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课件(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2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课件(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3-05 22:07:16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1课时(共2课时)
元朝末年战乱,中原地带十室九空、满目疮痍。明朝政府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近50年中,共18次从山西向全国各地移民,移民数量达百万,规模浩大。当时规定,凡移民者必须到洪洞县广济寺办理手续,然后从这里出发,迁往按政府指派的目的地。
思考查阅资料,了解影响明朝初期山西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这对我国当时的人口分布有什么影响
原因:元末明初,战乱导致中原地区人口锐减。为恢复中原地区的生产及社会经济活动,政府组织人口稠密地区向外迁移人口。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地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被称为人口迁移。
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还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春运是人口流动。人口迁移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①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 ②时间较长,一般一年以上;
③定居地的变更。
人口流动是人口在短期离开后又返回原居住地的现象,一般指离家外出工作、旅游、探亲等一段时间,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
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新大陆被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例如欧洲人向美洲移民,非洲黑人被欧洲殖民者贩运到美洲,亚洲的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居民向国外迁移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变化,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
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成净迁出区;
北美洲和大洋洲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1、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接受劳务输出的国家主要集中在西欧、北美和中东地区。这种世界范围的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主流。
2、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由于战争、政治、宗教、种族、民族和灾荒等原因而被迫逃离家园的国际难民数量增多。
人口迁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3、发展中国家专业人才移民。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以良好的经济待遇和科研条件吸引了大量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也采取措施吸引外来人才。经济全球化导致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的高水平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等走出国门,移民到发达国家,他们的工作岗位和家庭可能从一个大洲迁移到另一个大洲。
季节迁移
有组织迁移
集体迁移
被迫迁移
国内迁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人口迁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
迁移原因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 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 劳动力供求关系上的地区差异
迁移人口的流向 从欧洲迁往美洲 欧洲由人口迁出变为迁入
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 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
迁出地区
中国、日本、印度移民开发 东南亚和美洲 北美洲和大洋洲仍为主要迁入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人口迁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
迁移的特点 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至发达国家)
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劳务输出)大量增加
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迁移的意义 促进了迁入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1.缓和所在国人口过多的压力
2.造成人才外流
减轻了迁出国的人口压力 为移入国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迁入国的经济发展
想一想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都是由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吗?为什么?
【答案】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并不都是往发达国家迁移。20世纪70年代,西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因石油收入大增,由于缺乏劳动力,西亚等产油国吸引了埃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大批外籍工人迁入,这属于发展中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国内人口迁移是非常普遍的一种人口迁移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为了开发内地和边疆,大批技术人员、退伍军人、干部和知识青年等被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支援那里的工农业建设。
分析探讨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发生过大规模的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西汉时我国北方人口占总人口的2/3,经过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引起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后,南方人口达到全国总人口的2/3。
清末和民国时期向东北地区的人口迁移,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河南、陕西人口向西北迁移,形成了我国近代人口大迁移。
查找资料,了解历史上引发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哪些。
唐代以前主要由我国北方向南方迁移,唐代人口我国南方人口向西迁移。造成人口迁移的原因多为战乱。
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华北、中原地区人口向东北、西北迁移,主要原因是土地开发和经商。
改革开放后,我国地区间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1、人口向城镇迁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一直在提高,主要是由于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入城镇。2017年,我国常住人口统计(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人口资料暂缺)显示,城镇人口约8.1亿人﹐比上年增加2000多万人;乡村人口约5.8亿人,比上年减少1300多万人。
原因:城市就业、教育、医疗等条件好,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
2、人口向东部迁移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人口主要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迁移。
近几年,随着大量新兴城市的崛起,以及国家对中部、西部地区扶持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留在家乡工作。
原因:经济水平高,发展速度快。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及其特征
方向 (1)内地省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2)由乡村到城镇
目的 务工、经商
特点 规模大、自发性、频率高
原因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收入差别、农村劳动力过剩、国家政策放开)(共27张PPT)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2课时(共2课时)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既受特定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系列因素的影响,也受个人意愿的支配,同时还与迁入地和迁出地之间的距离等因素有关。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因素 推力(排斥力) 拉力(吸引力)
自然环境 环境恶化、自然灾害 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好
经济 (起重要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低 就业机会和成功机遇多
政治 政局动荡;战争 优惠的移民政策
社会文化 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矛盾 良好的文化教育;家庭、婚姻
经济因素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人口迁移大多是由经济因素造成的。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于是那些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往往就成为人口迁入区。在以往具有历史意义的人口大迁移中,经济目的驱使成千上万人离开家乡,以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能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1972年,乌干达5万多亚洲裔居民被独裁者驱赶,其中大多数迁往英国。
战争也会引起人口迁移,如近年来中东地区的战乱使许多人逃离家园,迁居国外或成为国际难民。我国历史上曾采取过移民戍边措施,将内地的人口迁移至边境地区。
社会文化因素宗教、种族等社会文化因素会造成人口迁移。1947年的印巴分治,导致1000多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
另外,外出求学对人口迁移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文化程度较高的人选择工作的机会多,较容易迁移。
生态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连年的水灾造成粮食大量减产,引发饥荒,成千上万的农户举家迁往美国。20世纪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的干旱也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另一方面,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口也会向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迁移。
此外,迁移者的年龄等因素对人口迁移也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青年比儿童和老人更易于迁移。
影响人口迁入和迁出的因素分别有哪些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举 例
政治因素
政治迫害
1972年,乌干达亚裔被独裁者驱赶迁往英国
战争
许多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成为难民
国家政策
我国历史上的戍边政策
社会文化
宗教、种族
外出求学
1947年的印巴分治,导致10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
越来越多的学生去海外求学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举 例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灾变
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水灾引发饥荒,许多农户迁往美国。
20世纪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的旱灾造成了大规模的环境难民。
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西北荒漠化严重地区生态移民
其他因素
家庭和婚姻
因与外国人结婚,迁居到国外
性别
男性比女性更富有迁移动力
年龄
青年比少年和老年迁移的比重更大
美国老年人口的迁移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美国老年人口的国内迁移有比较固定的目的地,他们主要迁往佛罗里达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等气温适宜、远离工业中心和特大城市的南部“阳光地带”。75岁以上老人的迁移比重占老年总人口的15.9%。迁入地区的环境污染程度较轻,生活费用也不高。
案例研究 宁夏红寺堡移民开发区
生态移民是将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口迁移到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以改善移民生产和生活环境,保护和恢复迁出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宁夏立足于区域自身的自然、社会和文化背景,实施了规模空前的生态移民工程。
图1一2-10鸟瞰宁夏红寺堡移民开发区
宁夏南部山区是生态移民的主要迁出区,干早少雨、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灾害频发,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里属贫困县连片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人类活动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加速恶化,生态移民成为改善该地区人居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和构筑国家生态屏障的重要途径。
红寺堡移民开发区位于吴忠市,属于宁夏中部干早带的核心区,1998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是我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安置区。这里地处盆地,地势南高北低,有较丰富的土地资源、旅游资源以及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该地区充分利用宁夏沿黄河两岸优越的自然条件,开发建设了红寺堡灌区,解决了宁夏南部山区移民的用水问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宁夏红寺堡移民开发区开发建设以来,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给移民新建了日光温室、菌棚等,引导他们发展现代农业。
生态移民扶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态环境大大改善。原来红寺堡是一片荒凉的戈壁滩,被开发成移民安置区后,人工植树40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40%,年降水量从270毫米增长到300毫米。
综合来看,宁夏红寺堡移民开发区先期生态移民综合效益良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生态效益显著,有效遏制了生态退化势头,改善了迁出区的生态环境。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经济状况逐浙好转,社会环境有了很大改观。
移民旧址(迁出区)
红寺堡开发区(迁入区)
利 弊 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出地
迁入地
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
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
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加强了迁入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影响人口和人种的分布;
影响人口年龄结构;
改变环境人口容量;
影响经济、文化发展;
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和生产活动的发展;
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练习.历史上,李姓人从甘肃逐渐迁移到河南,使得河南成为中国李姓人口分布较多的省份。造成这一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
A.自然环境 B.经济
C.政治 D.社会文化
【答案】B
【解析】历史上,李姓人从甘肃逐渐迁移到河南主要是因为河南处于中原地带,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甘肃高,从而吸引了李姓人口迁移至此。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因素 影响 案例
气候 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并通过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而引发人口迁移 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
淡水 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基本形式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 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
矿产 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制造业的发展影响人口迁移 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工矿城市的形成
自然 灾害 影响了人们的生存环境 20世纪30年代,旱灾使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农民西迁至加利福尼亚州
(1)自然因素。
(2)经济因素
因素 影响 案例
经济发展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人口在地区间的迁移也就越频繁;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率高;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迁出率高 发展中国家人口由农村迁往城市;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人口迁入国
交通和通信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减小了妨碍人口迁移的阻力,促进了人口迁移 随着交通的发展和通信的进步,人口迁移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大型建设项目布局、区域大规模开发 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成功机遇,吸引大量人口迁入,改变人口迁移的数量和方向 新疆石油基地建设吸引人口迁入;西部大开发
(3)政治因素。
因素 影响 案例
政策 国家有关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人口迁移的数量和方向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0世纪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
政治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 破坏人类生产、生活的正常环境与秩序,导致大量人口迁出战乱区 叙利亚内战导致大量人口外迁
(4)社会文化因素。
因素 影响 案例
文化教育 人们为了接受良好的教育,从文化水平低、教育设施落后的地区迁往文化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接纳了大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才
家庭婚姻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迁移的重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夫妻因解决两地分居而进行的迁移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的不同,种族之间、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也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印巴分治,1 000多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
(5)生态环境因素。
原因 案例
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非洲撒哈拉地区干旱导致人口向南迁移
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口会向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迁移 甘肃东南部地区人口的外迁
教材第20页 作业题
1.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大规模进入城市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体现了人口流动更加频繁、迁移规模加大等特点。
2.主要影响因素有战争、饥荒、瘟疫和政策。
3.略。(本题为开放性问题,无统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