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12.1 机械能 (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12.1 机械能 (教案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3-06 00:0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第3节:动能和势能
授课年级 八年级 总学时数
设计者 所属学校
时间安排 讲授 15分钟 活动 25分钟 其他 5分钟
教材、教辅介绍
教材名称 编 著 者 出 版 社 版 别
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物理 彭前程 杜 敏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2011年版
教辅名称 编 著 者 出 版 社 版 别
《状元导练》教师教学用书 成正贵 成海蛟 全新修订版
一、教学分析
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 1.知道动能和势能是属于力学的范畴,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并能识别具有动能和势能物体的事例。 2. 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科学思维: 能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分类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 1.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2.探究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科学态度与责任: 1.使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科学探索的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2.在与小组成员一起探索的过程中,养成与人共处、协作学习的好习惯。 3.对学生进行严禁高空抛物和各种车辆限速规定的相关法治渗透。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下册,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3节动能和势能。很多学生在压强和浮力这部分学习时已受到很大的打击,部分学生快要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而本节教学内容是继压强和浮力这两章后重新激发、唤回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章节。教材内容紧扣生活,注重知识的应用。
学情分析 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熟练掌握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分类法及探究学习等研究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的合作能够完成本课题的学习任务。
学习者特征分析 1.知识基础:经过前面对各种力和功的学习,学生能对能量进行正确的认识,对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极易理解。
2.能力基础:学生也具备探究实验的探究能力,能用正确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具备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习者特征分析:按照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人类获取的信息80%以上的是依靠视觉和听觉,掌握基本技能80%以上的是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形成,因此,本节课采用了以图片和视频创设情境导入,科学探究和自主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
4.学习动机:很多学生在压强和浮力这部分学习时已受到很大的打击,部分学生快要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而本节教学内容是继压强和浮力这两章后重新激发、唤回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章节,教材内容紧扣生活,注重知识的应用。因此学习者对有关生活知识的好奇心较强,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
5.学习风格:学生能在教师设计的多个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激发兴趣和思考,形成科学探究学习的核心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观看、分析视频建立物理概念;2.设计探究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3.通过小组合作和自我展示体现学习主体。
教学难点 探究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斜面、 金属柱体(铜、铝各一个)、 小车、刻度尺、橡皮管和橡皮泥等。
2.助教学资料: 微视频、多媒体教学课件
四、“六个一”策略设计
“六个一”之一:有一个吸引学生的新课引入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一组视频片段:“交通撞车”“子弹穿鸡蛋的瞬间”“洪水”“高空抛物”“弹弓伤人”,引出问题:这些物体具有能量吗?为什么?它们的能量是如何获得的?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问题。知道运动的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和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做功的能力和本领,即具有能量。 关键词:情境教学。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到预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中来。
“六个一”之二:有一个微课或小视频的使用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设计意图
由于本节课与生活密切相关,新课导入时用了一组小视频,在突破本节两个重难点教学时用到了两个小视频,整节课用到4个小视频播放。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观看,思考、归纳、交流和展示学习问题。 关键词:突破。利用视频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六个一”之三:有一次真正的小组讨论或交流发言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设计意图
在课堂小结时,将学习内容分成几个讨论的问题分配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并展示。 学生根据自己所分得讨论的学习任务认真进行交流和讨论后进行展示。 关键词:讨论交流。
“六个一”之四:有一份学生思维导图手绘笔记或完成一份导学案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设计意图
利用板书引导学生进行作思维导图的笔记。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笔记,并能有效完成导学案内容,完整归纳与概括本节课内容。 关键词:归纳与概括。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六个一”之五:有一个精美的板书设计或教师的思维导图板书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设计意图
在听课和思考的同时将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笔记,以创新的笔记形式和科学的思维进行归纳和记忆。 关键词:归纳与创新。 在教学活动中,及时运用新型的、科学的、创新的教学模式:思维导图教学法,增添课堂色彩,提高课堂效率。
“六个一”之六:有一个课程即将结束时你学到了什么的学生交流总结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设计意图
分配学习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谈谈自己有哪些收获? 通过交流讨论,各组推荐成员进行展示,其他成员进行补充。 关键词:交流讨论。通过学生的总结交流,加强学生对主干知识、主要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五、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引入课题 播放一组视频片段:“交通撞车”“子弹穿鸡蛋的瞬间”“洪水”“高空抛物”“弹弓伤人”,引出问题:这些物体具有能量吗?为什么?它们的能量是如何获得的? 引导学生从做功的角度去分析,知道运动的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和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做功的能力和本领,即具有能量。 板书课题:动能和势能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关键词:设疑与思考 将学生引入到预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中来。
施 展 目 标 过渡衔接 如上述物体具有的能量还能进行分类吗?能量的单位是? 目标一 能量及单位 引导分析视频中的情境,理解能量的含义和单位。如:运动的车辆、飞行的子弹、奔流的洪水、被举高的物体和上弓的子弹都具有能量,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能量的单位是焦耳,符号J。 过渡:运动的物体、被举高的物体和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具有能量,如何进一步的学习这些能量呢? 倾听、思考:能量可分为哪些呢? 分析视频现象、阅读教材,正确理解能量,知道能量的单位。 聆听、思考 衔接、连贯知识。 训练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 衔接、连贯知识。
施 展 目 标 目标二 动能及其影响因素 1.利于小视频就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导学生概括动能的物理含义,知道动能是由于物体的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从生活现象中初步感知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2.用预先准备的器材(小车、斜面、体积相同的铜铝柱体)引导学生对动能大小影响因素进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探究前让学生知道研究方法和操作注意事项。 观看视频、概括动能的物理含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动能大小的因素进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通过合作交流学习得出实验的结论。 关键词:观察 概括 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科学素养
过渡: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被举高和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又是属于那类能量呢、大小又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目标三 势能及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1.引导学生将势能分类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2.利用准备的器材(体积相同的钢球和玻璃球各一个、橡皮泥)引导学生探究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3.利用准备的器材(橡皮筋、玩具弓箭)引导学生初步探究弹性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4.再次观看高空抛物伤人视频对学生进行法制渗透和情感教育,知道高空抛物的危害性和违法行为。 聆听、思考; 对势能进行分类、在教师的引导和参与下完成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探究; 知道高空抛物的危害,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 关键词:探究 增强 将学生思维引入下一个学习目标 ;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探究过程; 增强法制意识;
课 堂 小 结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谈谈自己有哪些收获? 小组交流、讨论和总结。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流程图
(
结束
组织教学
了解学习目标
概括动能的含义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理解能量的含义和单位。
分析概括
阅读理解
结合视频渗透交通和高空抛物方面的法制教育
适时渗法
实验探究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及时反馈
过渡衔接
通过播放视频片段,引入课题
过渡衔接
组织探究
组织
运用生活现象反馈;
引出势能及其影响因

课外作业
反馈练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课堂
小结
)
七、即时训练
检查 目标 检测题的内容
训练学生掌握情况 1.如下情境:出膛的子弹、奔弛的车辆、平地上的座椅、平放的床、悬空的坠物、绷紧的弹簧。 问题:具有动能的是 ;具有势能的是 ; 不具能量的是 。
2.利用高空抛物的视频让学生知道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补举高的高度都有关,同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法治教育。
3.夏天,洒水车在街上洒水时,其运动状态可以认为是匀速直线运动,在这一过程中,洒水车有动能吗?动能发生改变吗?为什么?
八、作业布置 教材动手动脑
九、教学反思
利用一组生活中学生熟悉的视频将学生引入预设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再让学生根据平时的观察,结合自己身边的事例进行分析,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的“交流、评估”环节中,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利用,让各个小组的同学通过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这样便于提高学生今后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为了更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后,知道了动能的大小与速度、质量有关,教师可以追问学生,速度和质量对动能的影响是同等大小吗?我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引导、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分析,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同时联系了生活中的实例。在呼应课堂上教学不离开教材时,我让学生阅读教材《小资料》,分析比较“行走的牛”与“飞行的步枪子弹”,牛的质量比步枪子弹质量大得多,然而牛的动能比步枪子弹的动能小得多。 这篇教学设计是一次送教下乡活动时的一次同课异构课题,课堂教学中遇到了几个明显的问题:第一,学生的互动难调动,达不到自己预想的效果。所在学校的硬件设备差,课后通过了解到这个学校的物理实验教学没有得到切实开展,学生严重缺乏物理科学素养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另外,学生对思维导图不理解,对传统的板书依赖性强,在这节课上通过我的引导和学生自己的体会,学生认识到思维导图笔记有很多好处。
(
8
)