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杜甫
蜀
相
壹
课前导读
学习目标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人,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曾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
(712-770)
贰
赏析诗歌
1、从标题《蜀相》中,作者描写的对象是谁。
诗歌赏析
诸葛亮
2、找出描写诸葛亮的诗句。
诗歌赏析
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联中,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诗歌赏析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频烦——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联中,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诗歌赏析
形象特点:雄才大略、忠心报国
4、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哪些人?
诗歌赏析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风庸颥,宠信宦官,排斥功
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
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
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
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
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
君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
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写作背景
4、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哪些人?
诗歌赏析
“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七、八两句紧接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在叙事中抒情,写得情真意挚,非常感人。有人说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是诗眼。千百年来,这两句使多少志士仁人流下了眼泪。清人邵子湘评论这首诗的后四句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理,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
5、“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诗歌赏析
李重华《贞一斋诗话》说:“作诗善用赋笔,惟老杜为然。其间微婉顿挫,总非平直。”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开头,近于乐府民歌,避免了平直。
6、怎么理解“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寻”。
诗歌赏析
“寻”字,写出了作者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表达了诗人急欲瞻仰武候祠、追慕诸葛亮的心情,为后面颂扬诸葛亮埋下伏笔,使全诗和谐统一。
7、怎么理解“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柏森森”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诗歌赏析
“柏森森”以苍松翠柏之茂密营造出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暗含作者景仰之意。
8、赏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与“空”的妙处。
诗歌赏析
“自”意为“自当”,“空”意为“白白的”,二字互文,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句诗的意思是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含无人欣赏、倾听之意,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9、整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赏析
首联:表达了诗人瞻仰武候祠、追慕诸葛亮之情;
颔联:物是人非,英雄不在的落寞之情;
颈联:对诸葛亮才德的仰慕称颂;对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际会的羡慕之情。
尾联:通过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赞扬和惋惜,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诗歌总结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