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种群与群落
(3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7分,共5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组成(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的个体数)。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能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组成
C.该种群的年龄组成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解析】选D。由图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底逐渐增多,从6月底到12月逐渐减少为零,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12月无未成熟个体,所以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0,A正确;种群数量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天敌数量的多少、季节的更替以及食物质量和数量的变化等,天敌倾向于捕食种群中年老体弱的个体,故天敌的迁入可能导致衰老个体数量减少,使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生改变,B正确;从图示可知,各月份中不同年龄的个体百分比不同,说明种群的年龄组成随季节更替而变化,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使该种群的正常性别比例发生改变,从而使得出生率明显降低,导致种群密度减小,D错误。
2.(2021·深圳模拟)科研小组对某生态系统中三个动物种群的λ值(出生率/死亡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其中一种动物为入侵种。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2011~2014年,种群A的数量不断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B.2016年时种群B的出生率比2015年时种群B的出生率更高
C.2011~2012年,种群C的数量呈“J”型增长,在2015年初达到K值
D.种群C对当地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其最可能为外来入侵物种
【解析】选B。2011~2014年,种群A的λ值小于1,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年龄组成为衰退型,A正确;2016年时,种群B的出生率比死亡率高,2015年时,种群B的出生率比死亡率低,但两者的出生率大小不能确定,B错误;2011~2012年,种群C的λ值大于1且为定值,说明种群C的数量呈“J”型增长,之后仍在增加,在2015年初达到K值,C正确;种群C对当地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其最可能为外来入侵物种,D正确。
【加固训练】
(2021·淄博一模)如表为某地人工柳树林中,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株/m2)随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变化的调查数据,表中数据说明( )
植物 郁闭度
0 0.2 0.4 0.6 0.8 1.0
一年蓬 15.3 13.5 10.8 7.4 4.3 2.4
加拿大一枝黄花 10.4 9.5 6.1 5.6 3.0 1.2
刺儿菜 3.7 4.3 8.5 4.4 2.2 1.0
A.影响植物种群密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是阳光
B.3种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相同
C.随着郁闭度的增大,3种植物种群密度都下降
D.温度、水等因素也能影响3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解析】选A。郁闭度是指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即影响植物种群密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是阳光,A正确;3种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不相同,B错误;随着郁闭度的增大,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先升高后下降,C错误;郁闭度主要代表的是光照强度,故表中数据不能说明温度、水等因素也能影响3种植物的种群密度,D错误。
3.蝗虫卵会在特定的月份发育为跳蝻,这是治蝗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研究人员为了探究某地招引粉红椋鸟治蝗的效果,对防控区跳蝻密度的变化情况和对照区的进行比较,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调查,结果如表。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调查序号 跳蝻密度/(只·m-2)
防控区 对照区
第1次 51.3 37.8
第2次 27.9 36.5
第3次 6.6 21.8
第4次 0.0 15.5
A.在调查时,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跳蝻密度
B.在调查期间,对照区跳蝻密度不会超过37.8只· m-2
C.从实验结果分析,招引粉红椋鸟具有一定的治蝗效果
D.由实验结果推测,跳蝻密度变化还受自身及其他外界因素影响
【解析】选B。跳蝻活动能力弱,可以采用样方法来调查跳蝻的密度,A正确;调查期间,因为各种不确定因素,对照区跳蝻密度可能会超过37.8只·m-2,B错误;实验结果表明,招引粉红椋鸟后,跳蝻的密度会下降,说明招引粉红椋鸟具有一定的治蝗效果,C正确;对照组未经任何干预,跳蝻密度也会下降,说明跳蝻密度变化受自身和其他外界因素影响,D正确。
【加固训练】
(2021·泰安模拟)如图表示甲、乙两种群先后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甲种群迁入的某生态系统可能存在甲种群的天敌
B.乙种群和甲种群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其中甲种群是被捕食者
C.乙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后,使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小
D.甲种群的出生率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在K值时降为0
【解析】选D。甲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后数量增长呈“S”型,则可能存在甲种群的天敌,A正确;根据甲、乙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变化趋势,可知乙种群和甲种群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其中甲种群是被捕食者,B正确;乙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后,作为甲种群的天敌,使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小,C正确;甲种群的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故出生率不会降为0,D错误。
4.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物种x与物种y可能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B.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环境中都有不同种类的生物
C.物种x因生态位较物种y小,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被淘汰
D.物种x与物种y生态位的形成是生物和环境长期相互作用而逐渐分化产生的
【解析】选C。物种x与物种y因为生态位重叠,所以它们可能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A正确;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位置都有不同种类的生物,其活动以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取决于它的特殊结构、生理和行为,故具有自己的独特生态位,B正确;物种x因生态位较物种y大,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获胜,C错误;生态位是生物和环境长期相互作用而逐渐分化产生的,D正确。
5.如图是研究人员为净化水质在湖边建立的人工湿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的各种植物的分布体现了湿地群落的垂直结构
B.影响湿地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有水分、营养物质
C.人工湿地的植物充分吸收、利用流入湖水中的有机物,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D.人类的活动可能会改变湿地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
【解析】选D。人工湿地按照园林景观的功能要求,在相应区域种植有水葱、风车草、梭鱼草、美人蕉等水生植物,体现了湿地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有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人与动物的影响等,B错误;人工湿地的植物能吸收、利用流入湖水中的无机物,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但由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故需要控制污水流入人工湿地的量,C错误;人类的活动可能改变湿地的群落演替方向和速度,使群落演替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D正确。
6.(2021·合肥三模)为调查某自然保护区发生火山爆发后第25年生物群落的恢复情况,科研人员比较了发生火山爆发前的原始林群落(S1)和发生火山爆发25年后的恢复群落(S 2)的植被生物量(指某时间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调查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S2群落所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S2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在不断增加
C.S2群落演替过程中能量传递效率不断提高
D.S2群落今后的演替过程中草本生物量将下降
【解析】选B。发生火山爆发后的岩地属于裸地,在其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由题图可知:S2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在不断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逐渐提高,B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能量传递效率不变,C错误;S2群落今后的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可能会继续繁殖,草本生物量增加,D错误。
7.在我国东北部的草原群落中,羊草通常占据显著优势。当放牧强度加大时,羊草就会明显减少,糙隐子草等植物便逐渐占优势,一些原来在群落中罕见的植物种类也变得常见了。如果过度放牧,碱蓬等植物就会明显占优势,群落中原有的一些植物种类会消失,草原生产力严重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放牧强度是影响草原群落物种组成的重要因素
B.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演替方向
C.放养家畜的数量可以根据羊草的种群密度决定
D.禁止放牧一定能够增加草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解析】选D。当放牧强度加大时,羊草就会明显减少,糙隐子草等植物便逐渐占优势,说明放牧强度是影响草原群落物种组成的重要因素,A正确;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使群落演替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正确;种群密度是影响种群数量特征的重要因素,放养家畜的数量可以根据羊草的种群密度决定,C正确;合理放牧能够增加草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不是禁止放牧,D错误。
8.(2021·汉阳二模)为改善某湿地的环境和功能,科研人员综合考虑海拔差异和人为干扰,从江心到防洪堤将湿地划分为A、B、C、D四个区域(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中B区的优势植物为芦苇,芦苇长势高低错落,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海拔高度不同的C、D两个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在空间上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C.当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干涸,恢复植被,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人为干扰下该湿地环境明显提升,改善后的湿地不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
【解析】选B。芦苇为一个物种,长势高低错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C、D两个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正确;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干涸,恢复植被,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改善后的湿地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4分。
9.(20分)蝗虫喜温暖干燥的环境,我国古代有“旱极而蝗”的记载。土壤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蝗虫产卵。蝗虫呈两种生活状态,数量多时是群居型,体色较深,背部黑色;数量少时是散居型,体呈绿色。蝗灾主要是由群居型蝗虫引起的。回答下列问题:
(1)进入干旱季节,科研人员常通过 (方法)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来预测蝗灾,为保证结果准确,调查时应注意 。蝗灾暴发时遮天蔽日,其空间特征为 。
(2)严重干旱导致蝗灾暴发时,群居型蝗虫释放的苯乙腈对大山雀等天敌不利,而不易被捕食;散居型蝗虫不释放苯乙腈,易被大山雀等鸟类捕食。若从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分析,散居型蝗虫易被捕食的原因是 。
(3)科研人员指出,植被破坏、鸟类减少也是蝗灾暴发的重要原因。采取禁牧休牧、植树造林可以减少蝗灾的发生,从种群数量特征和种间关系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答出两点)。
【解析】(1)蝗虫幼虫跳蝻的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窄,应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调查时要注意随机取样;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蝗灾暴发时遮天蔽日,其空间特征为集群分布。
(2)从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分析,严重干旱导致蝗灾暴发,散居型蝗虫易被捕食,是因为干旱导致植物干枯,不利于散居型蝗虫躲避天敌。
(3)采取禁牧休牧、植树造林可以减少蝗灾的发生,是因为禁牧休牧、植树造林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不利于蝗虫产卵、导致其出生率降低;同时禁牧休牧、植树造林使鸟类等蝗虫的天敌数量增加,增大了蝗虫被捕食的概率。
答案:(1)样方法 随机取样 集群分布
(2)干旱导致植物干枯,不利于散居型蝗虫躲避天敌
(3)禁牧休牧、植树造林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不利于蝗虫产卵、导致其出生率降低;禁牧休牧、植树造林使鸟类等蝗虫的天敌数量增加,增大蝗虫被捕食的概率
10.(24分)(2021·新余一模)如图1是长白山地区不同海拔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A~I)的物种数。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现要对某一马尾松林的植物物种数进行调查,图2为其调查结果,则该马尾松林植物的物种数为 ,从曲线可以看出,调查具体操作过程是 。
若要调查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在取样方法和取样大小上的异同是
。
(2)图1中方框内的“ ”代表 。9个群落类型均具有分层现象,这与植物
有关。
(3)一般来说,9个不同的群落所处的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G、H和I群落类型中,物种丰富度较低,可能是受其所处海拔高度的
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4)如E马尾松林火灾后,群落要经历演替过程,首先出现的是 (填“乔木”“灌木”或“草本”)层。演替至森林群落之前,生态系统固定的太阳能与输出的能量相比要 。
【解析】(1)从图2曲线可以看出,面积大于S2时,物种数不再增加,说明该马尾松林植物的物种数为N,从图2曲线还可看出,调查时的做法是:逐步扩大样方面积,计数所取样方的物种数,直至物种数不再增加,乔木需要的样方最大,灌木其次,草本植物最小,因此所取样方大小依次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
(2)图1中已有草本层、灌木层和乔木层三层的物种数,每个群落三层的物种数之和应为该群落的总物种数,由图1可知,图中方框内“ ”代表的物种数恰为三个不同高度植物的物种数之和,故方框内“ ”代表的应为(整个)群落。群落具有分层现象与植物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下面各层要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因为E群落中物种数最多,说明其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物种丰富度与温度、降水量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长白山地区不同海拔的降水量区别不大,但温度差异很大,所以G、H和I群落类型中,物种丰富度较低,可能是受其所处海拔高度的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4)由于草本层对环境条件如水分等的要求相对较低,所以马尾松林火灾后,演替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草本层,演替至森林群落前,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必须要大于输出。
答案:(1)N 逐步扩大样方面积,计数所取样方的物种数,直至物种数不再增加 取样方法都为样方法,所取样方大小依次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
(2)(整个)群落 对光的利用
(3)E 温度 (4)草本 多
PAGE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