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单元标题
近代前期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近代前期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主题单元设计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中二年级
所需时间
课时(每周2课时,共3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专题主要讲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出现的向西方学习和思想解放的历程。近代各阶级、各派别的思想主张及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的特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专题一,西学东渐。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开眼看世界”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迈出了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二,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在中国爆发的一场用资产阶级思想猛烈抨击中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空前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命运动。
专题三,孙中山的民主追求。20世纪前夜的中国,长夜漫漫,风雨如晦。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孙中山在从事反清革命的实践中,借鉴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创立三民主主义,建立中华民国,实现了划时代的变革。继而又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了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预期的学习成果主要包括落实本主题单元的基础知识,整体把握向西方学习的各个专题的现实意义,学习过程中搜集的资料、辩论稿、论文等形成文本文件。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3、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搜索网络资源等活动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对应课标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 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是怎样向西方学习的?怎样评价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开眼看世界”? 中体西用”与维新变法思想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主要内容是什么?性质是什么?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3.三民主义的内容是什么?应如何看待三民主义的影响?三民主义在什么形势下得到发展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应如何看待孙中山这个人物?
专题划分
专题一:西学东渐 (1课时)
专题二:新文化运动 (1课时)
专题三: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1课时)
专题一
西学东渐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西学东渐》主要讲述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开眼看世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思潮盛行、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想成为先进思想的主流。学习成果包括记忆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活动),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识记:“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及其主要的思想观点。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认识:认识西学东渐是近代思想解放的特点,认识近代思想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为什么要“开眼看世界”?怎么看?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2、如何理解“中体西用”?
3、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以及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网络,历史专业网站
常规资源
教材、学案、教辅资料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西学东渐的最新研究成果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 小组讨论西学东渐的原因
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认识到在当时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向──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
活动二 爬黑板构建西学东渐的知识网络
活动三 比较思想主张不同
教师设计情景模拟的环节,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相关影片,列表对比分析各个思想派别思想主张的异同。
(通过创设情景、角色体验,演绎当时的历史状况,走近历史,理解历史。)
活动四 信息反馈与总结
教师展示学生课堂对比的笔记。
学生找出错误并改正。
(通过我来纠错,验收教学效果,实现信息及时反馈,强化记忆。)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评价的学习要素:
1.能否掌握向西方学习的原因,各个思想派别的思想主张等基础知识。
2.能否学会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
3.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活动积极主动。
4.陈述观点明确,并用史实说明,论证充分。
评价方法:
教师评价,学生结合小组活动评价量规进行自评互评,测试。
专题二
新文化运动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讲述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说明了中国人思想领域的质的飞跃。学习本节内容要从这一大的历史趋势出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进而形成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政治专题和经济专题相应内容的回顾中形成认识;提高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继经济和政治领域近代化之后,思想文化领域也迫切地需要近代化。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两阶段主要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获取知识的能力。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代表作品,从作品中深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资料的阅读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
3、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振兴中华而不断追求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从思想的巨大作用来重新审视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紧迫感。
本专题问题设计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在哪里?为什么它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中心?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相关活动有哪些?根据他们的相关活动总结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后来有什么新发展?你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 3、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提倡民主和科学?请你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从哲学角度,解释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4、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请你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全面、恰当的评价。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网络,历史专业网站
常规资源
教材、学案、教辅资料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情境体验:再现当时情景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 问题探究
引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陈独秀的《敬告青年》节选材料,思考:陈独秀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合作讨论)学生:略
活动二 情境体验:再现当时情景
如果你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你会经历哪些方面的变化?
教师进行一些图片提示,如:打倒孔家店、征婚广告等。
活动三 小组讨论赛
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发展变化,并讨论发展变化的原因。任何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评价的学习要素:
1.能否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原因、主要活动基地等基础知识。
2.能否学会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
3.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活动积极主动。
4.小组辩论观点明确,并用史实说明,论证充分。
评价方法:
教师评价,学生结合小组活动评价量规、辩论赛评价量规等进行自评互评,测试。
专题三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II?文化发展历程》教材中的第22课,属于第五单元《近现代史上的先进思想》。本课介绍了三民主义的形成背景、内容、发展和影响。作为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孙中山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理论都是高考重点考察的范围。处理好本课的教学也可为下一节课《毛泽东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做好铺垫。重要活动包括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设计活动方案、对比历史事件等。学习成果包括三民主义的内容,掌握历史学习、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设计活动方案、撰写历史小论文。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知识:三民主义的提出、内容和影响;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内容和影响;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2.能力:通过对比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掌握它们之间的差异,了解其在理论内容上的变化,掌握这种变化对后来中国革命发生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历史事物能力。结合三民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理解,认识到思想理论成果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能指导社会实践。3.情感:通过对孙中山和民主追求的学习,理解伟人顺应时代潮流、与时具进的高贵品质和为革命事业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通过了解三民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到革命理论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规律。
本专题问题设计
三民主义的内容是什么?应如何看待三民主义的影响?
三民主义在什么形势下得到发展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应如何看待孙中山这个人物?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网络,历史专业网站
常规资源
教材、学案、教辅资料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材料:《同盟会宣言》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 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讨论三民主义影响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文材料。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三民主义的实质和局限性。
活动二 理解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教师展示资料,布置任务。
学生按照要求,组内讨论,然后展开小组交流。
活动三 列表比较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
活动四 应如何看待孙中山这个人物?
分组讨论,然后以历史小论文形式整理。用辩证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评价的学习要素:
1.掌握三民主义的内容、影响等基础知识。
2.学会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
3.学会设计活动方案,做到可操作性强。
4.积极主动参与小组活动,正确运用网络搜集材料并学会处理材料信息。
5.基本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格式,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评价方法:
教师评价,学生结合小组活动评价量规、历史小论文评价量规等进行自评互评,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