熟香蕉的实验为载体,主要考查乙烯的作用以及实验设计。对照组是没有用乙烯利处理的组,但是香蕉本身会产生乙烯,A错误;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乙烯利对香蕉的催熟过程,因此所取的香蕉应该是未成熟的,B错误;根据流程图中“每2 d取样1次,共6次”可知:
天数/d 0 2 4 6 8 10
取样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C正确;香蕉成熟过程中,淀粉水解为还原糖,因此,淀粉含量逐渐下降,还原糖含量逐渐上升,D错误。
5.(2021·湖南选择考·T14)独脚金内酯(SL)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SL合成受阻或SL不敏感突变体都会出现顶端优势缺失,现有拟南芥SL突变体1(max1)和SL突变体2(max2),其生长素水平正常,但植株缺失顶端优势,与野生型(W)形成明显区别;在幼苗期进行嫁接试验,培养后植株形态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注:R代表根,S代表地上部分,“+”代表嫁接。
A.SL不能在产生部位发挥调控作用
B.max1不能合成SL,但对SL敏感
C.max2对SL不敏感,但根能产生SL
D.推测max2_S+max1_R表现顶端优势缺失
【解题指南】
(1)解题关键:SL合成受阻或SL不敏感突变体都会出现顶端优势缺失,突变体的生长素水平正常,但植株缺失顶端优势;顶端优势发生在地上部分。
(2)解题思路:由题干“SL合成受阻或SL不敏感突变体都会出现顶端优势缺失”可知SL使植株出现顶端优势;野生型可产生SL,图①中max1_S和野生型_R结合,出现顶端优势,说明max1不能合成SL,②中max2_S和野生型_R结合,没有出现顶端优势,说明max2对SL不敏感。图③④中,野生型_S与max1_R、max2_R结合,说明野生型地上部分可产生SL,故出现顶端优势。
【解析】选B、C、D。根据野生型W和③④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W地上部分可以产生SL,且W和③④地上部分都表现出了顶端优势,说明SL可以在产生部位(地上部分)发挥调节作用,A错误;野生型可产生SL,图①中max1_S和野生型_R结合,出现顶端优势,说明max1不能合成SL和野生型的根能产生SL ,②中max2_S和野生型_R结合,没有出现顶端优势,说明max2对SL不敏感,B、C正确;max2_S+max1_R结合,max2对SL不敏感,故max2地上部分不会出现顶端优势,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