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共2课时)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共2课时)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3-05 20:43:57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第1课时(共2课时)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传统的文化象征。“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指合在一起,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北京的四合院建筑雅致,结构巧妙,数量众多。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它为居住者提供了比较私密的庭院空间,形成了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
思考四合院的布局和建筑样式,体现了什么样的地域文化
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住在里面和和美美。
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创造的,具有显著特色的文化。
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较为具体,常常与特定的地方相联系,如我国的岭南文化、徽州文化等。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地域文化景观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的文化景观,是人类历史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景观是自然要素以及文化现象组成的地域综合体,是特定地区所能看到的全部地表景象。
特点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指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如建筑、服饰等。精神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各种制度等。文化景观的形成、发展与地区的自然环境、发展历史息息相关,具有典型的区域特征。
文化景观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如建筑、服饰等
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各种制度等。
文化景观的形成、发展与地区的自然环境、发展历史息息相关,具有典型的区域特征。
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
乡村作为世界上出现最早、分布最广的聚落类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并留传了众多独特的景观风貌,主要体现在村落景观、房屋建筑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三大方面。
依据当地条件的不同,村民从事种植业、畜牧业或渔业等不同的生产活动,乡村可分别形成农村、牧村、渔村等村落类型。
在自然环境、经济特征和民族文化等因素的作用下,不同村落类型的景观也不同。
我国不同地区的传统房屋景观,造型独特,各具风格,例如四合院、皖南徽派民居、客家土楼、窑洞、蒙古包和吊脚楼等。这些传统民居的形成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乡村传统地域文化影响。
传统民居记录着乡村地域的人类活动历史,传承着地域文化。
村民不同的生产活动往往形成不同的土地利用景观,主要有耕地作物、草原牲畜、水面渔船等。
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生产方式,同类生产活动会表现出各具特色的土地利用景观。耕地作物可进一步分为水田稻作、旱地旱作等;旱地旱作也会有精耕细作和机械化大农场等不同景观。
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人依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开发建设了规模宏大的梯田。
元阳梯田水稻收割
华北平原小麦收割
分类 具体体现
村落景观 依据当地条件的不同,村民从事种植业、畜牧业或渔业等不同的生产活动,乡村可分别形成农村、牧村、渔村等村落类型
房屋建筑景观 我国不同地区的传统房屋景观,造型独特,各具风格;传统民居的形成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乡村传统地域文化影响
土地利用景观 村民不同的生产活动往往形成不同的土地利用景观;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 ,同类生产活动会表现出各具特色的土地利用景观
传统民居 分布地区 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四合院
蒙古包
窑洞
北京、华北地区
内蒙古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春早多风沙,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保温防寒避风沙,冬季多纳阳光
有正房、厢房之分, 长辈住正房,体现正统、 严谨、尊卑有序的特点
温带草原、游牧民族
逐水草而居,易于拆卸、 迁徒
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黄土直立性好,土质疏松
节省建筑材料,冬暖夏凉
传统民居 分布地区 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客家土楼
徽州民居
傣家竹楼
赣南、闽西、
粤北地区
皖南地区
云南西双版纳
境内山地丘陵广布,地形复杂,红壤土质黏重,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上楼既能防震防潮,又能保暖隔热
中原汉族迁居此地,为防御盗匪聚族共居一楼,具有防御功能,又体现了家族中的平等团结
多建在山之南,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
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幽静、 典雅、古朴。
竹乡,气候湿热,因地制宜,竹子和茅草筑成,通风散热。
上层住人,防御虫蛇侵袭,楼下饲养畜禽。
地域文化的特点(1)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2)地域文化既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等。地理学特别重视从物质景观上研究地域文化的差异。(3)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共27张PPT)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第2课时(共2课时)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聚地,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地域文化对其形成和发展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影响。与乡村景观相比,城市景观结构复杂,建筑密集,受第二、三产业影响更大。
地域文化在城巿景观中的体现
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城市色彩)等方面。
地域文化与城市空间布局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很多城市保留着大量历史建筑,如广场、教堂和街道等。这些城市多建于中世纪,受神学思想的影响,在建造城市时,往往以教堂、城堡等为中心,城墙包围着街市。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近代产业革命后建起的高层建筑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外围。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具有多元的地域文化,城市布局和建筑融合了自由、活泼、创新等人文元素。美国大城市中心多是摩天大楼,从中心区向外,建筑物高度大幅下降,郊区建筑物高度很低。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城市讲究左右对称、规矩和等级。尤其是都城,一般都有二重或三重城墙,宫城居城市中心位置;
城市布局讲究中轴对称,道路多规划为棋盘格式;
民居建筑多面南背北,正门多为南门。
地域文化与建筑风格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建筑物的对称布局和自然的协调,建筑材料多以木质结构为主。
西方建筑强调本身的雕塑美,使用较多的几何形体,建筑材料多以石材为主。
这些地域文化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建筑风格的巨大差异,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城市景观。
城市中的园林建筑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西方园林则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
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长期的。例如,洪涝灾害多发地区的人们学会了建造高地基房屋。即使搬迁到不受洪涝威胁的地方,仍会继续兴建高地基房屋,因为这种风格已经成为建筑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会因其他因素的改变而轻易改变。
阅读城市色彩与地域文化
色彩是体现建筑风格的重要因素,城市景观的色彩体现城市的个性。地域文化对一个城市主色调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无锡主色调为清新淡雅的浅色调.烘托着“江南古韵”和“太湖感觉”的主题。
温州以淡雅明快的中性色系为主,辅以冷灰、暖灰色调,提出“山水意蕴、暖色粉彩”意象
成都以复合灰为城市主色调.“淡妆”意象,体现休闲从容,兼收并蓄的城市性格。
以暖色系为主色调.以“米黄+白”作为城市的基调色.体现气候特点与哈尔滨传统建筑特色的结合。
京都以本地古建筑群色彩为基调,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以灰色调为主的复合色为主色调,既映衬着千年古都的气质.又体现着政治文化中心的恢宏气势。
成都宽窄巷子:外观呈现灰色,体现休闲从容,兼收并蓄的城市性格。
罗马老城区:以橙黄色系与橙红色系为主色调,代表着古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案例研究 徽州文化|
徽州古称新安郡,今大部分地区属安徽省黄山市。徽州文化崛起于南宋,经元朝的发展,明清时达到鼎盛。明清时期徽州府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六县。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徽州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商业、理学、医学、戏剧、版画,篆刻、雕刻和建筑等很多领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徽菜、徽州茶道和徽州方言等也独具一格。
徽州人由移民而来。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较大规模地南迁,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中原文化,尤其是宋朝时期,由于北方金人不断南侵,临安(今杭州)成为南宋王朝的京城。徽州靠近临安,在原有的基础上,迅速崛起。
徽州地处低山丘陵地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田少地瘠,粮食不能自给。随着迁入人口的增加,“天下之民寄命于农, 徽民寄命于商”。明中叶以后,商品流通范围扩大,商品的数量和种类增多,传统的抑商政策开始削弱,商人的地位有所上升,商帮开始出现,徽商便是徽籍人的商帮。清时,徽州商帮跃为全国十大商帮之首,其中尤以盐商、木商、茶商、典当商四项为最盛,徽商经营面向全国,远涉海外。徽商对徽州文化影响极大。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徽商为徽州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没有徽商就不会有如此灿烂的徽州文化。
徽商作为当时中国一代封建商帮,注重贾儒结合、贾官结合,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和乡缘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徽商致富还乡,争相在家乡兴建土木,如建住宅、兴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和寺庙及修桥补路等。现徽州境内保存着众多的明清祠堂、牌坊,建筑风格颇具特色,与明清民居一道被誉为“古建三绝”。
徽州的地理环境具有“群山环抱,盆地居中”的地形结构特征,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具有较好的封闭性,利于保持区域内部人们之间的各种联系。尽管有以新安江为主干流纵横便利的水系,保持与外界联系,但总的来说,这种盆地环境强化了地域文化特色。
济南老火车站是指“津浦铁路济南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的一座典型的日耳曼式车站建筑。它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记载于清华、同济的建筑类教科书,并曾被战后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远东第一站。当年它和德国人于20世纪初设计的胶济铁路火车站(现为济南公共建筑)相距仅数百米。两座颇具规模、均为欧式风格的车站近距离并存,这在中国大城市中极为罕见。
济南老火车站的命运
原址建设的新济南站
1992年3月,虽受到济南市民和专家学者的强烈反对,山东省济南市和国家铁路部门仍落实了老车站拆除方案。2010年的两会提案中,有委员关于复建济南“老火车站”的建议令人关注。
济南老火车站的这一实例令你有什么感想?谈一谈你对城市发展和地域文化保护的看法。
济南老火车站的历史意义远远超过建筑本身,它影响了济南市的发展。济南市的一位考古研究人说∶“济南老火车站见证了悠悠岁月,它是一段可以触摸的‘立体历史’”。城市老建筑是地域文化的代表,只有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老建筑,才能留住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如今,许多城市的面貌大同小异。
因此,突出城市个性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