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17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17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6 09:16:36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截止2021年春节已经连播六季。
节目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两首诗歌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景象?
《忆昔》反映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繁荣昌盛的“开元盛世”景象。
《春望》反映了唐玄宗后期安史之乱后国家衰败经济残破人民流离失所的景象。
什么原因使同一个皇帝经历了一个王朝的繁荣和衰落?从繁荣走向衰落的转折性事件是什么?
1、了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的基本史实。
2、结合相关史料和教材知识,理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唐朝灭亡之间内在联系,运用分析比较从唐朝兴亡中学会以史为鉴,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替之间的关系。
3、识读五代十国前后期的形势图,能够概括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局面特点其影响;认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习目标


长安
太原
魏州
汴州
睢州
洛阳
幽州
云州
九原
营州
灵武
益州
北京




常山
潼关
安禄山起兵反唐地点
安禄山兼任的三节度使名称
安史叛军进攻路线
河东
范阳
平卢
河东
安史之乱是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向唐朝中央政府发动的、争夺最高权力的战争。
安史之乱的概况
时间
人物
过程
755年——763年
安禄山、史思明
范阳起兵、攻克长安,建立政权
安史之乱的原因
唐玄宗宠信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教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他们把持朝政,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材料一
在其统治的后期,帝国开支超过税收。同样,人口增长大于土地供给,农民家庭不再能分得小块土地。富贵人家再次搜刮农民,扩大其地产。因此,支付不断增长的帝国开支的捐税负担,都落在农民头上。
材料二
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材料三
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
材料四
①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②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③节度使势力膨胀,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于一身。
④内轻外重,安禄山势力过于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安史之乱的爆发,不存在任务偶然性,完全是历史的必然。”
——王素《略谈安史之乱》
拓展知识:唐朝节度使
主要在边疆地区设立节度使
1、说一说节度使的位置分布有何特点?
2、结合视频和图片,分析唐朝设置节度使的初衷。
加强边防力量,巩固统治
看视频,读地图,想一想:
3、你认为节度使制度给唐朝带来什么弊端?
内轻外重,影响中央集权
材料三:比较一下安史之乱前、后期唐朝统治局面的变化。
安史之乱的影响
材料一:安史之乱前,全国户数890多万,乱后仅剩190多万。北方黄河流域所受破坏最重,“北自覃(tán)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卷一二〇《郭子仪传》
材料二: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人乘之……效战国……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
——《新唐书·藩镇魏博列传》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②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③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势加大,地方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材料四:“军庸(注:载运战死者衣冠、画像等的车)满天下,战将多金玉。……昨朝残卒回,千门万户哭。 ”
——摘自皮日休《三羞诗》
材料一:“大者或宰邑,小者皆尉史。愚者若混沌,毒者如雄虺(huǐ,毒蛇) ”
——皮日休《贪官怨》
吏治腐败
材料二:“至唐则宦官主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废君、弑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宦官专权
材料三:“桑柘(zhè)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杜荀鹤《山中寡妇》
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藩镇割据战争频繁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唐朝后期统治面临哪些问题?
黄巢起义
请用史实证明这给唐朝统治造成的冲击。
起义开始,攻入长安后建立了政权。
875年
起义军大将朱温叛变。
882年
884年
黄巢兵败被杀,起义结束。
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是唐末农民起义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
影响:直接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唐朝的灭亡
早年参与黄巢起义,后脱离黄巢大齐政权而归唐。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李柷,自行称帝 ,建都开封,国号为“大梁”。
唐朝后期的腐朽统治
安史之乱
农民起义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衰亡的原因。
(朝政荒废,宦官专政)
(由盛转衰,藩镇割据)
(致命打击,加速灭亡)
从国家角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要居安思危、防止腐败、注重民生、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平衡……
从个人角度,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在取得成就时,我们要保持戒骄戒躁的恭谨态度; 人生应该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
907年
武则天
唐玄宗
唐太宗
618年唐高祖
唐朝建立
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唐朝灭亡
在唐朝兴亡的学习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五代(北方地区):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南方地区):
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
五代十国局面
思考: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五代十国局面有何特点?
特点二: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特点一:这些政权存在的时间都比较短暂,五代的皇帝和十国的统治者,原先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镇将帅,他们凭借武力扩大各自的势力,夺取皇位。
春秋战国
隋朝
秦朝
“五代十国”的局面会如何发展?
魏晋南北朝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由盛转衰
致命打击
唐朝灭亡
课堂小结
唐朝衰亡
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后梁灭唐
课后思考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
结合P26知识拓展,谈谈你如何看待“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标要求】
内容要点: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认知提示:比较唐玄宗前后期的统治,了解统治者的作为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知识要点】
本课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讲述了盛唐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最终走向灭亡的过程。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安史之乱是盛唐的转折点,开始了藩镇割据的局面。黄巢起义给了唐朝致命一击,使藩镇格局逐渐形成。唐朝灭亡后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的基本史实。
2、通过合作探究,结合相关史料和教材知识,理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唐朝灭亡之间内在联系,运用分析比较从唐朝兴亡中学会以史为鉴,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替之间的关系,培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3、识读五代十国前后期的形势图,能够概括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局面特点其影响;认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难点分析】
1、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唐朝灭亡之间内在联系
2、难点:理解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中孕育着统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材料:《中国诗词大会》图片和简介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过或听过这个电视节目吗?
出示材料:《忆昔》《春望》
教师活动:这两首诗歌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景象?
学生活动:在诗歌欣赏中得出《忆昔》反映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繁荣昌盛的“开元盛世”景象;《春望》反映了唐玄宗后期安史之乱后国家衰败经济残破人民流离失所的景象。
教师活动:“什么原因使同一个皇帝经历了一个王朝的繁荣和衰落?从繁荣走向衰落的转折性事件是什么?”
(设计意图: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档节目,以此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朗读解析目标。
(设计意图: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课堂的学习内容和任务,便于后面分阶段任务学习推进。)
教师活动:阅读课文简述安史之乱的概况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教材,列表归纳。
时间
人物
过程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学习安史之乱的概况,然后再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这样的教材处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现象到本质。)
出示材料: “安史之乱的爆发,不存在任务偶然性,完全是历史的必然。”(王素《略谈安史之乱》)
教师活动: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结合下面材料来说明。
出示材料:
材料一:唐玄宗宠信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教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他们把持朝政,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材料二:在其统治的后期,帝国开支超过税收。同样,人口增长大于土地供给,农民家庭不再能分得小块土地。富贵人家再次搜刮农民,扩大其地产。因此,支付不断增长的帝国开支的捐税负担,都落在农民头上。
材料三: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材料四: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材料后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安史之乱的原因:①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②当时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③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掌握了军权,且兼管辖区的行政和财政,势力极度膨胀;④唐朝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安禄山势力过于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可以加深理解,也引导学生学会规范的语言表达。)
拓展知识:唐朝节度使制度
出示材料:唐朝节度使制度视频和唐朝节度使分布图片
教师活动:读图,说一说节度使的位置分布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边疆地区。
教师活动:结合视频,分析唐朝设置节度使的初衷。
学生活动:加强边防力量,巩固统治。
教师活动:初衷是否实现?说明理由。你认为节度使制度给唐朝带来什么弊端?
学生活动:没有实现,节度使制度使唐朝出现内轻外重,影响中央集权。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节度使知识,在观看视频和图片等相关材料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能够让学生加深理解历史问题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出示材料:
材料一:安史之乱前,全国户数890多万,乱后仅剩190多万。北方黄河流域所受破坏最重,“北自覃(tán)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卷一二〇《郭子仪传》
材料二: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人乘之……效战国……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
——《新唐书·藩镇魏博列传》
材料三:比较一下安史之乱前、后期唐朝统治局面的变化。
教师活动: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安史之乱有何历史影响?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安史之乱的影响:①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②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③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势加大,地方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史料中去印证教材上的结论,既培养了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也让学生树立论从史出的观念。)
教师活动: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添了许多节度使,这些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至唐朝灭亡。
教师活动:安史之乱后,唐朝后期社会统治如何?
出示材料:
材料一:“大者或宰邑,小者皆尉史。愚者若混沌,毒者如雄虺(huǐ,毒蛇) ”
——皮日休《贪官怨》
材料二:“至唐则宦官主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废君、弑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桑柘(zhè)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杜荀鹤《山中寡妇》
材料四:“军庸满天下,战将多金玉。……昨朝残卒回,千门万户哭。 ”
——皮日休《三羞诗》
教师活动: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唐朝后期统治面临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对唐朝统治造成怎样的冲击,请用史实来说明。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后得出: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战乱频繁;吏治腐败;宦官专权;赋役繁重,百姓生活困苦等。导致农民起义频发,如黄巢起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史料去分析,理解黄巢起义发生原因。)
出示材料:黄巢起义图片,并附上文字介绍:
教师活动: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是唐末农民起义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给唐朝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活动:直接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给唐朝以致命打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教师活动:注意“加速”而不是直接导致唐朝灭亡。
(设计意图:黄巢起义并没有直接导致唐朝的灭亡,只是加速灭亡,因此教学中要加以特别强调,准确理解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关系。)
教师活动:那唐朝灭亡的标志是什么?
出示材料:907年,朱温废唐哀帝李柷,自行称帝 ,建都开封,国号为"大梁"。
教师活动:回顾唐朝衰亡的过程,归纳唐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活动:唐朝后期的腐朽统治导致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进而引发的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致命打击,最终藩镇割据让唐朝走向灭亡。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社会矛盾越发尖锐,导致黄巢起义的发生,由此藩镇割据局面越发严重,最终导致唐朝的灭亡,出现五代十国局面,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教师活动:分小组合作探究,在唐朝兴亡的学习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活动:在合作探讨中归纳得出:从国家角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要居安思危、防止腐败、注重民生、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平衡等; 从个人角度,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在取得成就时,我们要保持戒骄戒躁的恭谨态度; 人生应该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替之间关系。)
出示资料:五代十国前后期形势图
教师活动:地图直观告诉我们当时社会是怎样形势?
学生活动:政权的更迭与分立,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出示资料:五代十国政权时间和建国者表格
教师活动: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五代十国局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从表格中可以归纳出五代十国的特点:一是这些政权存在的时间都比较短暂,五代的皇帝和十国的统治者,原先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镇将帅,他们凭借武力扩大各自的势力,夺取皇位。二是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教师活动:五代十国的政权特点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五代实质上是夺取了中央权力的藩镇所建立的政权,十国则是割据各个地方的藩镇势力的继续。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表格,让学生从表格对比中提出有效信息,并得出结论,从而加深对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理解。)
教师活动:五代十国局面会如何发展?
出示材料:春秋战国与秦朝统一、魏晋南北朝与隋朝统一地图
学生活动:中国历史发展统一占主流,五代十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设计意图:五代十国带来的影响,要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积极因素,让学生树立统一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主流历史观。)
三、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我们了解到唐朝统治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导致各种社会矛盾尖锐,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唐朝走向了衰落。进而引发的以黄巢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则沉重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最终唐朝在907年,被后梁代替。之后的五十多年,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是人民渴望统一,南方经济有所发展,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设计意图:结合板书内容梳理知识,理清思路,理解历史事件之间逻辑关联性。)
【课后活动】
《三国演义》中说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我们的书本也在第25页写道:“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趋势。”为什么说历史的趋势总是走向统一呢?所谓“长期整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请大家在课后结合书本第26页的知识拓展,合作进行探究,谈一谈自己是如何看待课本所说的“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的。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合作探究,自主感知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