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而自然的描写方法,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的复杂的感情;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和文中的几个成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到文章的线索入手,然后围绕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亲人对他们的爱,让学生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亲人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点
1、从真实平淡的语言中感受复杂深沉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学习并掌握本文真实平淡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1、本文的线索;
2、文中对母亲的描写不多,但感人至深,原因何在?
教学准备
预习、小黑板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对刻画母子间深厚感情的诗文。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反映母子情深的散文《永久的悔》。(板书:永久的悔 季羡林)
2、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季羡林。大家请看课件,这位就是季羡林先生。上节课我已经布置了同学们预习新课,那么有哪位同学来说说本文的作者呢?
明确:(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并与其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清华"四剑客”。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福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近年担任《儒藏》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的首席顾问。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
3、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先生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深刻的地位。那么,让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永生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季老先生的回忆。
二、教授新课
(一)字词积累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上来为黑板上加点的字注音,有谁愿意上来呢?(小黑板)
够呛(qiàng) 模糊(mó) 轮廓(kuò) 耕耘(gēng yún) 简陋(lòu) 无缘(yuán) 唾手可得(tuò) 孤苦伶仃(língdīng) 立锥之地(zhuī) 懵懵懂懂(měng) 俯拾皆是(fǔ) 白面馍镆(mó) 寄人篱下(lí)
(二)把握全文的线索
1、请同学默读课文。同时思考两个问题:(小黑板)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表达了这样的感情?
(2)本文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即这篇散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回忆儿时家里的贫苦生活→母亲把好吃的都让给了我,表现母亲对我的关怀→因为不能好好侍奉母亲,我的内疚之情→总体上,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板书主要内容包括:(1)回忆儿时家里的贫苦生活;(2)母亲把好吃的都让给了我,表现母亲对我的关怀;(3)因为不能好好侍奉母亲,我的愧疚之情)
3、好,既然我们已经清楚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请问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写的?或者说,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板书:线索)
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白的、黄的、红的”是本文的线索,贯穿文章始末。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那么,有谁能够告诉我这“白的、黄的、红的”指的是什么?
明确:吃的(板书:——吃的)
5、这篇课文的叙事线索就是吃的,通过写吃的来回忆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但是,以吃的作为线索的散文并不常见。那么,为什么作者会用吃的作为本文的线索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在文中有提到,请大家把它找出来。
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明确:首先,作为一个孩子最关心的东西就是吃的,尤其是在家境不好没有好东西吃的环境中。所以吃的就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次,因为家境贫苦,一有点儿好吃的,母亲自己舍不得吃总是给孩子吃,以至所以好吃的东西都与母亲无缘。所以,这篇怀念母亲的散文就围绕着吃的来写了。这样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就一点儿也不复杂了。
6、现在我们从总体上来把握文章。请同学们看课文,课文的开头写道“我永久的悔”,而在结尾处又提到“这就是我永久的悔”。请问,课文在结构上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起强调作用,饱含了作者强烈的悔恨之情,与题目“永久的悔”紧紧相扣。
(三)分析课文1、2自然段
1、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对本文的内容及情感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根据自然段来解析课文。
2、请同学们齐读课文1、2自然段
3、师:同学们文中的“我”心中“永久的悔”指的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明确: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4、师:“我”心中“永久的悔”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那么,为什么说这个“悔”在“我”心中是“永久的”?文中用了哪些词给这三个字做了更深刻的解释。
抽学生回答。明确:“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5、师:因为这个“悔”是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所以它在“我”心中是“永久的”。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用了两个词或者说是两个成语来进一步体现“永久的悔”,这两个成语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明确:对,就是“俯拾皆是”、“唾手可得”。
6、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7、总结这堂课的内容——主要内容、叙事线索、“永久的悔”
三、作业。
1、朗读课文,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真掌握字词;
3、思考课后第一、二两题。
四、板书设计
2、永久的悔
季羡林
内容:回忆儿时家里贫苦生活;
母亲把好吃的都让给了我,表现母亲对我的关怀;
因为不能好好侍奉母亲,我的愧疚之情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吃的
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