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第三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第2课时(共2课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第三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第2课时(共2课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3-06 15:4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地理中图2019版
必修二
第三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第2课时(共2课时)
城镇化的利弊
城镇化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一种动态演变过程。城镇化过程中利弊共存。
城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调整。城镇化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促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传播文明。伴随着城镇化,城镇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乡村更加开放和文明,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发展差距缩小,社会更加进步。
科技进步、生产发展。现代化城镇是主要的科技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它可以带动乡村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区域的整体发展。城镇化也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会给城镇化提供持续的推动力。
城乡互动、全面发展。城镇化促进乡村发展的同时,也从多方面(食品生产、休闲旅游和污染物处理等)推动城镇自身健康发展。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人口问题。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就业压力加大,失业人数上升,导致部分低收入者陷入贫困。
城镇化也会带来一些阶段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住房问题。城镇面积有限,过多的人口造成住房紧张,出现贫民窟和棚户区。
交通问题。随着车辆数量增加,交通基础设施不能与之适应时,交通拥堵就容易发生,停车困难也逐渐出现。
医院、学校等其他基础设施难以满足过多人口的需求时,也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城镇化问题给生活在城镇的人们带来了烦恼和不便,也对城镇的运行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影响到城镇作用的正常发挥。
环境问题 原 因 危 害
环境污染
2、交通拥挤3、住房条件差
4、城市社会问题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垃圾污染
噪声污染
城市居民燃煤;工矿企业排放;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危害人们的健康
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影响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危害健康和环境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影响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影响人体健康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交通堵塞导致时间和能源浪费;住房缺少,质量低劣;影响城市环境
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和社会治安问题
资料一:雄安新区距离北京、天津、石家庄和保定市分别约105千米、105千米、155千米、30千米。雄安新区东至大广高速、京九铁路,南至保沧高速,西至京港澳高速、京广客专,北至荣鸟高速、津保铁路等交通干线,基本形成与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的半小时通勤圈,完全可以满足高端高新产业的发展需要。
资料二:雄安新区拥有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漕河、南瀑河、萍河、南拒马河等多条河流在区域内交汇。九河下梢,汇集成淀,星罗棋布的苇田,摇船入淀,但见浩渺烟波,苍苍芦苇,悠悠小舟,岸上人家,宛若"华北江南"。雄安新区范围内人口密度低,建筑少,拆迁量不大。雄安新区可开发建设的土地较充裕且可塑性强,具备一定的城市基础条件。
思考∶设立雄安新区的意义何在
思考∶为何选择在这个区域
设立雄安新区的意义:
1.有利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从而缓解北京的“大城市病”;
2.促进河北省经济发展;
3.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
4.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5.有助于加快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
思考∶设立雄安新区的意义何在
思考∶为何选择在这个区域
1.交通便捷(现已规划多条高速公路、铁路,可基本形成与北京、天津、石家庄半小时的通勤圈)
2.人口密度低、开发程度低,发展空间充裕,土地价格低;
3.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拥有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
4.水资源比较丰富,可满足区域生态用水需求;
5.依托北京、天津、石家庄等现有大城市的资源。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城镇化道路也不同。除了控制城镇规模、合理规划城镇空间、加强城镇管理、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等途径外,各国在解决城镇化出现的弊病方面,还要有自己的特色。
我国需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其关键是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坚持生态文明、优化城乡布局、传承历史文化等。
案例研究 德国的城镇化
德国是欧洲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截止到2017年,德国有8 200多万人,城镇化水平超过90%。德国的城市及人口的基本情况如下:
10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6个,其中柏林是德国最大的城市,人口超过400万;50万一100万人的城市有10个;10万一50万人的城市有70多个;10万人以下的小城镇数量众多,超过13500个,其中,75%以上的小城镇人口少于5000人。
据统计,在德国有2 700多万人居住在超过10万人的城市,约占总人口的32.9%;有4800多万人居住在2000 一 10万人的小城镇,约占总人口的58.2%;另有700多万人居住在人口不超过2 000人的乡村,约占总人口的8.9%。
这些数据表明,德国人口的城镇化水平很高,但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小城镇。这是因为德国的经济、文化、教育、公共服务等各种资源分布相对合理,城镇和乡村之间差别不大。德国人对居住地有足够多的选择空间,不会出现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现象。
德国人口迁移的流向呈多向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没有出现过分集中的局面,这对于德国各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